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字,建议阅读时间15分钟。
中国今天的基本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东西是两个关键词,一个叫社会主义,一个叫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创新。以前大家认为搞社会主义,就是要搞计划经济。而市场经济是跟资本主在一起的。现在我们给放一起了,这在历史上是头一次。
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两个关键词的源头就是这两本书——《国富论》和《资本论》。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核心思想就是以《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市场经济思想的鼻祖就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所以说,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国富论》和《资本论》的思想对比起来看,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视角。我们回头看看斯密和马克思这两位大佬,当初他们在构建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方面到底怎么想的?为什么会提出两个角度差别这么大的思想?这两个本来是差别这么大的思想,今天怎么被我们揉到一块,变成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体制了?
4
生命平等: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理念
马克思重点研究分配的问题。亚当·斯密说商品的“自然价格”由人类生产商品所需要的艰辛决定。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提出商品分为“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概念。
使用价值就是这杯茶可以解渴,穿的衣服可以饱暖。但是使用价值之间没有办法直接进行定量的比较:我喝一杯茶的使用价值和穿衣服的使用价值到底是1:3还是1:10?这个说不清楚。所以使用价值不可以直接交换。我们在交换商品的时候,衡量商品的标准是什么呢?是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内的无差别的劳动时间。这里面有一些抽象的概念,但是总的来说还是亚当·斯密很朴素的思想:一个东西值多少钱,取决于你获得这个东西需要付出多少人类劳动、多少艰辛。这里面包含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思想:人的生命是平等的。
什么叫人的生命是平等的?说一个人工作8个小时和另外一个人工作8个小时,他们应该是平等的,只有平等才能够交换。如果说你工作1个小时的东西就能换我工作8个小时的东西,这个东西就不平等了。当然,我们必须考虑生产效率的影响,所以不一定是绝对的1:1,但“生命平等”始终是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核心理念。
马克思从这个理念继续往前大大走了一步——既然衡量商品价值的标准是人类生产商品所要付出的艰辛。那么必然就得到一个结论,就是劳动创造价值,任何商品的价值都是由人类劳动创造的。这又必然得出一个结论:人类社会最公平的分配方式就是看你为这个社会财富贡献了多少价值。你付出了8个小时的艰辛,做了3双皮鞋,新增的这部分价值就应该归你所有。一双皮鞋的成本是20块钱,价钱是30块钱,卖出去了10块钱,该归谁所有?谁做的这双皮鞋就应该归谁所有,天经地义。
5
按劳分配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的冲突
马克思拿这一套理论去分析当时欧洲社会的现实,他发现这一套理论跟欧洲社会的现实不符。当时社会完全不是这样的。为了生产这个商品,什么样的人付出的劳动最多呢?工人阶级。在分工的流水线上,这些工人阶级每天累死累活地干活,劳动创造了价值,工人阶级创造了价值。工人阶级创造了价值被谁分配得最多呢?是不是工人阶级自己呢?不是,是资本家,是拥有生产资料的人。资本家过着富得流油的生活,工人们却在生存线上挣扎。
这就是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一天都是工作10个小时——资本家工作不到10个小时,不管长一点或短一点也好,但资本家和工人的收入差距却是是几十倍、数百倍的差异。工人们每天累死累活地工作,最后连自己都养不活。当时恩格斯出了一个小册子,叫《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经过恩格斯的调查,发现当时整个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那真的是过不下去了。怎么说呢?当时没有8小时工作制,工人每天要工作12到14小时,连睡觉的时间都不够,其他基本上都在工作。而工作生产的大量产品,养活自己、养活妻子儿女都很困难。几十人、数百人居住在卫生条件极差的地下室里面,一旦爆发流行疾病就大批的人直接死掉了,非常悲惨。但是上层阶级,恩格斯所接触到的上层阶级却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正是这种原因,促使他们去思考。
亚当·斯密说的分工可以极大的创造财富,好像说对了。过去九十年里面,资产阶级所创造出来的资产力,比过去几个世纪创造的财富总和还要多、还要大。按照一般的道理来说,既然人类创造了比过去几个世纪还要多的财富,整个人类应该过着比过去几个世纪还要舒服的生活才对,是不是?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想解决这个问题,要找理论支持,理论支持就是亚当·斯密的劳动创造财富理论。
劳动创造财富,那么劳动者就应该在分配上取得优势。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进一步推论:什么原因让劳动者在财富分配上处于严重的劣势呢?就是因为生产资料被资本家占有了。
马克思认为造成这种人剥削人的制度的核心原因,就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所以他在《共产党宣言》提出来,共产党人的目标是什么?就是一句话——如果只保留一句话,就是五个字:“消灭私有制”,只有消灭私有制工人们才能摆脱被剥削的地位。当然,他这里面的私有制核心是指的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不是生活资料的私有制。马克思所说的一切所有制问题,都是指的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它被认为是整个社会生产和分配的根基。
6
苏联模式的失败与资本主义改革的成功
怎样才能消灭私有制呢?马克思说:必须建立共产党,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来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一个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马克思所设计的社会主义,就是生产资料的社会化。由工人阶级代表的政权来占领生产资料,这叫社会主义。
马克思的这套理论,是以亚当·斯密的劳动创造财富理论为基本出发点,一步一步推出来的。他在提出这一套思想的同时,把亚当·斯密理论的另一面——自由交易推动社会进步这套理论给忽略了。工人阶级建立政党以后占有了生产资料,这个时候怎么办?后来,以列宁为代表等一批俄国革命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真的建立了共产党,真的发动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真的用马克思这一套理论把所有的生产资料都给变成了公有制了,宣布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他们认为,消灭私有制以后,就可以把按劳分配变成现实。
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其实还是跟在资本主义工厂工作一样,领取劳动工资。主要的差别在于剩余价值归公,由政府统一分配使用,不归资本家个人所有。
