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传召:“返本方能开新”——读詹福瑞《论经典》
昨天在群里谈及詹福瑞老师的《论经典》一书,翻到这篇摘抄。詹老师此书首开风气,紧紧围绕“经典”这一核心论题展开。在经典教育、经典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更见其价值与地位。作为摘抄,难免挂一漏万——下文括号中的内容是指行文论及此处时所具体论述的个例。原文篇幅很长,多为独立成篇的学术论文——但还是发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略窥其美。
(15年秋,詹老师此书刚出版,其时我作为“中国文化经典教育”专业正好入学开始博士阶段的学习,赵敏俐师便嘱我好好看看这部新著。因此本文摘抄为年版,此后又有年版。请各位注意。)
年版
年版
第一章:经典之争Classic原意是表示最高级;Canon古希腊语为“尺度”之意。1、经典是指传统的传世精神作品,2、经典应当是杰出的精神产品,3、经典具有典范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另有特殊的两类“经典”:一是宗教的经典、二是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经典。本章涉及的重要书目:洪子诚《中国当代的“文学经典”问题》黄曼君《回到经典重释经典,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经典化问题》陶东风《文学经典与文化权力》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朱国华《文学“经典化”的可能性》王宁《经典化、非经典化与经典的重构》童庆炳、陶东风主编《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北大出版社年)林精华、李冰梅、周以量《文学经典化问题研究》(人民文学年)《如何阅读一本书》、《一生的读书计划》、《西方正典》、《经典常谈》本书想要解决的问题:高等学校在经典形成中的作用?经典的内部属性,“我”何以成为经典?经典与主流意识形态、权力的关系。为什么要读经典?本书试图调和正典和非典两家的观点,首先在分析历史遗留下来并被认可的经典的基础上,讨论何为经典,经典的价值及其存在的意义;而后再来探讨经典在历史的传播与建构过程中,经典与政治、媒体以及教育的关系。最后讨论大众阅读与经典阅读问题。第二章:经典的传世性经典最常见的定义,就是所谓时间/历史检验说,即经典必为传世之作。时间给了不同时代读者检查和比较的空间,并由于他们长久的周到的思索,形成了人类总的和集体的判断能力,证实了经典的价值。经典为什么要经过时间的检验?1、时间对于经典的重要意义何在?时间首先发挥的是克服某一特定时期意识形态、社会风尚对作品认识之局限的作用。(萨德、威廉·布莱克、李杜陶)所谓的时间,不仅指自然的时间,同时也是指经典要经过两个甚至更多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更多的文化阶段检验的历史的时间。我们的一些学者和教学科研机构,忙于确定当代文学的经典,说得刻薄些,似乎有些徒劳。当然也有另外的意义,那就是据此我们可以考察当代不同利益集团、不同思想流派争夺经典话语权的努力。2、精神产品是否具有永久性的问题。即经典从时间的维度来衡量,是否具有永恒价值的问题。(樊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十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又一个十年(-)》对于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