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副标题叫做“政治经济学批判”。在马克思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准备写一部“政治经济学批判”著作了,并留下了著名的《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3个笔记本。当时,马克思还按照德国人的习惯,将“政治经济学”称为“国民经济学”。必须说明的是,这部早期手稿只能算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的最初准备,而不能算是《资本论》的直接手稿。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写了若干经济学批判的相关著述,如《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50年代定居伦敦后,马克思又写了大批经济学研究笔记(包括50-53年的“伦敦笔记”,共24个笔记本)以及《货币、信用、危机》等手稿。但这些都还不是为一部“政治经济学批判”而作的系统化的手稿。
以《大纲》为核心的
《-58年经济学手稿》
-58年,马克思开始正式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他先写了《导言》,然后写了最初的分章节的草稿。这部草稿在马克思逝世后出版,当时被命名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从此被简称为“大纲”。
《导言》和《大纲》是-58年马克思写下的一系列经济学手稿的核心。也有人认为《导言》就是《大纲》的导言,可以归属于《大纲》。此外还有《巴师夏和凯里》、《七个笔记本的索引(第一部分)》,它们共同构成通常所说的《-58年经济学手稿》,共7个笔记本。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初稿与问世
年,马克思决定将其“政治经济学批判”分为六册,其中第一分册的主题是“资本”。“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是这样被进一步聚焦于“资本”的。8-10月,他在之前《大纲》的基础上,撰写了第一分册的初稿。对于这份手稿,德文的通常称法为“Urtext”,即“初稿”,汉译标题则更为具体:“《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第二章初稿片段和第三章开头部分”。
年11月至年1月,马克思进一步写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该书于年出版。马克思把“商品”作为第一个分析对象,进而讨论“货币”问题,初步奠定了后来《资本论》由“商品”出发的结构。第一分册只述及“商品”和“货币”,“资本”尚未被集中分析,这就成了后来马克思的研究重点。
《资本论》计划的形成:
《-63年经济学手稿》
既第一分册的“商品章”和“货币章”之后,马克思继续思考写作“资本章”。年8月,马克思正式开始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分册。此前,他完成了相关的《资本章计划草稿》和一些笔记的索引、提要。没想到,这一次研究和写作的内容不断扩大,最终留下了23个笔记本的《-63年经济学手稿》。
在写作的开始阶段,马克思基本是按照《资本章计划草稿》来推进的,但没过多久就遭遇了瓶颈。年春天起,手稿的写作溢出了原来的计划,开始涉及价值理论史的梳理,这项工作涉及宽泛、篇幅巨大,一直进行到年1月。相关手稿后来被考茨基编成了《剩余价值学说史》单独出版。
年底,马克思对原计划中的第二分册有了新的打算:“以《资本论》为标题单独出版,而《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个名称只作为副标题。”这里不仅涉及取名问题,也反映出马克思在写作计划和理论结构上的新思考。年1月,马克思进一步将《资本论》分为三篇,由此,新的《资本论》写作计划取代了旧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六册计划。年1-7月所写作的手稿,已经开始服务于新的计划了,但还不够系统。
《资本论》三册的初稿:
《-65年经济学手稿》
-65年,马克思正式写作《资本论》的第一至三册。不过,三册的写作并不是按顺序进行的,而是存在交叉写作和修改增补的情况。具体说来,马克思很可能是在年7月至年夏天间写了第一册,然后按照第三册、第二册和第三册的顺序继续写作,到年告一段落。
大约年初,马克思重新整理第一册的手稿,为出版做准备。本来,他打算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包括第一册和第二册,但可能是鉴于写作的实际情况,他决定第一卷只包括第一册,于是撤下了作为第一册和第二册过渡的《第六章。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的手稿,将第一册的其他手稿修改之后提交出版社付印。
年,《资本论》的第一卷终于出版了。后来,交给出版社的手稿遗失了,现存的第一册的手稿,便只剩下了《第六章。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此时的马克思也许没有想到,《资本论》的第一卷,竟然是其生前出版的唯一一卷。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