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三版刊登
在新中国的版图上,有一个曾经“消失”多年的地方,那就是当时的四川省涪陵县白涛镇,如今的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20世纪60年代,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党中央从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高度作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年9月,中央军委第十八次会议决定在白涛镇定点建设原子能反应堆及化学后处理工程,即国家绝密战备核工程“”。党中央一声令下,六万中华儿女从四面八方来到白涛,隐姓埋名、艰苦作业,改造白涛河、大战取水口、会战干打垒,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建成了世界罕见的军工洞体工程,谱写国防建设的壮丽篇章。
工程为和平而建,也为和平而停。年,工程停工。面对“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手段”的困境,在“军转民”的巨变中艰难地探索尝试,逐渐转为建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成为涪陵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为涪陵区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以工程主体为代表,涪陵区深挖旅游资源,依托工程遗址,打造小镇、乌江画廊等热门旅游目的地,并积极谋划建设小田溪巴王陵遗址公园,努力让这座曾在历史上隐身的小镇焕发出新的生机。
以强引强铸造工业之城走进乌江岸畔的白涛工业园区,这里各类企业依次坐落,宽敞明亮的车间里传来机器运转的轰鸣,满载原材料或产品的卡车进进出出,忙碌的人群在各自的岗位上埋首工作……作为涪陵四大工业园区之一,这座成立于年的工业园区焕发出欣欣向荣的朝气。
而在多年以前,这里只是面对“军转民”的困境努力寻找发展出路的厂。年6月,国防科委、核工业部发出通知,工程正式转为缓建项目。面对各项工作暂停、企业发展前途不明的“绝境”,厂上上下下坚持三线精神,以创新求生存,在经历了制造电视共用天线、摩托车消声器等一系列尝试后,于年建成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的大化肥项目,终于建立起支柱性产业,在创新实干中绝地逢生。
“在当时可谓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为争取这条‘大化肥’生产线,时任党委书记徐光带领众人精心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堆积如山的论证资料,可以用小卡车来装,最后报送的6册资料摞起来有一尺多高、13公斤重。”在这种永不言弃、敢为人先的精神激励下,年建峰集团先后建成年产45万吨合成氨/80万吨尿素装置、配套热电联产装置,工业产值翻了两番,为白涛化工园区引进数家国内一流化工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早在工程建设时期,为保证建设需要,工厂就配套建设了每天取水万吨的取水口堆工机械加工厂等重要项目及功能完善的职工生活区,包括供电、道路、桥梁、学校、医院等系列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为后来白涛街道发展工业园区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白涛街道办事处主任高亮介绍道。
如今的白涛工业园区,坚持走“科创+”“绿色+”之路,已形成四大产业集群,并努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建设白涛新材料科技城。截至年,白涛工业园区已落户企业45家。其中,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市级绿色工厂1家,成为西南片区重要的化工新材料基地。
深挖底蕴打造文旅小镇军工陈列馆里一张张老照片、一块块展示板记录了三线建设的动人故事,讲述着工程的前世今生,展望出以工程遗址为主题的文旅融合发展前景。陈列馆外,精心打造的无边水池,明亮温馨的图书馆,黄葛浓荫中的旧砖房,都呼唤着游人慢下来、留下来……
与小镇相距不远的工程洞则不同于这份恬静舒适,有着被历史包裹的深沉与厚重:高大深邃的洞体、错综复杂的隧道和地井、控制核反应堆的精密仪表,这一切都在告诉每一个走进地下核工程洞的游人,这里曾建设过怎样伟大的工程。
“作为三线建设的历史见证,工程承载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具有非凡的意义。”高亮介绍,在涪陵区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白涛街道组织志愿者采访三线建设时期工程亲历者及其家属,搜集整理真实的历史片段,深度挖掘工程红色文化内涵,并组织召开三线建设亲历者座谈会,进一步凝聚精神,打造白涛文旅发展新名片。
年,国家批准解密;年,地下核工程景区正式对外开放,实现了从国家机密工程向大众可畅游景区的转型;年,新建工程展厅和“永远的工程兵”展厅,完善了工程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展陈;年,景区正式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小镇一期正式对外开放。
为助力以工程为主题的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涪陵区政协专门成立了调研组,由区政协主席徐志红领衔,针对该区旅游产业发展特别是工程景区的开发建设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向区委提出了着力理顺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推进旅游配套设施提档升级、重点打造特色拳头旅游产品等意见建议。这些建议直接推动了旅游开发建设管理体制的变革优化,新成立了涪陵区旅发集团负责工程景区各项工作,为工程景区升级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
核军工小镇文化创意园怎样建设?如何让工程丰富的红色资源得到进一步发挥?区政协多次组织专题调研,就提炼精神、讲好故事贡献政协智慧。
“今后我们将继续深挖工程、小镇蕴含的红色资源,同时发挥好乌江画廊、小田溪巴王陵遗址等旅游资源潜力,助推白涛文旅发展更上一层楼。”高亮信心满满。
设施配套助力全面发展随着入驻白涛工业园区的企业渐渐增多,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服务产业发展需要成为了白涛街道工作的一大重点。“近年来我们始终牢固树立‘服务园区就是促进发展’的理念,与工业园区同频共振、协同发展。”白涛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如华表示。为更好地推进产城融合,进一步满足街道、园区教育、医疗等需要,年起,白涛街道启动了白涛实验小学、医院、停车场、污水处理厂扩容等配套设施建设。“等停车场修好,到时可提供近个车位,而实验小学预计今年9月就能开学迎新。”服务园区发展的同时,白涛街道按照县级城市标准全力推进城市形象提升,实施“扩容、提质、增靓”三大工程,对城市道路、污水管网、绿化、路灯、人行道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基本建成“三横三纵”道路骨架,并改造农贸市场、兴隆广场、山窝场镇。此外,白涛街道还采取“拆迁复绿、见缝补绿”等措施,补植公园、沿河沿路两侧绿地,进一步提升城市颜值。做好“加法”的同时,白涛街道也善用“减法”,积极推进城市房屋立面环境整治,拆除违法建筑40处、共1.6万平方米,完成彩钢棚改造7平方米、拆除平方米,让城市环境更加干净靓丽。“此外我们还实行了‘常态保洁+联合执法+智慧管理’的城市管理模式,建成视频监控系统,新增摄像头个,主干道覆盖率达%。自投用以来,乱停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李如华介绍道,“这一切的改建新修都是为了助推白涛街道产业发展和文旅兴盛。”作为传统的工业小镇,农业一直是白涛发展的短板。近年来,街道精准发力,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发展柚子、花椒、苕粉等特色农业,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麦子坪村我们已经种下一千亩桃子和柚子,接下来将依托特色农业打造农家乐、修建休闲步道、发展趣味农旅项目,助推乡村旅游。”站在小镇的草坪上,李如华眺望山脚下连绵的果树,对白涛街道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怀。来源:重庆政协报
撰文:陈钰铃王淋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