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肺炎
支原体肺炎
小儿肺炎
肺炎严重吗
坠积性肺炎

马克思为什么没有完成资本论的定稿工作

《中华读书报》年征订正在进行,恭请读者朋友到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1-

本文要点《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代表作,但严格说来,它并不是一本业已完成了的书,而是一个庞大的手稿群。在初稿已经大致写出的情况下,马克思直到去世最终也没有完成这一著述的整理和定稿工作!这种情况该怎么解释呢?是时间太短显得过于仓促而来不及做完吗?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鉴于马克思晚年没有整理、出版《资本论》定稿而断言他最终放弃了这一著述写作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但可以认为,围绕《资本论》持续不断的努力以及伴随期间对理论和现实状况的进一步思考,确实延缓了马克思写作的进程和成果的完整呈现。过去由于脱离具体文本语境而对“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所做的抽象阐释及其流行,马克思作为一个无神论者和反宗教斗士的形象被无限地夸大了。实际上他的思想与宗教之间的关系至为复杂,在晚年笔记中表现得也非常明显。马克思晚年并不存在一个研究重点由西方向东方的转移,更不可能形成一个与《资本论》所建构的西方发展道路不同的“东方社会理论”。马克思是一个异常清醒的思想家,他敏锐地觉察出自己的思想、苦心在当时已经不能被忠实理解和准确转换,而是出现了很多误读、偏差和曲解,为此他很焦虑,频频发出沉郁的慨叹:“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特别反感把“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当作标签”,只看重马克思主义哲学“依赖于物质存在的条件”而“排斥思想领域反过来对物质存在方式起作用”,把唯物史观解读为“经济决定论”,使“唯物主义”这个词成为“只是一个套语”,“一把这个标签贴上去,就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了”。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代表作,但严格说来,它并不是一本业已完成了的书,而是一个庞大的手稿群。非常值得深思的是,在初稿已经大致写出的情况下,马克思直到去世最终也没有完成这一著述的整理和定稿工作!这种情况该怎么解释呢?是时间太短显得过于仓促而来不及做完吗?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年前《资本论》三卷四册的大部分初稿基本写出,-年间马克思从中整理出第一卷,而从年9月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出版到他年3月去世,时间跨度几近16年!是马克思的健康状况不佳耽误了工作吗?确实有这方面的因素,特别是在其生命历程的最后几年,更是多种疾病缠身,但是即便如此,我们却又看到另一种相反的现象:这一时期马克思的写作量非常庞大,举凡著作手稿、摘录笔记、工人组织的文件、大量书信等等,真可以说是卷帙浩繁,而且视界极为宽广,涉及乃至开拓了很多他以前很少触及的领域和议题。此外,其他方面的说法,诸如梅林认为是因马克思晚年生命处于“慢性死亡状态”而导致思维能力下降、近来网上有文议论是“马克思低估了自己习惯性的严重的拖延症”等等,都是解释不通的无征之论。

这样,我们就只能到-年间马克思的理论、实践活动乃至生活状态中去寻求答案了。留存下来大量的文献表明,这一阶段他的工作和思想发展呈现出一个非常复杂的状态,至少有五条线索交错进行。

一、围绕《资本论》而展开的工作

这包括第一卷多种版本的修订,第二、三卷断断续续的写作和新的文献的发掘、补充,以及鉴于19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世界出现的新变化引发的思考所导致的整理工作停顿。

年9月,着重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的《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出版后,马克思就不让重印这一版本了,而是立即开始了修改工作。年7月,马克思推出了该卷的德文第二版第一分册,并于次年5月在出版商的催促下以一卷本的方式完整推出该版本。此前他还与《资本论》的第一个外文译本——俄文版的数个翻译者之间进行了多年通信和交流,应约补写了大量注释和重写了部分章节,并发表了很多重要意见。马克思更是花比较大的精力加工、改写并参与翻译了法文版,使其于-年间以9辑44个分册的形式陆续推出。需要强调的是,马克思的这些修改不仅在字词、段落上有非常多的改动,更涉及该卷布局谋篇的调整(如恩格斯、库格曼等在审阅德文第一版校样后提出的章节、标题划分和“外部结构”等问题)、表述方式的重新处理(如阐发“价值形式”部分的过分“黑格尔化”特征)和新的内容的补充,更有对“资本的生产过程”所涉及的其他方面的反复探究和对既有论断的审慎态度。用马克思评论法文版的话说,这些不同的版本都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仅就章节安排和结构、内容上的差别而言,迄今为止,绝大多数语种的翻译和研究者的阐释都是以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于年整理、出版的德文第四版为底本,但实际上德文第一版只有6章,而德文第二版修正为7篇25章,法文版扩展为8篇33章,而恩格斯修订的德文第四版则确定为7篇25章。

