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肺炎
支原体肺炎
小儿肺炎
肺炎严重吗
坠积性肺炎

脑血管疾病常见的护理问题与护理措施

脑血管疾病常见的护理问题与护理措施

焦虑、恐惧:与担心疾病预后有关。

1.做好入院宣教、健康指导及出院指导。讲解有关疾病方面的知识增加患者康复的信心。

2.主动热情,沟通交流,消除陌生恐惧感。

3.营造好的休息环境,避免精神干扰。

4.指导家属安抚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合理安排陪护,充分享受亲情,嘱其家属多陪伴病人。

舒适的改变(头晕、头痛):与颅内压增高或血液刺激脑神经有关。

1.绝对卧床休息,头部抬高15-30°,促进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头部制动,急性期尤其是发病后24-48小时内应避免搬动。

2.保持病房安静,空气流通,减少探视。

3.遵医嘱使用脱水剂,以降低颅内压,从而缓解头痛。

急/慢性意识障碍:与脑功能受损有关。

1、严密观察患者意识变化,意识障碍有无加重,瞳孔有无变化,精神状态如何。

2、昏迷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各种刺激,并酌情加床档或保护性约束。一般采取仰卧头高脚低位,头偏向一侧,取下假牙。

3、发生谵妄的病人常有恐怖性错觉和幻觉应防止发生越窗坠楼、自伤、伤人、走失或其它危险行为。必要时应约束保护,专人陪伴。

4、有癫痫发作者,要防止跌倒坠床、咬破唇舌。

躯体移动障碍:与脑神经受损引起肢体活动无力有关。

1心理支持:鼓励患者、尊重患者、避免刺激患者。

2.生活护理:指导和协助患者,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3.安全护理:防止患者摔伤、坠床,给予安全性保护。

4.急性期病人的护理:床头不宜过高,应以15°~30°为宜。指导患者急性期床上的患肢体位摆放、正确变换体位、定时翻身叩背、床上的上下移动。

5.康复期间护理:与患者、家属共同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及时评价和修改;告知患者及家属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指导和教会患者使用辅助工具;必要时选择理疗、针灸、按摩等辅助治疗。

