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肺炎
支原体肺炎
小儿肺炎
肺炎严重吗
坠积性肺炎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

为及时反映骨质疏松性骨折手术和药物治疗的新理念和循证医学进展,优化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策略,规范骨科医生诊疗行为,自年5月开始,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质疏松学组及《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组织国内本领域的专家,针对版《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的不足,参考近年来国内外对骨质疏松性骨折防治的指南,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原则,进行更新。

一、定义

骨质疏松性骨折为低能量或非暴力骨折,指在日常生活中未受到明显外力或受到“通常不会引起骨折外力”而发生的骨折,亦称脆性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与创伤性骨折不同,是基于全身骨质疏松存在的一个局部骨组织病变,是骨强度下降的明确体现,也是骨质疏松症的最终结果。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密度和骨质量。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二、流行病学

年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报告:全球每3秒钟有1例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约50%的女性和20%男性在50岁之后会遭遇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50%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可能会发生再次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再骨折风险是未发生椎体骨折的4倍。骨质疏松性骨折可造成疼痛和重度伤残,髋部和椎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可降低患者预期寿命,长期卧床者的致死率可达20%、永久性致残率可达50%。

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以下特点:①骨折患者卧床制动后,将发生快速骨丢失,会加重骨质疏松症;②骨重建异常、骨折愈合过程缓慢,恢复时间长,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③同一部位及其他部位发生再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④骨折部位骨量低,骨质量差,且多为粉碎性骨折,复位困难,不易达到满意效果;⑤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固定物及植入物易松动、脱出,植骨易被吸收;⑥多见于老年人群,常合并其他器官或系统疾病,全身状况差,治疗时易发生并发症,增加治疗的复杂性。

骨质疏松性骨折多见于老年人群,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发生的常见部位有:胸腰段椎体、髋部(股骨近端)、腕部(桡骨远端)、肱骨近端等;发生了脆性骨折临床上即可诊断骨质疏松症。

三、诊断

(一)临床表现:可有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可出现畸形、骨擦感(音)、反常活动;但也有患者缺乏上述典型表现。具有骨质疏松症的一般表现。

(二)影像学检查:X线、CT、MRI、全身骨扫描(ECT)。

(三)骨密度检查

(四)实验室检查

四、治疗原则

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和抗骨质疏松治疗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基本原则。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应强调个体化,可采用非手术或手术治疗。具体方法应根据骨折部位、骨折类型、骨质疏松程度和患者全身状况而定,权衡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利弊,做出合理选择。

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除防治骨折引起的并发症外,还应积极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和褥疮等并发症。

五、药物干预

(一)干预目的

后应积极采用规范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其目的是缓解疼痛,抑制急性骨丢失,提高骨量,改善骨质量,降低再骨折发生率。

(二)干预药物

1、基础药物

(1)钙剂,可改善骨矿化、减缓骨量丢失。

(2)维生素D,可促进钙吸收,有利于骨骼健康、增加肌力、降低再骨折风险。

钙剂和维生素D可与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使用,并贯穿整个治疗过程。

2、抗骨质疏松药物

(1)抑制骨吸收类药物

①双膦酸盐类:可提高腰椎和髋部骨密度,降低椎体及髋部等部位再骨折发生率;主要包括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唑来膦酸(5mg;注意4mg剂量唑来膦酸无临床适应证,仅用于治疗转移性肿瘤)、伊班膦酸钠。

②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可选择性地作用于雌激素的靶器官,与不同形式的雌激素受体结合,发生不同的生物效应,降低骨转换至女性绝经前水平,阻止骨丢失,增加骨密度。

③降钙素类:可抑制破骨细胞生物活性、减少破骨细胞数量,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后的急性骨丢失和疼痛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主要包括鲑鱼降钙素、鳗鱼降钙素等。

④雌激素:能抑制骨转换、阻止骨量丢失,可提高椎体和髋部骨密度。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建议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个体化运用。

(2)促进骨形成类药物

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片段1-34(rhPTH1-34),具有增加成骨细胞分泌胶原、促进骨基质形成及其矿化、促进骨形成、改善骨重建的作用,可有效增加骨密度,显著降低绝经后妇女椎体和非椎体骨折风险。

(3)活性维生素D类

主要包括骨化三醇及其类似物——阿法骨化醇,适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但不推荐作为日常补充。老年人、肾功能不健全及1α羟化酶缺乏患者建议补充活性维生素D。

(4)维生素K类

四烯甲萘醌可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提高骨量,可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再骨折发生率。

(5)中成药

人工虎骨粉、异黄酮类及淫羊藿类复合物等中成药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有减轻疼痛、提高骨密度的疗效。

需要强调的是,不推荐同时联合应用同一作用机制的抗骨质疏松药物。

(三)干预原则

骨质疏松性骨折抗骨质疏松药物干预需要根据骨质疏松严重程度,注重个体化原则,考虑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临床疗效、安全性、经济性和依从性等诸多因素,合理应用。

1、骨质疏松性骨折后,早期钙和维生素D用药,剂量可酌情增加。

2、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前,已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者,应重新评估骨质疏松状况,不建议盲目停药。

3、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前,未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者,应在骨折处理后,患者全身情况稳定时,尽早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4、骨质疏松性骨折后,规范的双膦酸盐使用对骨折愈合无不利影响。双膦酸盐类药物可提高髋部骨量,减少假体周围骨丢失,降低假体松动发生率。双膦酸盐类药物联合钙和维生素D应用,可提高抗骨质疏松疗效。

5、骨质疏松性骨折后抗骨质疏松治疗,应注重长期干预,通常在骨折愈合后还需坚持定期随访,提高药物干预的依从性。

如果您需要该指南的全文,请留下您的邮箱,我们会尽快发送给您。

(来源:本文由南京大成医药整理编辑)

相关阅读(点击下列蓝字即可):

卫生部《防治骨质疏松知识要点》

谢忠建教授:钙剂和维生素D在骨质疏松防治中的经典作用

维生素D注射液在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中的疗效观察

维生素D2注射液+醋酸钙+骨化三醇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骨质疏松患者如何补充维生素D

惊!骨质疏松的10个警报信号

其他经典阅读(点击下列蓝字即可):

维生素D与糖尿病

英国《自然免疫学》杂志:维生素D是免疫细胞“司令员”

卫生部《婴幼儿佝偻病防治方案》

关于维生素D,还有许多你不知道的

维生素D竟可与癌症一较高低?

补充维生素D才能增加钙质吸收维生素D缺乏的8个表现

人民日报:晒太阳可以补充维生素D,你知道怎么晒吗?

赞赏

长按







































刘云涛做客CCTV品牌影响力
白癜风治疗方案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jiej.com/mxzqgy/2460.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