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浩
浮针医学诞生至今,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治疗体系,在疼痛,康复,骨科以及内科杂病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广泛的应用。根据浮针五部曲和浮针三辨,大多浮针人已经可以熟练在临床中鉴别疾病,并对非浮针适应症的疾病有所把握。
但是浮针现在所涉及治疗的疾病非常多,临床中大多医生仅仅只是对自己的分专业领域较为精通,跨越到其他领域则一般需要3次左右实验性治疗去鉴别,但如果碰到一些特殊疾病(也许短期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最后发现浮针可能并不是当时最佳的治疗方案,心里也时常出现犹豫,我总结了在临床中我遇到过的一些容易误诊或者需要分类鉴别的疾病,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在临床中快速鉴别出来,避免踩雷,另一方面为患者节约宝贵的就医时间,及时明确诊断和治疗。
因为篇幅限制,我在此分享脊柱篇第一类病--椎体压缩骨折,其他的会在随后陆续分享给大家。浮针医学是一门充满着创造力与奇迹的医学,在临床中创造了各种的不可思议,本系列文章仅基于本人目前的认知,如有谬误还望大家积极讨论。
一概念:椎体压缩性骨折是老年人常患的脊柱损伤,主要变化是椎体碎裂出血,多见于腰椎和下胸椎,主要原因有外伤,骨转移,骨髓瘤等,本次讨论仅仅针对创伤性椎体压缩骨折。
查体时的主要表现:明显外伤史,在体位变化时(起床,弯腰,翻身)疼痛明显加重,静止卧位明显减轻。
DR可见楔形变,有时可不明显
MRI是压缩骨折非常敏感的指标
二临床中常见的现象:1.有些患者偶然发现椎体压缩骨折,但是临床症状很轻,或者发现陈旧性压缩骨折,却没有一个明显外伤腰痛的病史。
2.明确为压缩骨折的患者行浮针治疗后症状往往明显减轻,但经常反弹迅速,保守治疗时间越长的患者行浮针治疗,效果越持久。
3.行骨水泥微创治疗后的患者术后腰痛,行浮针治疗后往往症状明显减轻,效果持久。
推测:
脊柱稳定性影响浮针效果
解释:根据脊柱外科比较公认的三柱理论,将脊柱与周围韧带的稳定作用进行受力分析,脊柱的前中柱载荷70%,后中柱载荷60%,前柱损伤后,抗旋转能力丢失90%,中柱损伤后脊柱必定处于不稳定状态。
所以可以推理出以下结论:
当椎体不稳定后,无力承受更多的活动,这些力会向肌肉分散,进一步产生患肌。
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以下结论:
椎体压缩骨折时因体位变化产生的疼痛多来自患肌。
1.为什么压缩骨折浮针即时有效但反弹迅速?
椎体骨折→椎体稳定性破坏→产生患肌→浮针打掉患肌→疼痛缓解→患者活动→椎体再次不稳定→患肌再次出现。
2.为什么椎体骨折微创术后患者疼痛减轻?
椎体骨折→椎体稳定性破坏→产生患肌→手术固定椎体稳定→肌肉受力减少→不成为患肌→疼痛缓解。
3.为什么术后患者遗留痛浮针效果迅速持久?
椎体骨折→椎体稳定性破坏→产生患肌→手术固定椎体稳定→肌肉受力减少,但仍为患肌→浮针打掉患肌→脊柱稳定,患肌产生的原因消失→效果持久。
三所以哪些是雷呢?1.椎体压缩高度较多的年青人(45岁以下)
年青人椎体高度压缩后,一方面活动时椎间盘压力增高,远期大大增加了腰椎间盘突出的风险,另一方面长时间体态变化(椎体高度压缩致驼背)远期更易产生顽固性的腰背疼痛。此类情况还是建议行手术恢复椎体高度(身高也可以恢复一些哦)。
2.MRI显示椎体压缩骨折较重且无法长期卧床的老年人。
保守治疗一般需要至少4周的绝对卧床,而老年人一般身体基础情况较差,保守治疗往往会产生更多的并发症(褥疮,坠积性肺炎,废用性肌萎缩等),应用浮针治疗短期也无法改变体位性疼痛的状态,因此对于诊断明确,压缩范围广(双柱以上损伤)的老年人还是建议首选行微创椎体成形术治疗。
四浮针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适应症及要点。1.对于椎体高度压缩不高且症状较轻的压缩骨折,浮针可以。
2.对于严格保守治疗2-4周以上仍伴有疼痛的压缩骨折,血肿机化期已过,脊柱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浮针可以。
3.对于经微创手术后仍有疼痛的椎体压缩骨折,浮针非常可以。
个人一点体会:
1.辨病准确:如老年人有外伤史并改变体位时明显加重症状,第一时间要想到椎体压缩骨折。
2.灌注可多以主动再灌注活动为主,多扫散,少灌注。
3.医嘱:佩戴腰围很重要,弯腰起床要慎重。
浮针三辨,辨病为首,做好辨病,事半功倍!浮针医学源自传统守正融新止于至善
图文编辑:杨利民邱建林
视频提供:郑浩
浮针说栏目组推送
————————————
浮针医学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