感知觉紊乱:与脑血管病变及周围神经受损有关。

1.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无渣屑防止感觉障碍的身体部位受压。

2.避免高温或过冷,防止烫伤或冻伤。

3.患肢远离锐器。

4.进行肢体被动运动、按摩、理疗及针灸。

语言沟通障碍:与大脑语言中枢病变或发音器官的神经肌肉受损有关。

1.鼓励患者大声讲话。

2.鼓励家属、朋友多与患者交谈,并耐心、缓慢清楚地解释每个问题,直至患者理解。

3.讲话语速缓慢,给患者充分时间回答问题。

4.与患者约定手势或用纸片写下日常生活的某些需要。

吞咽障碍:与脑血管疾病引发的上或下运动神经元受损有关。

1、注意保持进食环境的安静、舒适,减少进餐时环境中分散注意力的干扰因素,

2、鼓励能进食的患者进食,少食多餐。

3、进食时抬高床头,尽量端坐,头稍前倾。

4、每次少量进食,让患者充分咀嚼。

5、患者进食时不要讲话,避免呛咳、误吸。

6、评估吞咽障碍的程度。患者不能吞咽时给予鼻饲饮食。告知患者及陪护饮食的原则、内容、胃管鼻饲的注意事项。

活动无耐力: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肌力减退等因素有关。

1.评估和记录病人对活动量的耐受水平。

2.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如患者锻炼时出现不适症状,应适当限制活动量。

3.指导患者使用辅助设施,如床栏、轮椅、扶手、拐杖等。

恶心、呕吐: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缺氧或颅内压升高致植物神经受损有关。

1.协助病人采取正确体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

2.根据医嘱给予病人吸氧,配戴冰帽,给予利尿脱水药物以降低颅内压和脑部耗氧量。

3.呕吐后及时为病人清理,更换床单位并协助病人采取舒适体位。

4.观察呕吐物的性质、量及呕吐次数。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吐药物治疗

5.开窗通风,减轻呕吐物的气味。

尿和或便失禁: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意识障碍或皮质脊髓间传导束损害有关。

1.给予心理护理,给予患者安慰、理解和帮助,消除患者心理压力,避免自卑。

2.做好会阴护理,留置导尿的患者保持尿管通畅,每2~3小时开放1次,以避免膀胱功能减退,定时更换尿管及引流袋,观察引流出尿液的颜色。

3.保持病室环境整洁,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去除病室内不良气味,使病人舒适。

4.便后使用软纸擦拭会阴部,用温水清洗肛门周围皮肤,再擦油剂予以保护。及时更换被污染的床单、衣物。

5.训练病人定时排便了解病人排便时间的规律,观察排便前表现,如多数病人进食后排便,护士应在饭后及时给病人使用便器;对排便无规律者,酌情定时给予便器,以试行排便,逐步帮助病人建立排便反射。

营养失调: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吞咽困难、意识障碍等引起的不能自主进食和胃肠功能紊乱有关。

1.静脉补充营养,如:白蛋白、脂肪乳、氨基酸,多种维生素等。

2.给予鼻饲,提供所需营养。

3.监测生化指标中白球蛋白比例,水电解质平衡、血脂、血糖等情况。

体温过高:与脑血管疾病引发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血液刺激和吸收、长期卧床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

1.加强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

2.体温上升期,应及时调节室温,注意保暖。

3.发生高热时,可用乙醇拭浴、温水拭浴或作大动脉冷敷,或根据医嘱用药。药物或物理降温半小时后,应测量体温,并作好记录。

3.补充营养和水分,多饮水,以补充大量消耗的水分,避免血液浓缩,引发新血栓形成。

清理呼吸道低效或无效:与长期卧床机体抵抗力下降致肺部感染、痰液坠积、粘稠不易咳出有关。

1.评估痰液黏稠度、量、及性质,定时给予翻身、叩背。

2.按时湿化气道,稀释痰液,注意严格无菌操作。

3.必要时使用振动排痰机,及负压吸引装置进行吸痰。

压力性损伤:与脑血管疾病致患者长期卧床,局部组织长期受压缺血缺氧有关。

1.避免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

2.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的作用。

3.避免潮湿、摩擦及排泄物的刺激。

4.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5.必要时根据伤口护理措施给予相应的处理。

生活自理缺陷: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意识障碍、偏瘫等因素有关。

1.协助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协助喂食、翻身、及床上大小便。

2.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按时翻身。

3.将患者日用品摆放在随手可取处,方便患者取用。

潜在并发症:有皮肤完整受损的危险、有肢体废用综合征发生的危险、有再出血及再次发生梗死的危险、有跌倒坠床受伤的危险、有坠积性肺炎的危险、有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有便秘及尿路感染的危险、有脑疝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有窒息的危险。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意识障碍有无加重、瞳孔有无变化、精神状态如何、瘫痪肢体肌力有无改变以及早发现是否发生脑疝。

2.为患者按时翻身拍背,指导有效咳嗽,清除口鼻腔和呼吸道分泌物,防止皮肤完整性受损及痰液坠积引起坠积性肺炎或窒息的发生。

3.鼓励病人多饮水,做好会阴部的护理,避免尿路感染。

4.保持大便通畅,禁忌用力屏气排便,监督按时服用降压药物,防止血压骤升骤降,避免脑血管意外的再次发生。

5.定时按摩顺时针环形腹部,指导床上便器的使用,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预防便秘,并密切观察呕吐物及大便的颜色以发现是否继发消化道出血。

6.指导病人肢体活动,注意将瘫痪肢体置放功能位,以防止肢体发生挛缩畸形,避免废用综合征的发生。

7.加床栏防病人翻身时发生坠床,床头柜上尽量减少物品摆放,防病人不小心被撞伤,预防患者发生跌倒坠床。

8.鼓励病人多饮水,避免血液高凝状态。长期卧床的病人需加强下肢护理,给予适度按摩下肢。如能床上活动,家属帮助活动下肢,适度抬高下肢(10-15°),促进静脉回流,加强下肢活动,避免久坐不动。以预防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关丽坤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怎样
青少年白癜风爱心公益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jiej.com/zjxfy/1969.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