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马克思《资本论》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其以人与自然关系为原始逻辑起点,以资本主义制度为社会逻辑起点,从三个层面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阐述:一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和根本原因;二是揭示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如破坏自然生产力、破坏劳动力的可持续性、破坏生产的可持续性、割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三是生态环境问题化解,主要包括技术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等。
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逐步唤起了人类的生态觉醒,环境系统的复杂性和环境治理的困难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境问题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夹杂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利益关系的复杂体,必须从人、自然、社会所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把握人类永续发展的规律。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寻环境保护的理论支撑,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总结凝练其丰富的生态思想。国外学者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在《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一书中认为,劳动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源泉;戴维·佩珀指出,马克思所批判的以机器大生产、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内容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危机的根源。国内学者方世南认为,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与环境意识“其内容博大精深,其哲理意味深长”。朱炳元也认为可以“从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理论中,发现和整理出丰富的生态思想”。马克思理论体系中蕴含着生态思想在理论界已经达成了较大的共识,必须根据马克思的内在逻辑进行科学、完整、准确地把握。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撰写的巨著,也是其中后期的主要思想,其中的生态思想更加成熟。《资本论》生态思想既是马克思对其以往生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其对生态问题认识较全面的呈现。以人与自然关系作为原始逻辑起点,以资本主义制度作为社会逻辑起点,《资本论》对资本与生态之间的关系、物质变换及新陈代谢、城市人口与环境污染的关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问题都有涉及。归结起来,《资本论》的生态思想可以概括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生态环境问题的化解三个层面,这对当前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原因层面:生态环境问题的起源探索
(一)客观原因——劳动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维系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纽带,“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却改变了劳动的属性,把本属于劳动者自身的劳动通过雇佣与被雇佣的方式转变为属于资本家所有的劳动。劳动的异化一方面改变了劳动所有者主体,劳动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发生了分离;另一方面割裂了人与自然、社会的纽带,出现了物质代谢的断裂,即人与自然的异化。物质代谢的断裂破坏了原有的人、自然、社会所构成的系统的完整性,即“在社会的以及由生活的自然规律所决定的物质交换的联系中造成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被人对自然的支配关系所取代,使社会发展中充满了资本的盲目扩张和自然资源有限性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劳动的异化主观上是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客观上却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主观原因——肆意排放和无节制消耗
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生产和生活废弃物肆意排放。马克思把排泄物分为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生产排泄物是指工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消费排泄物是指人的自然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排泄物。受当时技术水平的约束以及对环境保护的无视,排泄物的利用率很低,甚至是未加处理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在利用这种排泄物方面,资本主义经济浪费很大;例如,在伦敦,万人的粪便,就没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只好花很多钱用来污染泰晤士河。”资本家为追求剩余价值而不断追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必然会对生产性和生活性资料进行无节制地消耗,从而增加从自然界获取物质产品的数量。在以流通过程为起点的循环形式中,“全部商品产品的消费是资本本身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为了使商品顺利卖出,商品促销活动会促成消费者在商品还没有完全报废之前就废弃它。此外,资本家为满足奢侈的生活进行过度消费,“奢侈消费资料只进入资本家阶级的消费,所以只能和花费的剩余价值交换”。
(三)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工人恶劣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批判:“资本是根本不关心工人的健康和寿命的,除非社会迫使它去关心。人们为体力和智力的衰退、夭折、过度劳动的折磨而愤愤不平,资本却回答说:既然这种痛苦会增加我们的快乐(利润),我们又何必为此苦恼呢?”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仅破坏了自然环境,也严重破坏了人自身的生存条件。资本家的眼中只有利润,他们根本不考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认清资本的这一本性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展开了深刻的批判,同时也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使实际的资产者最深切地感到资本主义社会充满矛盾的运动的,是现代工业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变动,而这种变动的顶点就是普遍危机”。普遍危机中既包括经济危机,也包括生态危机。因此,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违背了自然规律。
二、影响层面:生态环境问题的危害揭示
(一)破坏了自然生产力
