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的分水岭。
这一年,他28岁,已经发表了首部作品《穷人》,并收获了评论家和读者的双重欢迎。一颗文学界的新星,似乎马上就要升起。
但,也是在这一年,他因参与议论时事的聚会,被判死刑。他本以为自己死定了,没想到在枪决的最后一刻,沙皇特赦,他被改判苦役,流放西伯利亚。
于是,他迎来了流放的十年,从二十八岁到三十八岁,他做了四年苦役,六年军役。
虽然在流放的过程中,他经历了社会底层的生活,积累了大量的文学素材,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对社会以及人生的思考也变得更加深刻。但是,这段痛苦的记忆,也让他产生“人生处处充满苦难,社会十分阴暗”的想法。
甚至,他的身体和心理也开始频繁出现状况。
他患上了癫狂病,发作的时间越来越短。为了避免他再做出奇怪的举动,沙皇当局还对患病的他进行监视和跟踪,这一切都让他陷入了焦虑。
不但如此,他还需要偿还哥哥欠下的债务。为此,只能以答应多交稿为代价,多次预支稿费,来填补黑洞。
也正因为是这样,他的作品多半不会如其他作家那般字斟句酌或反复修改,甚至,他还聘用一位女速记员,他口诉,速记员整理,以此来提高产量。
谁也无法想象,他就是在这种环境和压力下,写完了像《罪与罚》《白痴》《群魔》等一系列杰作,并影响了后世许多著名的作者。
尼采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际遇”;纪德则说,“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件终身大事。”
鲁迅也说过,《罪与罚》是可以和《资本论》相提并论的作品。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陀氏这部最著名的作品——《罪与罚》。
02
很多人,都读过这本书。很多人,都没有读完这本书。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描写让人惊艳,但同时,也容易让人进入云里雾里。
《罪与罚》到底写了什么?
如果一句话来概括,大概就是:
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杀了两个人后,内心十分痛苦,最终在一个妓女的帮助下,真心忏悔,去自首,然后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有三个问题萦绕在每一个读者心头:
第一,拉斯科尔尼科夫为什么要杀人?
第二,拉斯科尔尼科夫是怎么走上救赎之路的?
第三,“罪”与“罚”有哪些含义?
回答这三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这个年轻人。
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研习法律的学生,但因为家里穷,没能继续读书。
从学校出来的他,租了一个小房间,交不起房租,出门都要躲房东;他的家庭也不能给他丝毫帮助,仅仅靠着母亲少得可怜的抚恤金以及借的钱,勉强度日
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子,他觉得自己应该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可是他却没有能力改变目前的生活状况。
他的妹妹,为了帮助家人,决定嫁给一个自己并不爱的有钱人。家人的牺牲让他很恼怒,自己潦倒的生活也更让他烦躁。
他为数不多的朋友,是一个公务员,日子过得也很糟心。妻子生了病,女儿只能去街头当妓女。这一切都太让人难受了。
郁郁不得志的他开始萌生了杀人的想法,而他杀人的真正动机是:
“人类社会有两种人,一种是凡人,一种是非凡的人。凡人会遵守世俗的法律,而非凡的人,他们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为了更高崇的目的而清除一些必要的障碍。他们被称为伟人,他们被称为英雄”。
他觉得,杀了人的自己,就突破了一条界限,变成了一个不平凡的人,一个英雄。他下手的对象,是一个剥削穷人,以放高利贷为职业的老太婆。很显然,杀一个这样的人,是为民除害。
既然要当一个不平凡的人,突破法律的边界,算不了什么。
然而,当他真的杀人之后,却丝毫感觉不到快感,反而迎来无穷无尽的悔恨。
因为在犯罪的时候,他不但砍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同时为了灭口,还多杀了老太婆无辜的妹妹。
他不仅遭受良心的谴责,因为害怕被人发现,他只能远离自己的亲人,选择隐居,淡出社会生活。
他开始生病,昏迷,不断做恶梦,精神上的压力让他开始厌恶这个世上的一切,他奔溃了。
拉斯科尔尼科夫在寻找出路的时,妓女索尼雅的爱,开始感染了他。
经历了多次挣扎,他才敢向索尼娅袒露自己的罪,选择自首,被判处流放,最终获得了内心的救赎。
而放眼整部作品,“罪”与“罚”其实写到了三层含义。
一是法律上的罪与罚——拉斯科尔尼科夫杀人犯罪,受到法律惩罚;
