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提醒:本文内容为个人读书笔记,仅作个人学习、研究之用,请各位支持正版图书。
卡尔·马克思著/朱登缩译
南海出版公司/年8月/页
各位同学,早上好!
本周我们一起阅读由卡尔·马克思编著的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
《资本论》的中文翻译版本众多,我选用的是年南海出版公司发行、朱登缩进行翻译的版本,应该是缩译本,相比有些译本单独一卷就长达上千页,这一版全三卷只有多页,适合在较短时间里初步理解《资本论》的主要思想。
不过尽管篇幅不太长,要想完全吃透这个版本的《资本论》,一周时间也肯定是不够的。文中脑图和文字总结均为我个人读完本书后的笔记成果,给各位好学的同学们抛砖引玉,如有麤疏纰漏,欢迎指摘补充!
简介
在政治经济学领域,《资本论》并不是第一本理论专著,但《资本论》第一次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了研究对象。所谓“生产关系”,是指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关系。
《资本论》共分为三卷,第一卷原版出版于年9月,完全由马克思亲自编写。第二、第三卷为马克思去世后,由好友恩格斯整理其手稿后,分别于年和年出版。
从第一卷出版算起,至今已过了一个半世纪,《资本论》中的理论早已渗透进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对普罗大众来说都是常识性认知。比如“利润”这一概念,在当时或许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名词,需要一步步拆分解释它的由来,《资本论》第三卷几乎全部用来分析利润,但如今的我们,应该每个人都能从直觉上理解什么是利润。
所以,《资本论》中的思想在今天看来或许没有太多新鲜的东西,但除了理论思想,马克思所运用的“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抽象研究方法,对于发现经济现象的本质规律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框架
《资本论》第一卷名为“资本的生产过程”,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剩余价值”这个概念,以及资本家如何追求并利用剩余价值,从而形成资本积累。
第二卷名为“资本的流通过程”,主要论述了资本的循环过程,即资本周转;还引出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重要概念。
第三卷名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将剩余价值与利润联系起来,同时引出了《资本论》中的一个重要发现,即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
下篇我们先了解剩余价值、以及相关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概念。
▼更多好书笔记,请长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