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建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期刊:《中国经济问题》年第4期
DOI:10./j.issn-..04.01
内容提要
保持生产连续性,加快资本周转,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途径之一。生产连续性也是宏观经济顺利运行的重要条件。本文通过梳理马克思的速度经济观,可以发现:连续性产生于大规模的协作、分工与机器生产,进而是资本循环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经济危机就是社会再生产连续性的中断;而相应的制度创新是为了保证社会再生产的连续性。这些思想对于理解现代经济的运行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社会再生产连续性制度创新
作者心声
从事经济活动,怎样才能提高效率?长期以来,人们比较注重(产销量)规模,尤其是,当投入中存在固定要素时,更大的产出可以“摊薄”固定成本从而降低平均总成本,由此(当价格不受更大影响时)就可以获得更大的利润,这叫“规模经济”。然而,实际上,获取经济效率,不仅要考虑规模因素,还要考虑结构因素和速度因素,因为有时候在空间上把不同的操作集中起来(“范围经济”)并保持各个环节的快速平稳顺畅接续下去(“速度经济”),相比过度分散和不规则、拖沓和间断来说,也会实现更高的效率。一般地说,经济活动不仅发生在特定的空间,还是一个经历一定时间的过程;同时,市场配置资源不仅建立在不同经济主体相互分工的基础上,还需要不同的专业化的领域相互协同配合。因此,整体过程连续性,既是现代经济的客观要求、必要条件,也是相互竞争的市场主体在自我管控上比拼的内容和追求的目标。可以说,用更短的时间去消灭更大的空间障碍,一直都是科技和经济领域努力争取的一个方向。
马克思经济学研究价值生产和价值实现,本身就非常重视时间因素。但是,仔细阅读《资本论》,还可以发现:马克思的分析不仅针对社会经济关系,实际上还对社会生产力的形成和演化有独到的认识,尤其是,在很多方面,他非常精辟地阐释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过来又影响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本人正是因为读到他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二篇第十五章的“连续性本身就是一种劳动生产力”的提法,才开始仔细梳理马克思的相关思想,并且在对其前提条件、基本原理和应用价值等做了反复推敲以后,最后得到结论说:马克思对于生产连续性重要性的理论是完整的、深刻的和有现代意义的。
首先,马克思在论及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作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三个阶段时,细致而严谨地阐释了技术如何从工人转向工具和机器,规则如何从经验转向体制,并且可以利用自然力和自然科学来规划调控生产连续性。因此,连续性发生在生产领域,是分工协作的要求。其次,马克思在论及单个资本再生产的条件和要求时,认为空间上并存、时间上继起资本循环与周转的内在要求,并且指出流通费用的支出和不同资本之间信用的相互提供等作为单个资本再生产连续性的保障。第三,除了对生产连续性的正面论述而外,马克思特别指出,尽管社会再生产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来进行,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本质和矛盾决定了其生产连续性必然经常遭到破坏。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危机就是生产连续性中断,具体表现为生产失调、流通困难、信用紊乱等。这从反面证明了生产连续性的重要性。第四,资本主义经济的当事人也意识到生产连续性的重要性,因此自觉不自觉地发展出一些克服生产连续性障碍或确保生产连续性不至于中断的方式和方法来,比如,产业后备军、商品的储运制度、货币准备金、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等。应该说,这是一个理解现代经济制度演化的一个非常好的视角。尽管各种方式方法无法彻底根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社会化大生产对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和制度设计问题。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如何治理好企业经济、国内经济乃至全球经济,保证社会化大生产的连续性始终是人们从微观和宏观角度普遍关心的问题。马克思对生产连续性的论述,为我们树立了研究生产力-生产关系互动关系的典范,对进而借助于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和条件,解决日益凸显的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问题,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长按识别下方白癜风有治好的可能北京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