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小学生谈读书(三)
(一)通用式读书方法
1
阅读四层次
美国莫提默·J.艾德勒于年完成,经查尔斯·范多伦年增订修改的非常著名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把阅读分成的四个渐进的层次。
(1)基础阅读(elementaryreading)。指出一个人只要熟练这个层次的阅读,就摆脱了文盲的状态,至少已经开始认字了。在熟练这个层次的过程中,一个人可以学习到阅读的基本艺术,接受基础的阅读训练,获得初步的阅读技巧。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中,要问读者的问题是:“这个句子在说什么?”
(2)检视阅读(inspectionalreading)。是在一定时间之内,抓出一本书的重点。也可以称之为略读或预读。这个层次要问的典型问题是:“这本书在谈什么?”
(3)分析阅读(analyticalreading)。分析阅读就是全盘的阅读、完整的阅读,或是说优质的阅读——读者能做到的最好的阅读方式。如果说检视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那么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如果读者的目标只是获得资讯或消遣,就完全没有必要用到分析阅读。分析阅读就是在追寻理解。
(4)主题阅读(syntopicalreading)。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但只是书本字里行间的比较还不够,主题阅读者要能够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提过的主题分析。因此,很显然的,主题阅读是最主动、也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
2
阅读五步骤
(1)浏览。就是对文章做鸟瞰式感知,用较短的时间通读一遍,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得到总体的印象,概括了解文章的主题,大意或观点、材料。
(2)提问。根据浏览的印象和自己的需要,提出需要弄清的问题,使阅读文章的目标具体明确。提问可以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去设计:内容方面包括中心思想、社会意义、作者的情况、写作的背景与动机、内容要点、主要章节和段落的研究等;形式方面包括文章的结构布局、各个部分的关联、体裁形式、表达手段、用语特点、词句的推敲等。
(3)精读。这是关键的步骤,必须认真阅读文章,圈点、批划、评注,弄清词句含义,逐段理解内容,理清线索,把握主题,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作摘要,抄卡片,写笔记,列提纲,绘图表等,求得切实具体地解决问题。
(4)背诵。强调记住需要记忆的内容,不一定是一字不差的背诵,可以作尝试性回忆,再与文章对照反复记忆,力求记得准确、迅速,也可以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默写提纲,记住要点。
(5)复习。包括系统整理提纲和读书笔记,重温主要问题解决的办法,完成必要的练习。
3
阅读三要领
(1)讲四到。读书要讲究眼到、口到、手到和心到。
(2)挤时间。时间是挤出来的空闲。首先要懂得化零为整凑时间,善于把时间的“边角余料”拼凑起来。毛泽东很多著名诗篇是在马背上哼成的;奥地利音乐家莫扎特,常常利用理发的时间考虑创作,每当理发师把围裙一解,他就立即要来纸和笔,把理发时考虑好的乐谱记下来;晋朝书法大家王羲之经常利用饭前饭后的时间来练笔。
一个有志于求知上进的人,一般不沉醉于繁琐的生活,也不热衷于迎来送往。作家端木蕻良,曾有贴诗谢客的佳话;居里夫人为从事科学研究,连搞卫生的时间都要尽量缩短。
(3)讲速度。阅读时切忌出声,要默读,不要朗读,并强化注意力;学会找提前量,要一段一段地看书,不要一字一字地看书,在阅读不大重要或比较熟悉的地方时,可以略读或跳读;掌握段意要抓住说明全段主要意思的句子,一般是开头第一句;能迅速找到所看书本或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标题就是中心思想,有的开头和结尾点明中心思想,有的则通过主要事件来表达中心思想。
4
写读书笔记
中小学生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写读书笔记,要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
(1)作家作品介绍。第一次接触一个作家作品,要把这个作家的生平、地位,尤其是代表作等资料查出来记在笔记上;要把这个作家的作品的创作背景、内容介绍等材料查出来记在笔记上。
(2)词语积累。要把读书中的生字词记在本子上,并在字词典中查出音和义一并记在本子上。
(3)精彩片段摘录和赏析。要把书中你认为好的语句、片段摘录下来,并从用词、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说出好在哪里。
(4)心得体会。即读后感。每读完一个章节或每天读完一部分之后都要写一段字数不限,内容可以是思想提升、问题探讨、写作借鉴等方面的心得体会。每读完一本书都要写篇有头有尾的读后感,字数小学高年级要在四五百字以上,初中要在六七百字以上,高中要在八九百字以上。形式一般要采用“引、议、联、结”式。
(二)个性化的读书方法
1
不同目的不同方法
(1)娱乐消遣。我国读书率呈整体性下滑,娱乐消遣成为主流。年,我国发布了第四次“中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在人们最喜欢看的图书类别中,文学类位居榜首,而文学类中又以武侠小说最受欢迎,言情类位居其次。《读者》、《知音》、《家庭》等休闲类杂志则摘得最受欢迎期刊“三甲”之位。从中可以看出,即使在这只占识字者总数不到一半的“读书人”之中,读书目的也是以娱乐消遣为最多。
以此为目的的阅读,对于我们中小学生来讲,显然不应提倡。但不是排斥它,因为每个人都需要“娱乐消遣”,只不过在此要强调应把握好读书学习的“劳逸结合”这个度而已。
(2)丰富知识。为丰富知识,可以博览群书,进行泛读;也可以精读,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还可以跳读,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跳过去读,也许读到后边就可前后贯通了。
读书如进食,少读书则营养不足。但是,若只读一类书,即使是多,由于偏食,也会营养不良。
(3)借鉴写作。在阅读中借鉴写作,首先要明确借鉴什么,然后一般通过研读的方式来达到目的。一是研读名著的选材,我们中小学生生活天地相对狭窄,应该通过读书扩大观察范围,掌握丰富的写作材料。