在建立符合《国富论》“劳动创造财富”思想的制度之后,苏联就把《国富论》的另一面的思想——自由交易制度取消了。生产资料都公有制了,这种情况下大家确实好像也没有必要搞自由交易了,而是搞计划经济。由国家统一指令来组织生产和统一财富分配,就成为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
与此同时,在世界的另一端,英美国家采取了截然相反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自由市场交易”的体制。这两套体制PK了几十年,结果是什么呢?苏联惨败,苏联解体了。英美体制大获全胜,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重新建立了全球资本主义的霸权。
到了这个份上,中国应该怎么办?就成为了那个时代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很大的一个问题。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的道路,在一开始,是完全按照《资本论》的指引去做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苏联,这就是结论。通过革命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然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把所有的生产资料全部变成公有制,变成一个纯粹的公有制国家,然后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来搞建设。但结果发现什么呢?我们的老大哥、我们学习的对象——苏联——解体了。
当然,早在苏联解体之前,中国就已经搞改革开放了。我们早在解体之前就已经意识到了苏联模式走不通。但是总的来说,大的历史脉络就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遇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最后是自己把自己给玩死了。今天我们反思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苏联为什么解体?最核心的原因就是一条:官僚体系的腐败堕落。
马克思没有认真思考过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因为马克思提这个理论的时候,只是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高度分析消灭私有制的重要性。资产阶级不会甘心他们的私有制被消灭。那怎么办?那就只有暴力革命——必须要通过建立一个精英分子组成的政党发动革命来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他只讲到这儿。推翻资产阶级以后建立一个国家政权,这个国家政权怎么管理?马克思的时代没有任何实践可以参考。等到苏联把马克思主义这套理论变成现实,真的建立一个纯生产资料公有制国家以后,很多以前没有研究过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暴露出来什么呢?核心是当生产资料全部为一个国家政权统一掌握,而且要实行计划经济制度的时候。这个时候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名义上是掌握在整个工人阶级手里,但实际上真正控制的是整个官僚精英集团。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取代资本家的地位,可以占有生产资料所带来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利益的分配。这个分配到底是按照公有制的原则,公平地用到对全体人民、对工人阶级有利的方向上去?还是片面地变成官僚集团以权谋私、享受特权生活的工具?这个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好。
实践证明,不是全部,但至少在很大一部分苏联的共产党干部,利用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把工人们创造的剩余价值,原来应该被资本家拿走的那一部分变成了官僚集团自己享受特殊待遇、腐化生活的财富来源。
这个官僚集团不仅追求个人特权享受,而且形成了严重阻碍技术创新的官僚主义作风。由于生产过程缺乏公开的竞争,企业也没有破产的压力,以完成国家计划为唯一目标。即使在部分生产环节有一些改进式的创新以提高生产效率,但没有动力和压力去推行源头创新和颠覆性创新。这让苏联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较量中全面败下阵来。
总之,建立了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以后,政权和生产资料完全合二为一,政府同时控制暴力机器和生产资料,这么一个庞然大物要让它保持清廉高效,变得非常困难,甚至基本上不可能。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资料掌握在私人资本家手里,但是毕竟的政府主要官员,确实是人民可以投票进行选举,在政权和资本家之间也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互相监督的一种关系。更重要的是,自由市场竞争激发出来的企业家精神,让欧美在新兴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互联网等创新型产业方面把苏联远远甩在了身后。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逐步地通过议会斗争、非暴力的罢工游行等等方式,争取到了很多维护工人阶级权益的法律,比如8小时工作制、星期六或星期天的休息制度。罗斯福在美国大萧条之后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建立了禁止使用童工的制度,建立了社会救济制度。而且在箫条期间,政府修建公共工程,让失业者去建水坝、修大桥,给他们发工资。政府在某种程度上替代资本家的作用来雇佣工人。各种提高工人福利待遇的方法不停地被付诸了实施。
罗斯福改革的时候,指导思想已经有点社会主义的味道了。罗斯福自己就说:国家政权绝对不能只为少数富人服务,而是为全体人民服务。此外,他还说过一句话:一旦有私营企业大到一定程度,可以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之后,就必须要接受政府公权力的监管,确保其行动不和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相违背。罗斯福改革的核心就这两条,用这两条搞改革。
罗斯福改革的成功,表明了一点:马克思所批判的纯粹原始的资本主义内部有很大的改革的弹性。在《资本论》诞生之后多年,资本主义体制内部实际上是不停地在改革、改进的。这种改进有很大一部分可以说是马克思的功劳,为什么呢?因为马克思的理论指导了各国的工人阶级开展各种斗争,指导了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发动革命取得了成功,直接威胁到了资本主义制度存亡。很多资本家反对改革,但也不得不接受改革,因为他也看到了,把工人农民压榨的太狠,共产党起来革命他就要上断头台。
在革命的威胁条件下,资产阶级才不得不让出一部分利益对自己的制度进行改革。所以资本主义的改革成功,不能说马克思说错了,实际上是马克思的功劳。但不管怎样,我们看实际的结果,就是自由资本主义通过自身的改革,获得了比苏联式社会主义更为顽强和更为长久的生命力,创造出了更多、更大的财富。直到今天,美国人搞的那一套的互联网、他们发明的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创造出来的这一轮电子信息革命仍然在主导着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这一点是必须要承认的。不管是美帝国主义是不是纸老虎,这个事实无法否认。
(待续)
作者简介:李晓鹏,经济学博士,国研智库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主要著作有《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中国的产业政策》、《中国的产业规划》、《国富论·少儿彩绘版》、《资本论·少儿彩绘版》等。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