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经济增长总是通过粗放和集约两种方式来实现的,不论在工业部门,还是在农业部门都是如此。什么是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什么又是集约经济增长方式?由于时代和语言方面的原因,马克思当年没有直接使用这样的两个概念,而采用的是粗放经营方式和集约经营方式这样两个概念。在今人看来,这样两组概念或许有某些细微的差别,但是,它们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因此没有必要把它们区分得那样细微。
经济增长理论,作为经济学的一门专门学科,是20世纪40年代的产物。但是,如果不是出于某种固定观念,而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我们认为,经济增长理论的发明权应当归马克思,至少有马克思的一份。我们看到,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已经详细分析和研究了经济增长理论的许多问题,比如经济增长的科学内涵,经济增长的实现方式,经济增长的因素,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等等。马克思正是在深刻阐述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建立起了自己的经济增长理论的。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增长方式所谓经济增长,是指社会生产力的扩张或量的增加。这是今人的解释。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并没有作出这种直接的规定。但是,他赋予经济增长的内涵是非常清楚的。比如他常用“生产扩大了”、“产品增加了”、或“价值增大了”等等来表示。并且,马克思还为此设立了相应的图式来说明。从微观上,他设立了个别资本增长的图式,如由80c+29v+20m=到88c+22v+22m=;从宏观上,他又设立了社会资本增长的图式,以此来说明经济增长的真正含义。
如由
IC+V+M=
IIC+V+M=
=
到
IC+V+M=
IIC+V+M=
=9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经济增长总是通过粗放和集约两种方式来实现的,不论在工业部门,还是在农业部门都是如此。什么是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什么又是集约经济增长方式?由于时代和语言方面的原因,马克思当年没有直接使用这样的两个概念,而采用的是粗放经营方式和集约经营方式这样两个概念。在今人看来,这样两组概念或许有某些细微的差别,但是,它们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因此没有必要把它们区分得那样细微。
那么,又什么是粗放经营方式与集约经营方式?关于这样两个概念,马克思首先是在研究农业和地租问题时谈到的。关于粗放经营方式,马克思认为,所谓粗放经营方式,也叫粗放耕作方式,它是在资本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土地面积的扩大来实现生产扩大的一种经营方式。所以,马克思说:“这里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土地的质,而是土地的量。”[1]所谓集约经营方式,则与此相反。马克思指出:“在经济学上,所谓耕作集约化,无非是指资本集中在同一块土地上,而不是分散在若干毗连的土地上”,[1]或“在同一块土地上进行连续投资”。[1]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二者之间有一种历史和逻辑的内在联系。即粗放经营是同农业的早期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一种经营方式,而集约经营则是在农业经济的不断进步,使最初的粗放经营方式不再适应时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经营方式。马克思指出:“历史地看,这是不言而喻的。在殖民地,移民只有极少的资本;主要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和土地,……早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生产方式下,在真正的农业中一般来说必然是这种情形。在作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牧羊业或整个畜牧业中,几乎都是共同利用土地,并且一开始就是粗放经营。”[1]这种经营方式一直延续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之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使之成为人类早期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一种生产经营方式。
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不能永远地停留在粗放经营的阶段上,而必须向它的更高一级的经营方式转变,因为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可耕地越来越少,生产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了土地数量的自然限制。另外,已耕土地的地力也在日渐衰竭。在这种情况下,如不转变农业的经营方式,不仅不能促进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增长,反而还会造成对土地的进一步掠夺。这就决定了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不得不从粗放经营转化为集约经营。马克思指出:“由于自然的耕作规律,当耕作已经发达到一定的水平,地力已经相应消耗的时候,资本……才会成为土地耕作上的决定性要素。”[1]还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发展,资本就越是集中在同一块土地上。”[1]可见,农业生产从粗放经营方式到集约经营方式的转变是一种自然的逻辑表现。
经营方式由粗放到集约的转变,也是土地经营者对利润追逐的必然结果。因为当投资和资本的增殖受到了土地数量的自然限制以后,经营者要想获得更多的利润,只有对已耕土地进行连续投资才能达到目的,不然,经营者手中的资本自然就会成为过剩资本,只能作为一般货币来贮藏。当然,土地经营者也可以把自己手中的资本投到别的领域,但是,如果全社会所有的土地经营者都这样做,那不又会使资本在别的领域也一样地形成过剩吗?粗放经营方式到集约经营方式的转变不仅具有这样客观的必然性,而且还由于经济自身的发展为此准备了种种必要条件。第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资本家积累了大量的资本,为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提供了资金保证。即使有的资本家没有积累足够的资本,信用也会向他们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第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证。众所周知,集约经营不只是要求资本的集中,同时也要有技术的集中。如果没有技术的集中,而只有资本的集中也不会取得好的经济效益。这时,化学已在农业中普遍采用,农业机械的出现,使农业耕作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如此等等。所有这些,都为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还阐述了与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相联系的另外两种经济增长方式,这就是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和内含型扩大再生产。
那么,什么是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和内含型扩大再生产?马克思指出:再生产,“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内含上扩大。”[2]此外,马克思还从资本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说明。他指出:“生产的逐年增大是由于两个原因:第一,由于投入的资本不断增长;第二,由于资本使用的效率不断提高。”[3]由此,我们可以明白:所谓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就是由于生产场所的扩大和资本的追加而实现的扩大再生产;所谓内含型扩大再生产,就是通过提高生产各要素,如资本、生产资料等的使用效率而实现的扩大再生产。前者强调的主要是其量的增大,后者强调的除了量的扩大之外,更突出其质的升华。
