既往病史:患者过去体质较差。年行前列腺癌术,4周使用1次亮丙瑞林注射液,末次使用时间为.09.28;年胆囊切除术。
入院检查:行胸部CT提示肺部感染,听诊两肺下叩诊浊音,呼吸音低,可闻及湿性啰音。胸片示左肺炎症,两侧少量胸腔积液伴邻近肺组织膨胀不全,左上肺钙化灶。
辅助检查:血气分析:PH:7.29,PaO2:71mmhg,PaCO2:73.1mmhg.血常规示白细胞升高,氧饱和94%。
确定诊断:肺部感染,II型呼吸衰竭。
2事件发展1.患者查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医生开隔离医嘱,护士采取接触隔离措施。严格执行ICU消毒隔离制度,对有隔离需求的患者严格隔离,专人负责,减少交叉感染。
2.相关治疗:予哌拉西林4.5gQ8H微泵静推抗感染,予盐酸氨溴索注射液30mg静推TID化痰平喘,气管插管AC/PC模式呼吸机辅助呼吸,阿司匹林50mg口服QD抗血小板聚集,瑞能QD肠内营养治疗。
3.特殊情况:氧饱和下降,吸痰吸出血样性痰,粘稠,送细菌学检查:2次痰液培养分离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肺克)。
4.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用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多重耐药菌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各种诊疗物品,消毒用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或浸泡消毒。
加大无菌吸痰的培训力度及质量控制,防止细菌进入下呼吸道引发感染。认真进行口腔护理,减少病原菌在口腔内定植,防止呼吸道感染,做好体疗,促进痰液排除。
3双方反应家属反应的主要问题:
崔爷爷在ICU呆了三年多了,家属对于感染了多重耐药菌没有多大意见,就希望护士在护理这位病人的时候多注意些。
我们护理团队进行了改进,把隔离措施做到位,穿隔离衣,手腕带,病历夹床头都有明显地标识,每日记录ICU多重耐药菌隔离措施落实检查表。严格按7步洗手洗手。加强气道管理,无菌操作技术吸痰,呼吸管理每星期更换,定时清除呼吸机管道内积水。
院方回应:
1.ICU三期病房布局不合理,都为大通间,仅两间小房间,患者之间互通,增加了互相感染多重耐药菌的风险。
2.患者原发病重胸闷气急意识不清,基础病多有高血压糖尿病,住院时间长已入科3年多。
3.各种浸入性的医疗护理操作,无菌操作不强。
4结果医护人员通过隔离CRE患者等措施避免其余患者被肺炎克雷伯菌感染。
5深度分析1.病房布局不合理,患者入科出科通道与探视通道无法严格区分,医院感控标准。
2.患者接受过长时间2联(帕拉西林和拉氧头孢)抗生素治疗。
3.患者建立了人工气道并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了3年,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呼吸道的天然屏障,使患者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另外气管导管对气道的压迫,插管对气道黏膜的损坏,反复多次吸痰操作等降低了气道黏膜的防御功能。
4.插管患者口腔护理难以做彻底,使寄居在口咽部的细菌有机会进入下呼吸道引发感染;患者长期卧床易发生坠积性肺炎、加之呼吸机内部难以进行彻底消毒灭菌。
6反思与总结医院:病房环境布局的改造:
1)将ICU病房分隔为小间,每间设置感应式洗手设施,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2)将患者出入通道严格分开增设2间负压病房,用于特殊感染患者的隔离治疗。
科室:加大院内感染的管理力度
1)利用每天早交班时间组织学习院内感染的标准操作规程SOP,到会者签到,会后提问,保证学习效果。
2)充分发挥监控小组的检查督导作用,改变工作方式,由定期检查转变为不定期抽查,并实行“重点人物”跟班,一对一地纠正其不良的行为。
3)严格按照标准预防进行工作,做好床旁隔离。
4)同时将清洁工、护工纳入院内感染培训范围,全员参与院内感染的控制。
护士自身:
1)接触病人前进行手卫生、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戴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接触不同病人之间或防护用品被污染时及时更换。
2)ICU内患者身上常带有多根管子,尤其是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等侵入性操作均损害了呼吸道和皮肤的正常防御能力,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做好预防性护理。
3)血压计、听诊器等医疗用品应专人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转运床等),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经过清洗及消毒(mg/L含氯消毒剂或消毒湿巾)。
感控Science
专注感控专业解决使命必达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