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先生说已授权兔希求职转载
最近,许多读者私信我,问到这个问题。
恰好又要推送了,索性分享一些心得。
说实话,这是个很大的问题,要彻底讲透,大概得写一整本书。
所以,我尝试用尽量简洁的篇幅,将这个问题说清楚。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这是我总结的「知识体系矩阵」。
它有9个元素,分别代表了「建立知识体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9个要素。
我们一个个来探讨。
一、我们学什么:三种知识
什么是知识体系?
在我的定义中,知识体系是跟碎片知识相对应的概念,指高度有序的知识集合。也就是说,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大量的知识点,二是有序的结构。
什么是「有序」?你一定见过这样的人:对某个领域非常精通,无论问他什么问题,他都能从你的话题切入,旁征博引,将大量的原理、机制、知识点……一一娓娓道来,清晰而严谨。
这就是「有序」——在他脑海中,所有的知识点都链接在一起。他知道某一个知识点「应该放在哪里」,也知道「它会通向何方」。
如果说碎片知识是一张张街景的速写,那知识体系就是一副完整的地图。
那么,如何实现知识的体系化呢?
我们需要从三个层次切入,分别是通识、应用和资讯。
1.通识
知识体系的根基,是「大量的知识点」。缺乏这一点,就不成其为体系。没有量的支撑,再精巧、复杂的结构,也是无意义的。
所以,建立知识体系的第一步,就是足够的基础知识——我将其称为「通识」。
这一点至关重要,但许多人却往往在这一步就走错了路。
举个例子:
学哲学,去看心灵鸡汤、人生哲理;
学心理学,去看微表情、性格分析、《梦的解析》;
学社会学,去看《乌合之众》;
学经济学,去看《国富论》《资本论》……
这些,都是不恰当的例子。
以及知乎著名的三大流派:LegalHigh法学,三体政治学,货币战争经济学。
为什么呢?很简单。好的通识,必须具备如下三个特点:
1)范式
这门学科是研究什么的?用什么方法去研究?目前有哪些普遍认可的原理?——这就是范式,亦即一个领域的「话语体系」。
它可以将你的思维方式,调整到这个领域的「公认模式」。
好的通识教材,必须是具备专业范式的。它未必一定要「严肃」,但必须足够「专业」。
譬如某些艺术史,从艳情、宫闱等角度去解读名画,这就不是一个好的范式——它会将你带偏。
2)广博
任何领域在发展中,必然都会不断经历「正-反-合」的过程。
在入门初期,过多接触某个人、某个流派的观点,乃至于拥有立场,不是一个好的做法。这会束缚你的视野,让你先入为主,再也难以看到整个领域的全景。
所以,更好的做法,是不断地去追求「合」,寻求最新、最广博的成果。
比如,比起读《国富论》《资本论》,读现代经济学教科书就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因为后者会站在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对前者有更准确、更深入的理解。你会知道哪些是可以吸收的,哪些是可以扬弃的。
3)客观
不用多解释了。带着立场和倾向的内容,会导致许多恶果——譬如故意选择有利论据,丑化和批判对立流派,以偏概全,等等。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煌煌巨著,但就是在这一点上广受诟病。包括某些教科书,也多少有不够客观的嫌疑。不展开讲了。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
通识是入门的必要条件,但尚未入门的人,哪里具备足够的能力去分辨?
这确实是一个悖论。
不用急,我们后面会聊。
接下来,让我们进入第二个层次:应用。
2.应用
如果说通识是构成知识体系的原料,那么,应用,就是让这些原料发光发热、建立有序结构的方式。
人类是由意义驱动的族群。你会发现,我们所有的知识,本质上,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存在的:艺术是为了表达,哲学是为了探索自然,历史是为了认识自己,等等。不存在没有源头、没有意义的「知识」。
在研究和学习上,也是一样的。我们说,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什么?是问题驱动。
一定是你先有了一个问题,对某个事物产生了兴趣,你再去探索它,去完善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来试着解决问题。
这才是最有效的学习过程。
所以,从应用层面上来说,同样有3个层次:
1)使命:这个领域是为了什么而存在的?
2)大问题:在这个领域中,存在着哪些推动领域发展的「大问题」?前人们是如何思考、回答的?
3)小问题: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我对哪些方面有兴趣?我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我如何组织和思考这些问题?
大问题是就某个领域的发展和演化而言。举个例子:以心理学来说,情绪是什么?意识是什么?大脑的机制是什么?这些,就是心理学家所面临的、需要不断探索和回答的「大问题」。
哲学的入门书,我一直推荐《大问题》和《哲学的门槛》,就是因为它们采用了这样的结构——不是照搬流派和历史,而是告诉你:哲学的发展是要回答什么问题?关于这些问题,历来的哲学家们做出过什么努力?分别有了哪些进展?
这是非常好的入门方式,也是将通识「点石成金」的方法。
小问题,则是针对个人的学习而言。学习这个领域,是为了回答自己哪方面的疑问?解答哪些实际问题?
只有采取问题导向,用这种方式去思考,才能更好地激发和活化你所学到的知识。
举个例子:时间管理有大量的基础知识、工具和方法论,学完这些之后呢?不是照搬,而是看你的背景和需求是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再从这些大量的方法论中,抽离出它们的精髓和骨架,重新进行组织结合,演化出一套最适合个人的管理法。
这就是一种「有序的结构」。
通过这种方式,你才能对学到的知识赋予意义和价值,让它们体系化。
一张地图画出来,不是放在那里积灰,而是要用来指引道路的。
知识也是如此。
3.资讯
前面两点,通识和应用,共同构造了知识体系的绝大部分。
剩下的一部分,就是资讯。
什么是资讯?简单来说,就是对于前两者的更新——亦即一个个小的更新包。
任何一个领域都在发展之中,不断地修正之前的小错误、在某些方向进行探索。它们的形式,可能是论文,杂志,网络文章,书籍,等等。
重点是什么呢?知识体系不是一个静止的东西,而是需要不断迭代和完善的。必须有新的水流进来,再将沉渣冲洗掉,才能不断维持它的生机。
举个简单的例子:上个世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短时记忆可以保持7个单位左右」,这就是经典的「神奇数字7」。它是一个「通识」。
但21世纪初的最新研究发现,短时记忆的容量其实只有4,不是7——这就是一个「更新包」。那么你就会知道:喔,我的知识需要更新了。
现在,你去看近几年出版的心理学科普书,基本全都改过来了——这就是「资讯」经过时间检验,变成了新的「通识」。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