我们认为,外延型扩大再生产与内含型扩大再生的关系同粗放增长方式与集约增长方式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因此,我们也可以把粗放增长方式称作外延型增长方式,而把集约增长方式称作内含型增长方式。
二、经济增长因素分析1.产业结构。
马克思认为,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首要条件。因为从社会的观点来看,产业结构问题实际上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社会经济各部门分配状况的一种现实表现。如果产业结构合理,则表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社会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是科学的,是符合其内在客观比例关系的。这样,社会经济的运行就会和谐、发展就快。否则,社会经济运行就会受到干扰,经济增长就会下降。为了说明这一问题,马克思创立了社会资本再生产与流通的理论。在那里,他依据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及物质构成把社会所有的生产部门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部类和生活资料生产部类,即第é、第ê两大部类。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正确揭示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或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平衡条件,即I(V+△V+X/M)=II(C+△C),或I(C+V+M)=I(C+△C)+II(C+△C),II(C+V+M)=I(C+△V+X/M)+II(V+△V+X/M)。
另外,相应地,他又在第I部类和第II部类内部确定了各部门相互之间再生产的平衡条件,以此来衡量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构成或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及这两大部类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平衡条件,不仅表示社会各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的平衡,而且还同时表示,物质资料生产各部门同社会各流通服务部门之间的平衡。马克思认为,社会资本再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及其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平衡包含有一系列的交换行为和一系列的交换关系,没有这一系列的交换行为和交换关系的存在,就不会有社会生产领域中的各种平衡。另外,这里的交换行为和交换关系,不仅包含有一般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而且还包含有资本的流通,所以,在马克思的再生产和流通理论中,不仅包含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平衡,而且还包含有社会生产各部门与流通各部门之间的平衡。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第一、二、三次产业各部门之间的平衡。
社会产业结构的合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因此,结构合理或平衡,不只是要考虑当前,而且还要考虑未来乃至长远。为此,马克思一再提出,要做好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计划分配与调节,并且还提醒人们要注意解决好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更为复杂的问题,如具有不同生产周期的各部门之间的配比问题,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的破坏问题,等等。[2]-、
2.市场环境。
市场问题,也就是流通问题,说到底又是一个产品实现问题。市场,作为流通,包括卖和买两种行为,它是构成个别资本运动的两个重要环节,是为产品生产和价值实现提供服务的。如果市场环境良好,也就是说,如果市场规模适宜、运转灵便规范,那么资本运转也就迅速,从而资本积累和生产的扩大就会加快。否则,资本运转就会受阻,生产过程更新就会迟缓,经济增长与发展就会变慢。这个道理对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来说也是一样的。
另外,如果从社会生产总过程角度来看,市场或流通,则是这个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联结生产、分配和消费,同时也制约它们的发展水平和运行状况。马克思指出: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也没有流通与分配。因此,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总是生产决定消费,同时也决定流通与分配。[3]36-37但是,流通、分配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所以,马克思同时又指出:生产就其单方面的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它方面,如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等。[3]37流通对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反作用,同样在于它是加速或是延缓其更新过程,从而增进或影响整个社会的宏观经济效益与增长程度。
总之,不论从什么角度考虑,马克思始终认为,市场都是制约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以说市场问题比生产更重要,它可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就可能引起经济生活的全面震荡与危机,造成社会经济的停滞与倒退。
3.科学技术。
在经济增长中,马克思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他把它当作促进生产力发展、增进经济增长的一种强有力杠杆。他总结的决定劳动生产率的诸因素,其中每一项都涉及到科学技术的作用。[5]53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有改造、改进生产力诸因素的功能,一旦被物化,就会引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质的升华及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进而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他指出:“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6]-“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6]11
