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下午,“国际前沿教师培训项目:《资本论》的四部手稿”第二讲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楼会议室成功举办。讲座的主讲人是美国曼荷莲学院教授弗雷德·莫斯利(FredMoseley),讲座主题为“《资本论》的第一稿:剩余价值的生产——《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马慎萧博士担任主持、经济学院的博士研究生田佳禾、李彬担任翻译,来自校内外的四十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莫斯利教授与在场师生就第一次讲座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回顾。在关于黑格尔的逻辑方法与马克思《资本论》的方法问题、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问题、生产价格与长期“均衡”问题的讨论中,我们进入了第二讲的主题,即《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在本场讲座中,莫斯利教授首先介绍了马克思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时代背景与其研究路径的关联,年法国革命的失败,使得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与革命理论关联起来去分析现实问题,并进一步认识到经济危机对促进革命爆发的重要作用。随后,莫斯利教授对本次讲座的大纲进行了解释和说明,包括《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导言、货币章、资本章等所涉及的重点问题。
此后,莫斯利教授首先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导言中“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进行解释。教授认为,马克思研究的出发点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这个现实,并不是所谓的空想经济体,他从资本主义这个现实具体开始,分析出了资本主义最抽象的商品,之后又从抽象的商品开始上升到资本主义的具体总体。教授称马克思的这种方法是思想中实际具体的再生产,并通过三个事例进一步解释了这一方法。之后,他介绍货币章中马克思对劳动货币的两个层面的批判,包括马克思对价值是由个体劳动时间决定的批判、对不变资本是按照历史价格计算的批判。然后,他详细讲解了货币的第三种职能对货币转化为资本的重要作用。最后,教授就资本章中货币是如何转化为资本这一生产过程进行了详细地讲解,他区别了马克思与斯拉法在流通前购买前提的不同,解释了剩余价值生产中技术进步对剩余劳动的限制问题、资本周转时间对利润率的影响问题以及资本一般和竞争等问题。
在场的学者积极与莫斯利教授进行互动与讨论,就《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研究中的前沿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研究对象问题、《资本论》三卷中的逻辑层次问题等进行了充分的讨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国际前沿教师培训项目:《资本论》的四部手稿”共设计了六场讲座,敬请期待后续的学术盛宴。
图文:安昊楠
编辑:宋汉骋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