二是研读名著的立意。多读有益的书籍,可以用人类智慧武装我们的头脑,增强我们洞察生活的能力和理论的透视力,概括力。读书愈多,知识越丰富,出言立意也必然高远,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正是写出有益于人生、有益于社会的好文章的重要条件。
三是研读名著的写作方法。天下文章帙卷浩繁,内容、语言虽各不雷同,但各类文章在写法上都有其自身的基本规律。欧阳修说“作诗须多诵读古今人诗,不独诗尔,其他文字皆然,”正因为如此,他的后人说他“自幼所作诗赋文章,下笔已如成人。”古人说的“文选烂,秀才半”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说明这个道理。如果我们有意识地通过读书借鉴他人的写作方法,进步自然就更快了。
四是研读名著的语言。书上的语言都是经过作者悉心加工的语言,研读书籍,可以使我们熟悉语言的基本规律,掌握大量生动、准确、简洁的语言材料。书读多了,仔细揣摩多了,下笔也就会流畅了。
(4)研究问题。为研究探讨某个问题而广读与此类问题相关的书籍,其基本方法是收集相关书籍——挑选、汇集相关问题——整理、分类问题——概括、升华问题,形成新观点。马克思写《资本论》时,钻研了近多种书籍,多本著作中引用了多个材料,还从54种报刊、56种会议材料中引用了大量素材。
比较阅读,可以发现问题,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写《魏书》的史学家夏侯谌自恃清高,听别人称赞陈寿写的《三国志》,不大服气,便找来细读再三,这才知道《三国志》确比自己的《魏书》好,当即烧掉自己的书稿。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的:“任何东西,凡是我们拿来和别的东西比较时,显得高出许多的,便是伟大。”比较品读可以是横向的,不知道《丑陋的中国人》怎么样?对比《丑陋的日本人》就会读出奥妙;也可以纵向比较,读不懂奥巴马,可以读一读罗斯福,就恍然大悟。
2
不同学段不同方法
(1)朗读。它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朱熹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
(2)默读。不出声地读书。是进入初中以后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速度快,不互相影响,保证环境的安静,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并且不易疲劳,易于持久。默读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读书报,查资料,看通知、布告、信件等,都要用到默读。默读时要注意减少眼停的时间与次数,尽量不出现回视,逐步扩大扫视。读得快而又理解得深,才是高水平的默读。
(3)渐进读。渐进读,一种含义是时间上的渐进。读一本书,小学时可能没品出什么滋味,到初中再重读,原来读来无味的地方可能就读出感觉来了。美国依阿华大学的罗宾森提出一种SQ3R读书法,强调循序渐进,英语Survey,Question,Read,Recite,Review五个词的第一个字母,分别代表“浏览、发问、阅读、复述、复习”五个学习阶段。一部《红楼梦》,少年读来,可能只看到“爱在缠绵中,情的悱恻里”。老年读来,便可能读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时间不充裕,或读一些“难啃”的大部头时,不妨采取这种方法。
渐进读的另一种含义是数量上的渐进。一段时间内,只读一本书,这本书不读完,决不读第二本书。清朝著名政治家曾国藩就是这样读书的:“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著名学者梁实秋曾也有这样一句名言:桌上永远只放一本书!
3
不同材料不同方法
(1)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这是我们中小学生应试最常见的三种阅读材料。题型无论怎样变化,都不能脱离各自的特点:记叙文六要素、说明文四要素和议论文三要素。在写法上,议论文总是沿着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条理组织文字;记叙文往往先设置悬念或总提全文内容然后揭开悬念或分层叙述;说明文一般依据说明重点分层阐述。掌握了这些基本信息,应试阅读时就可根据各自的特点来“左右逢源”。尽管每个作者才学胆识不同,写作过程中可以灵活变化甚至创新写作,但我们读书多了,仍然能够探求个中奥秘。
(2)报纸、广告、说明书。可采用信息式阅读法。浏览,及时捕捉自己所需的内容,舍弃无关的部分。任何人想及时了解当前形势或者研究某一段历史,速读法是不可少的,然而,是否需要中断、精读或停顿下来稍加思考,视所读的材料而定。
(3)文学作品。阅读文学作品,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形成的背景知识,尤其是作者的个人经历和当时的大小环境;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诗歌、散文、小说是中学生应试最常见的三种阅读材料。应试要求一般是能整体把握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理清作者思路;能初步领会文学作品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4)经典著作。读《论语》、《道德经》、《沉思录》等经典著作,要字斟句酌,细细品读。好的作品信息量大,含金量高,大段速读,难免会消化不良。孔子就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也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散文家秦牧读书先是“鲸吞”大体看一遍,然后是“牛嚼”,像牛吃草“反刍”一样,仔细研究品味。
(4)“大部头”综合性书籍。有些“大部头”综合性书籍书包罗万象,无法精读,比如《四库全书》,平均一天读3万字,也要用72年,才能读完;有些书不知优劣,则应先速览而后决定是否需要精读。快速阅读的方法是跳读,抓住文章梗概、主要事件或中心论点,剪除枝叶,补叙、背景、引文等内容。
本文已获得原作者武宏伟老师的授权,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
爸爸妈妈们,我们免费发表孩子的各种作品噢!(文章、绘画、手工、歌唱、演奏、舞蹈……文字和照片直接发邮件,音频和视频可上传到腾讯视频,发来网址即可。投稿前请确认拥有版权呀。)
武宏伟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