二是理性上的罪与罚——“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理论,他最终没能被这个理论说服,于是精神奔溃,是精神上的负罪感惩罚。
三是宗教道德的罪与罚——基督宣扬爱一切人,爱自己的仇人,但拉斯科尔尼科夫杀人,违背了这一道德,他受到了良心上的谴责,于是痛苦,是良心道德的惩罚。
03
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罪与罚》的时间,是农奴制废除后的几年,虽然农民得到了解放,可是依然因为穷,而无法改变生活。
俄国当时黑暗的情景,在《罪与罚》中暴露无遗:
家人长期吃不饱,女性为了钱,牺牲自己的爱情。即便是一个勤奋善良的人,却因为出身的原因,只能看着自己的女儿出卖肉体。
有钱人永远颐指气使,对穷人呼来喝去,靠践踏穷人成全自己的奢华生活。
于是,拉斯科尔尼科夫想要打破规则,获得生命的主权。
我们可以看到,拉斯科尔尼科夫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其实是不满于现状,想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让世界都看到自己,让自己能看到希望。
结果,拉斯科尔尼科夫却失败了。
那么,为什么杀掉一个社会的蛀虫,自己却错了呢?却要受到万般折磨呢?
这其实是因为,拉斯科尔尼科夫只是一个普通人,他的怜悯之心,承受不了太多鲜血。我们会误认为,他痛苦是因为他杀人了所以愧疚。其实并非这样,他痛苦的是,自己改变不了这个现状。
整部作品中,只有索尼雅是最清醒的人,拉斯科尔尼科夫发现了这一点,
在遇到索尼雅时,他才真正的打开了自己的内心,也在别人的眼中,知道自己走错了路。
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个理智主义者,他对俄国社会的恨,全都变成了他所谓的理智。
在他自己看来,他是个冷血无情的人,他懂得这个社会的症结,他勇于反抗,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但他没想到的是,以暴制暴的代价,竟是越来越孤独、越来越恐惧、越来越紧张。
04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矛盾的。他写反抗和顺从,也写个人主义和爱的对立冲突。他很茫然,不知道应该赞同哪一方。
这种矛盾,逼迫他无形中使用了复调的手法。复调不太好理解,其实这是音乐术语,指多声部音乐。苏联的文艺家巴赫金,就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是“复调小说”。
巴赫金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并且不发生相互融合。”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甚至会有这样的体验:书中的主人公有自己独立存在的意识,那不是作者的意识,而是一个独立的人,自己在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就像是一件件乐器,竟能自己弹奏出动听的音乐。
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独有的结构。书中每一个角色,关系是平等的;他们有独立的意识,他们的对话完整,只为自己服务,而不是仅仅为剧情推进而存在。
在《罪与罚》里,这种复调结构无处不在。
例如,拉斯科尔尼科夫,和索尼雅,是完全相反的两类人。
他们之间相互独立,不管是行动还是意识,都不会介入任何一方,彼此之间,也不会对任何一个人的行为,发表自己的看法。
他们像是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却又勾勒出了一个完整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陀思妥耶夫斯基讨论的,其实是犯罪引起的道德后果,是穷人在走投无路时的铤而走险,是每一次犯罪的根源。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点,其实是在艰难的环境下,拉斯科尔尼科夫寻求改变的勇气。
他们的生活究竟有多恶劣呢?
穷街陋巷里的阴暗肮脏;失意的人买醉,大声地吵闹哭号;街头的少女,遭到凌辱;女工不堪重负,投河自尽,转眼间污水就将她吞没。
我们能说这些人不痛苦吗?显然不能,他们时时刻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情绪奔溃,内心纠结。
他们惨吗?当然惨。同时,他们却是那么的可悲。
书中出场的人物,包括索尼雅,面对穷苦,面对那个人吃人的社会,也是选择了顺从。只有拉斯科尔尼科夫,在寻求哪怕一丝丝的改变。
尽管,他采取的方式,是杀人这种铤而走险的方式,最后也失败了。不过,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行动,才是改变的开始。
他迈出了这一步,就赢得了很多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