以农业为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农业生态问题进行较深刻的阐述,批判了资本主义农业生产的短视和急功近利给农业生产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大,必须建立在土地等生产资料可承载、可修复的基础上。但是投资在农业中的资本仍然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农业生产中竭泽而渔的生产方式,对土地侵略式的掠夺完全破坏了土地生产力。马克思指出,“大工业和按工业方式经营的大农业一起发生作用。如果说它们原来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多地滥用和破坏劳动力,即人类的自然力,而后者更直接地滥用和破坏土地的自然力”。虽然马克思也看到了农业投资有利于农业技术进步,但是回馈给土地的小于从土地中掠夺走的,最终使得土地肥力越来越弱,“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
(二)破坏了劳动力的可持续性
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的异化使“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因为从人那里被夺去了他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被雇佣的劳动力的劳动已不属于劳动者自己,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使其一味地降低生产成本,工人的劳动条件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这是对“空间、空气、阳光以及对保护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人身安全和健康的设备系统的掠夺”。在这样的生产环境下,劳动力本身在不断透支又得不到补偿,损害了劳动力的身心健康,“人为的高温,充满原料碎屑的空气,震耳欲聋的喧嚣等等,都同样地损害者人的一切器官,更不用说在密集的机器中间所冒出的生命危险了”。此外,排泄物的任意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也破坏了人们生活的环境,特别是生活极端贫困的无产阶级生存和生活环境极其恶劣,“臭水沟、厕所、腐烂物以及经常堆在小屋四周的垃圾也产生有害的影响”。这些都影响了劳动力的可持续性。
(三)破坏了生产的可持续性
资本对利润的无尽追求使资本家不断扩大再生产,但另一方面,处于被剥削地位的工人的消费并没有增加,生产的盲目扩大和消费需求的有限性终于酿成了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发展的界限”。“由于再生产过程的停滞,已经投入的资本实际大量地闲置不用,工厂停工、原料堆积,制成的成品作为商品充斥市场。”经济危机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资本家盲目扩大投资,产品的增加必然会加大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由于需求的有限性,资本家生产出来的大量商品卖不出去,为了降低库存成本,大量的商品只能被销毁,而且有些商品未加处理直接弃于环境中还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经济危机往往伴随着生态危机,大量的资源被闲置、浪费,生产生活环境被破坏,影响了生产的可持续性。
(四)割裂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马克思认为,由于人和自然的异化使两者之间的物质代谢发生断裂,人为地阻碍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割裂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马克思特别举了城市化的例子:工业化生产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资本主义工厂,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但也带来了资本主义城乡隔离,“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交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归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这样,它同时就破坏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城市和农村原本形成的完整的生态系统被分割成两个部分,相互之间的物质资源不再合理地流动,一系列的物质能源无法循环、回归和再利用,土地肥力的不断降低和城市垃圾的不断增长,城市中的废弃物未能得到有效处理,污染会更加严重,不仅最终产生了资本和生态的冲突,也造成了城乡之间的对立。
三、化解层面:生态环境治理的路径选择
(一)技术进步是实现节约资源和废物利用的重要手段
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特别是在大规模的劳动条件下,技术水平的提高会极大提高劳动者的生产能力、节约资源的消耗,“使执行职能的资本具有一种不以它的一定量为转移的扩张能力”。马克思认为对废弃物的合理利用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科技手段,“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态;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科技的进步还有利于提高物质投入的使用效率、促进资源能源的节约:“废料的减少,部分地要取决于所使用的机器的质量。机器零件加工得越精确,抛光越好,机油、肥皂等物就越节省。这是就辅助材料而言的。但是部分地说,——而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在生产过程中究竟有多大一部分原料变为废料,则取决于所使用的机器和工具的质量。”机器和生产工具的质量又是取决于生产技术水平的,技术水平越高,生产工具越先进,生产资料的利用就越有效。
(二)循环经济是弥合人和自然物质代谢的断裂的重要方式
《资本论》中所提到的对排泄物和废弃物的利用实质就是循环经济的模式,要弥合人和自然物质代谢的断裂,就必须畅通整个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流动的通道,最关键的就是要有效消解和转移废弃物,变单向物质消耗为循环利用。“所谓的生产废料再转化为同一个产业部门或另一个产业的新的生产要素,就是这样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这种所谓的排泄物就再回到生产从而消费(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的循环中。”马克思以化学的工业进步为例来进一步论述通过循环生产模式可以实现废物的再利用并创造出新的原料:“化学的每一个进步不仅增加有用物质的数量和已知物质的用途,从而随着资本的增长扩大投资领域。同时,它还教人们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从而无需预先支出资本,就能创造新的资本材料。”循环经济还能消除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分割,城市人口的废弃物很多可以利用作为农业生产的肥料,一方面补充土地的肥力,另一方面减少废弃物囤积污染城市环境的压力。
(三)重建新的制度是彻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路径
只有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把劳动者从剥削压迫中解放出来,赋予其自由平等的地位,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异化的问题,重建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代谢,马克思将这一目标称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劳动者获得了自由,其脑力、体力等各方面素质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也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作者叶琪,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出处:《政治经济学评论》年第8卷第6期
叶琪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