另外,科学技术的这种作用又是同对大自然的利用携手并进的,它把自然的生产力变为资本的、社会的生产力。马克思指出:“自然因素的应用……是同科学作为生产过程的独立因素的发展相一致的。”[7]“大生产——应用机器的大规模协作——第一次使自然力,即风、水、蒸汽、电大规模地从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使自然力变成社会劳动的因素,”[7]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马克思还认为,科学技术的作用,又必然引起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大量集中,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发生变革,产生规模效应。他指出:“一个骑兵连的进攻力量,或一个步兵团的抵抗力量,与单个骑兵分散展开的进攻力量的总和或单个步兵分散展开的抵抗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同样,单个劳动者的力量的机械总和,与许多人手同时共同完成同一不可分割的操作……所发挥的社会力量有本质的差别。”“这里的问题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5]不仅劳动力的大规模协作可以创造出这种集体力,同样地,劳动资料、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大规模集中也会创造出这种集体力。规模效应的产生及其作用,使生产力各要素在生产力的发展中都起了自乘的作用。这对于经济的增长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推动。
4.管理。
马克思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或管理。[5]这对于一个企业是如此,对于整个社会也是如此。在现代社会经济中,管理分为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个方面。关于宏观管理,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合理分配社会劳动,建立和优化产业结构;二是调节供求,实现社会经济总量平衡,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三是根据生产力发展要求,适当调整生产关系,作好制度安排,等等。
关于微观管理方面,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人的管理,二是过程管理,三是要素管理。所谓人的管理,就是协调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使之和谐一致,精神振奋。同时还要协调生产过程中人的活动,使各个人的动作协调连贯,完成好各自的生产职能。[2]
过程管理,就是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意识的控制,使生产各环节和谐一致,实现资本运动的连续性。众所周知,资本运动越快,连续性越强,再生产过程更新就越迅速,生产力就越发展。所以,马克思说“连续性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5]为加快资本的连续运转,马克思指出,必须使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连续续起,它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为此目的,马克思又提出,将资本按其特有的循环要求以一定比例分为三个部分,并使它们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且相应处于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中。[2]33-34
做好要素管理,首先要搞好要素配置,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质和量上都符合生产本身的特殊要求,使之尽可能多地吸收活劳动,特别是剩余劳动,达到最大限度的增殖。另外,要素管理,还要充分挖掘资本潜能,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实现内含增长。马克思认为,资本的潜能广泛存在于生产各要素中,只要生产的社会方式和技术方式合理,在一定条件下,资本的作用就可突破其量的限制。他指出:“资本一旦合并了形成财富的两个原始要素——劳动力和土地,它便获得了一种扩张的能力,这种能力使资本能把它的积累的要素扩展到超出似乎是由于它本身的大小所确定的范围,即超出体现资本存在的、已经生产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和数量所确定的范围。”[5]在《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结合资本的流通过程对资本的潜能又作了说明。他指出:“由于资本抛弃它的商品形式和采取它的货币形式的速度不同,或者说,由于卖的速度不同,同一个资本价值就会以极不相同的程度作为产品的形成要素和价值形成要素起作用,再生产的规模也会以相同的程度扩大或缩小。”[2]48在《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通过对商业资本、借贷资本或银行资本的分析,说明了怎样因为生产与销售的专业化分工,以及信用的支持如何加速了资本流通和非生产费用的节约而使资本潜能得到进一步发挥的道理。这说明资本的潜能是广泛存在的,管理的任务就是要搞好资源或生产诸要素的配比,协调好资本运动各环节,加速循环与周转,并充分利用自然、经济及社会等方面的有利因素,把资本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资本潜能的挖掘,就是生产力的发展,也是经济增长速度的增进。
马克思认为,决定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还有许多,本文主要对上述几种因素作出说明。因为这些因素不论对外延型增长,还是内含型增长都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内含型增长。至于还有如劳动、土地、资本及积累率,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一些基本因素,所以,我们在此作了省略。这样做,主要是为了突出上述诸因素的作用,而无意否认马克思对这些因素作用的肯定。
三、经济增长与制度选择重视制度选择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这可以说是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同大多数西方学者的一项根本不同之处。因而它是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与优点。
所谓制度选择,根据马克思的一系列论述,我们认为,它是经济增长对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具体形式或体制所作出的一种确认。这里所说的制度选择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生产关系的选择;二是对经济运行方式与宏观调控体制的选择;三是对企业的组织形式与产权制度的选择;四是对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方式的选择。只有当这些选择都与生产力相适应时,经济增长才能实现。否则,就无增长可言。此时,社会就会受其内在客观规律的要求,引发社会革命或调整,选择新制度来与之相适应。
1.关于社会生产关系的选择。
在制度选择中,社会生产关系的选择对经济增长最为重要。因此,一定形式的社会生产关系不仅是社会生产力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它又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极强烈的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甚至是构成社会生产力是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所以,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要求相适应。不然,生产力和经济增长方式将作出自己的选择。马克思指出:“就劳动过程只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单纯过程来说,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对于这个过程的一切社会发展形式来说都是共同的。但是劳动过程的每个一定的历史形式,都会进一步发展这个过程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形式。这个一定的历史形式达到一定的成熟阶段就会被抛弃,并让位给较高级的形式。”[1]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考察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发展过程,认为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的一切形式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作用都是有限的,即相对的、暂时的。生产关系的不断更替是人类社会及经济发展中的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具有“铁的必然性”,[5]8也是生产力对此进行不断选择的结果。他还认为,人类自身的发展只有到了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当人类完全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以后,社会生产关系才能达到最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也就最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当然,这里并不排除矛盾的存在,问题是较之以往的各社会历史阶段,它获得了完全不同的性质和情形。
