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高频考点知识笔记
06
初级护师考试—儿科护理学
第六章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本章内容较为重要,每年必考。近5年的考试先后考查了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免疫特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并发症和护理措施,急性感染性喉炎的临床表现,小儿肺炎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措施等。对于本章的复习,考生应着重掌握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免疫特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护理措施,急性感染性喉炎的临床表现,小儿肺炎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措施等内容。
考点1:了解小儿呼吸道解剖特点
1.上呼吸道
①咽鼓管:较宽、短、直、呈水平位,故鼻咽炎易侵及中耳而致中耳炎。
②咽部:咽部狭窄且垂直。
③喉部:喉部较长、狭窄,呈漏斗形,黏膜柔嫩,血管丰富,易发生炎症肿胀,故喉炎时易发生梗阻而致窒息。
2.下呼吸道
(1)气管及支气管:管腔相对狭窄,缺乏弹力组织,纤毛运动差,所以不但易发生炎症,炎症时也易导致阻塞。右侧支气管粗短,是南气管直接延伸,因此,异物易进入右侧支气管。
(2)肺:肺组织尚未发育完善,弹力组织发育差,血管丰富,间质发育旺盛,肺泡数量较少,使其含血量相对多而含气量少,易于感染。
考点2:掌握小儿呼吸系统的生理特点
1.呼吸频率和节律
小儿年龄越小,呼吸频率越快,各年龄呼吸频率(表5-6-1)。
2.呼吸形态
婴幼儿呼吸肌发育差,呼吸时胸廓的活动范围小而膈肌活动明显,呈腹膈式呼吸;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胸腹式呼吸。
考点3:了解小儿呼吸道的免疫特点
婴幼儿体内的免疫球蛋白含量低,尤以分泌型IgA(sIgA),且肺泡巨噬细胞功能不足,故易患呼吸道感染。
考点4:熟练掌握急性上呼吸道的病因
90%以上由病毒引起。
考点5:熟练掌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
1.一般类型上感
(1)症状:婴幼儿局部症状不明显而全身症状重;年长儿全身症状轻,以局部症状为主。
1)局部症状:流涕、鼻塞、喷嚏、咳嗽、咽部不适和咽痛等。
2)全身症状:发热、畏寒、头痛、烦躁不安、拒奶、乏力等。
(2)体征: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
2.两种特殊类型上感
(1)疱疹性咽峡炎: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好发于夏秋季。主要表现为急起高热、咽痛、流涎、拒食等。体检可见咽充血,咽腭弓、腭垂、软腭等处黏膜上有2~4mm大小灰白色的疱疹,周围有红晕。
(2)咽-结合膜热:病原体为腺病毒,好发于春夏季,可在集体小儿机构中流行。临床以发热、咽炎、结合膜炎为特征,主要表现为高热、咽痛、眼部刺痛、畏光、流泪等。
3.并发症
婴幼儿上感可并发中耳炎、鼻窦炎、咽后壁脓肿、颈淋巴结炎、喉炎、支气管炎及肺炎等。
考点6:熟练掌握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护理措施
1.维持体温
①保持室内温度18~22℃,湿度50%~60%,每日通风2次以上,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②保证营养和水分的摄入,鼓励患儿多饮水,给予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的清淡饮食。
③松解衣被,衣服,被子不宜过多、过紧,以免影响散热。
④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当体温超过38.5℃时给予物理降温。
2.促进舒适
①及时清除鼻腔及咽喉部分泌物,保证呼吸道通畅。
②鼻塞严重时应先清除鼻腔分泌物后用0.5%麻黄碱液滴鼻。
③加强口腔护理,保证口腔清洁。
考点7:熟练掌握急性感染性喉炎的临床表现
起病急,症状重,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喉鸣和三凹征。
考点8:熟练掌握小儿肺炎的临床表现(高频考点)
1.轻症肺炎
仅表现为呼吸系统症状和相应的肺部体征。
(1)症状:大多起病急,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和全身症状。
(2)体征:呼吸加快,40~80次/分,可有鼻翼扇动、点头呼吸、三凹征、唇周发绀。肺部可听到较固定的中、细湿啰音。
2.重症肺炎
除呼吸系统症状和全身中毒症状外,常有循环、神经和消化系统受累的表现。
(1)循环系统:常见心肌炎、心力衰竭。前者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心动过速、心音低钝、心律不齐、心电图显示ST段下移、T波低平或倒置;后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加重,呼吸加快(>60次/分),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或发绀,心率增快(婴儿>次/分,幼儿>次/分),心音低钝或出现奔马律,肝脏迅速增大等。
(2)神经系统:发生脑水肿时出现烦躁或嗜睡、意识障碍、惊厥、前囟隆起、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呼吸节律不齐甚至停止等。
考点9:掌握小儿肺炎的治疗原则
1.根据不同病原体选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使用原则为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重症患儿宜静脉给药;用药时间应持续至体温正常后5~7日,临床症状消失后3日。抗病毒可选用利巴韦林等;
2.镇咳、平喘、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改善低氧血症;
3.中毒症状明显或严重喘憋、脑水肿、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者,可应用糖皮质激素,常用地塞米松,疗程3~5日;
4.发生感染性休克、心力衰竭、中毒性肠麻痹、脑水肿等,应及时处理。脓胸和脓气胸者应及时进行穿刺引流。
考点10:熟练掌握小儿肺炎的护理措施(高频考点)
1.保持呼吸道通畅
(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避免直吹或对流风。室温维持在18~22℃,湿度60%为宜。
(2)饮食宜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半流质饮食,多喂水。喂哺时应耐心,哺母乳者应抱起喂,防止呛咳。
(3)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分泌物黏稠者应用超声雾化或蒸气吸入。
(4)帮助患儿取合适的体位并经常更换,翻身拍背,帮助痰液排出,防止坠积性肺炎。
(5)指导和鼓励患儿进行有效地咳嗽。
(6)根据病情或病变部位进行体位引流。
(7)按医嘱给予祛痰药。
2.改善呼吸功能
(1)凡有缺氧症状,如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烦躁、面色灰白等情况时应立即给氧。一般采用鼻导管给氧。氧流量为0.5~1L/min,氧浓度不超过40%,氧气应湿化,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缺氧明显者可用面罩给氧,氧流量2~4L/min,氧浓度50%~60%。若出现呼吸衰竭,则使用人工呼吸器。
(2)病室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做好呼吸道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3)按医嘱使用抗生素,并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3.密切观察病情
(1)若患儿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呼吸加快(>60次/分)、心率增快(>~次/分)、出现心音低钝或奔马律、肝脏短期内迅速增大时,考虑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应及时报告医生,立即给予吸氧、并减慢输液速度。若患儿突然口吐粉红色泡沫痰,应考虑肺水肿,可给患儿吸入经20%~30%乙醇湿化的氧气,间歇吸入,每次吸入不宜超过20分钟。
(2)若患儿出现烦躁、嗜睡、惊厥、昏迷、呼吸不规则等,应考虑脑水肿、中毒性脑病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
(3)若患儿病情突然加重,体温持续不降或退而复升,咳嗽和呼吸困难加重,面色青紫,应考虑脓胸或脓气胸的可能,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
加入按科室分类的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