《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自注本

按照马克思此前业已确定的框架,《资本论》第二卷探讨的是“资本的流通过程”。从年下半年开始到年3月马克思逝世,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马克思先后为第二卷写过8个手稿,其中两个涉及全书的完整内容,6个是个别章节或片断的修改稿,此外还有许多较短的计划稿和零星观点的札记也属于第二卷的内容。8个手稿中只有第一手稿写于年下半年至年春天,是其制定“资本流通理论”并进行完整地叙述的尝试,而其他7个手稿都写于年之后,最后一个手稿写于-年间,是把第二卷第1篇整理付印的誊清稿。此外,在现在俄罗斯现代史文献档案馆中还藏有恩格斯整理第二卷时没有利用过的另外5个手稿,写于-年(关于这方面具体的情况参看拙著《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和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这些文稿“在文字上没有经过推敲……有些部分作了详细的论述,而另一些同样重要的部分只是作了一些提示。用作例解的事实材料搜集了,可是几乎没有分类,更谈不上加工整理了”。——这些为后人的整理增添了很多困难。

《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和方法》,聂锦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

《资本论》第三卷是马克思为这部巨著撰写的“理论部分的终结”,具体来说,探讨的是资本生产的“总过程和各种形式”。对这部分内容的思考和写作也贯穿了马克思撰写政治经济学著述的大部分历程,“-年手稿”《资本章》的第3篇《资本是结果实的东西》、“-年手稿”中的《Ⅲ、资本和利润》都属于该卷的内容,只是大约从年夏末到年底马克思才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这一卷的写作上,完成了涉及该卷重要内容的一个初稿。根据已经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AGA2)已经出版的部分提供的材料,第一卷出版后,马克思为第三卷做了如下工作:年6、9、10月和年春撰写了第1章的四个草稿;年4-5月、10-11月、年秋冬、年2-3月、年底至年初、年10-11月、年3月至年底撰写了一系列关于“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札记,等等。这些涉及第三卷内容的手稿更具“草稿”性质,有的“不但没有现成的草稿,甚至没有一个可以按照其轮廓来加以充实的纲要,只不过是开了一个头,不少地方只是一堆未经整理的笔记、评述和摘录的资料”,这使恩格斯整理起来更费踌躇。

在对《资本论》三卷手稿进行修改的同时,马克思开始深入到对《资本论》理论结构的再反思。我们知道,到年马克思关于《资本论》的框架已经形成一个确定的构想,即“三卷四册”结构。这是他从年开始殚精竭虑探索的结果,经过了由两卷本著作-三本书计划-五个分篇-六册计划-两大部分直至三卷四册结构的曲折变迁(详细的情况参阅拙文《〈资本论〉再研究:文献、思想与当代性》,《中国高校社会科学》3年第3期),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又将其修正为四卷内容(即“理论部分”与“理论史部分”并列,前者三卷,后者一卷)。但认真梳理这种序列变化及其每一环节所关涉的内容就可以看出,就对“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考察”来说,“六册计划”涉及的内容最完备、逻辑上(“顺序”)也顺畅,即包括了“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后来鉴于《资本论》内容的纷杂和叙述上的困难,马克思决定按照“-年手稿”所确定的以“资本一般”的视角和方法着重探讨“六册计划”中的第一个内容——“资本”,即以“生产”“流通”及“总过程和各种形式”来勾勒资本运行的逻辑,这确实使讨论更为集中而深入,但很显然这样处理也大大缩减了对象和论域。所以,我认为,即使在框架已然确定的情况下,善于自我反省的马克思对此也不是没有困扰的:具体说来,虽然可以改变乃至放弃“六册计划”的写作,但它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却是不可能放弃和回避的,那么这些内容究竟该如何处理?是在现有框架所涉及的议题讨论、写作完成之后再专门进行探讨,还是要把它们插入三卷的论述和分析之中?

大量文献表明,年之后的马克思显然对其他各册内容也是非常







































白殿疯初期图片
北京白癫风医院在那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jiej.com/zjxfy/17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