2.关于经济运行方式与宏观调控体制的选择。
马克思认为,当作为一种经济范畴的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被分属于不同所有者时,社会经济不可避免地会采取商品经济的运行方式,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等将成为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主要经济杠杆。这对于那种按人的直接需要或习惯调节生产的自然经济来说,更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但是,当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以后,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等市场法则已无法实现社会劳动的合理分配,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与稳定增长时,就不得不求助于国家或政府的积极干预。这样,社会经济运行又获得了有控制的或受调节的商品经济形式,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增长又作了一次运行方式的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得到缓解,使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本身获得了新的可能。
有控制的商品经济运行方式也不是经济运行的最后形式,它必然为一种新的社会选择所代替。马克思认为,在商品经济社会由于生产资料的私人或局部占有同它的社会化使用以及与整个生产的全面社会化之间的矛盾的存在,使社会经济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经常性的失衡与失常。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计划经济将是人类社会最高与最合理的经济运行方式,计划调节将是人类社会最高与最好的经济调控方式。因而在未来社会只有计划经济才最有利于社会的生产发展与经济增长。
3.关于企业组织形式和产权制度的选择。
在一定的经济发展状况下,企业采取怎样的组织形式和产权制度,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同一的经济发展状况下,企业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产权制度若有不同的话,那么其经济增长水平也必然是极不相同的。因此,企业组织形式和产权制度的选择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关于这方面的意见,本人在与武汉大学傅殷才教授合作的《论〈资本论〉对微观经济学的贡献》一文中已有说明,26此不赘言。
4.关于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方式的选择。
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社会方式,就是指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在其所有者手中“是怎样和在什么条件下结合起来的。”[2]44马克思向来认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方式,是以一定的所有制为基础的,所以,在人类历史上有多少种所有制形式,就有多少种不
同的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的社会方式。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任何一种社会方式对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经济增长都有一个从适应到不适应的变化过程,这正如所有制关系对生产力的关系一样。当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一定社会方式不再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时,生产力将会出于其内在本性的要求,对其作出再次选择或调整,以一种新的结合方式来代替它原有的形式。
社会经济的运行与增长对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方式的选择,在同一所有制关系下还可有多种存在的可能性。比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曾详细说明过劳动力与生产料的结合,既可直接发生在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手中,也可发生在别人的手中的种种情况。不同的结合方式对生产力的发展与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不然,为什么在相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下会选择不同的结合方式呢?这种情况,在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可以说表现得更清楚,更能说明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方式选择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分析和研究了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几种不同的社会方式,并对未来社会的情况也作了预测。他认为,只有未来“自由人的联合”同生产资料的结合这种社会方式才最适合生产力的本性,因而也最能促进经济的增长。
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虽说是在考察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及揭示其发展规律过程中确定的,但是它在一定意义上又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或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的一般性质和一般规律。因此,只要我们采用科学的方法把这种特有的社会形式予以抽象,那么,那些具体的原理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天也是同样适用和有效的。特别是在当前,它对于我们搞活整个国有经济和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具有特殊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认为,我国国有经济中许多国有企业之所以困难重重,不就是因为我们在经济结构上、市场环境上、企业管理上以及制度选择上等方面出了问题吗?马克思的一系列论述不正是切中要害吗?《资本论》从问世到现在虽有一百多年了,但仍保持着它特有的生机与活力。我们希望所有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朋友都来深入学习《资本论》,开发《资本论》中的经济理论资源,把我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I)北京:人民出版社,。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屈炳祥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