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肺炎
支原体肺炎
小儿肺炎
肺炎严重吗
坠积性肺炎

学史治史大家谈摭谈党史研究

我们大家都是学习历史、研究历史、书写历史的人。唐代孟浩然诗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历史是过去的事实,但我更认为历史就是过去与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无休止的对话。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我们也割不断历史,因为我们是在先辈耕耘过的土地上走向现代化、在先烈战斗过的热土上走进新时代的。马克思有句名言: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也是历史的剧中人。不懂历史的人,没有根;淡忘历史的人,没有魂。历史不是沉寂于史书上的冷冰冰的文字记载,而是灵动地跳跃于舞台上的鲜活人物和真实事件。正如英国诗人罗·勃朗宁所说:“故事永远是旧的,也是新的。”作为党史研究者来讲,我们的理念、宗旨、目标和使命,就是“为党立言、为国存史”,就是“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就是“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然而,要想卓有成效地立言存史、资政育人、修志问道,党史研究者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和修养。在中国古代,“修”“养”是分离的:切磋琢磨谓之修,涵润熏陶谓之养;修身以教人,养性以正心。至唐代,“修养”才合为一词,指一个人经过锻炼和培养而达到的内化水平,包括襟度、涵养、担当、识见、技能等方面。唐代吕岩《忆江南》词曰:“学道客,修养莫迟迟,光景斯须如梦里。”这说明了修养的必要。宋代赵与时在《宾退录》卷二中评价书法家柳公权时说:“柳公权书如深山道士,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这体现了修养的境界。这是一种修德养学的功夫,古人称“修为”。法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教育者要教育别人,先要取得教育的资格。“党史人永远是年轻”,要做好研究工作,必须“守初心担使命”,如百卉之萌动、似利刃之发硎,真正做到坚守党性、孜孜求真、学思结合、锲而不舍。

一、党史研究要坚守党性

党史是一种薪火相继、弥久常新的精神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的积淀、精神的承载、文化的映照和执政的镜鉴。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注重学习鸦片战争以来我国近代史和中共党史,加深对近现代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党史研究是一种深入的历史探究过程和深刻的思想认识过程。因此,我们研究党史、整理党史、宣传党史、书写党史,首先要有坚定的党性原则和牢固的党性观念。党史姓党,党史写党,党史为党,这是我们党史人的一个基本原则和基础觉悟。“觉悟”这个词我们常讲,比如提高思想觉悟、政治觉悟、革命觉悟等。“觉”字下面一个“见”字,是看见、觉醒、反思、感知的意思。“悟”是什么?一个竖心旁、一个吾,吾是古代词语中的我,合起来是“我的心”。“觉悟”就是“看见我的心”。《荀子·成相》:“不觉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所以,我们要用心、用悟、用情去书写党史、传播真理。

我们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党史。正如毛泽东所言:“如何研究党史呢?根本的方式马、恩、列、斯已经讲过了,就是全面的历史的方法。……就是弄清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党史研究要始终牢记应有的历史维度,具有强烈的时代担当,注重打造基地,善于搭建载体,深入发掘中共历史的当代价值,进而更好地贡献党的建设所需要的政治智慧、精神力量和科学滋养。习总书记指出:“党史研究是一门科学。与其他学科不同,这是一门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中国共产党的活动揭示当代中国社会运行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具有鲜明党性的科学。”他要求研究党史必须坚持正确理念,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党史,让史料说话,用事实发言,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要通过党史研究,使那些惊天动地的往事、感天动地的遗存和顶天立地的英模人物鲜活灵动起来,产生直抵人心的伟大的教育力量。

在党史研究中,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唯物史观,理直气壮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坚定不移地反对网上那些不正确的、与我们党史格格不入的东西。我们应当有一种坚定的党性观念、党性立场,应当有一个深刻的认知和端正的态度。要对政治、政策等有正确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我们为党治史、科学治史,必须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观点、政治站位、政治嗅觉和坚定的党性原则。这是党史研究之根本。

现在网上不时出现一些与党史国史军史有关的段子、信息、故事和逸闻趣事,有的比较尊重史实,包含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但也有部分内容,出现了一些与我们党史国史军史不相吻合、甚至背离真相的奇谈怪论。像这些不伦不类的东西,我们党史研究者就要注意明辨是非,不能乱传、乱转、乱评、乱引。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现在网上有关党史的信息,有的根本不是研究党史的人撰写的,甚至是不懂历史的人编造的,他们往往为博人眼球、追逐点击量而断章取义、张冠李戴,甚至无中生有、造谣诬陷,令人莫名其妙,但却对不明真相的人起了蛊惑人心的破坏作用。还有的以“学术研究”的面目“亮剑”,以网络红人的身份“闪现”,打着“重新评价”“正视历史”的幌子,信口雌黄,大作翻案文章、设置“理论陷阱”、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等,使历史变了味道、走了歪道,甚至失了人道。

历史虚无主义常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采取轻蔑的、敌视的、否定的态度,甚至迎合着那些不着边际的野史、传闻和想象,极尽歪曲、丑化、篡改、亵渎之能事。实际上,早在六十多年前,毛泽东就在延安干部会上所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痛批了党内的“历史虚无主义”。他严厉指出:“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对于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或懂得甚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特别重要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百年史,真正懂得的很少。”一针见血,今天读来,仍感发人深省、醍醐灌顶!所以,我们党史研究者要引起高度的政治警觉,要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是非鉴别力。如此,才能在党史研究中不迷失方向、不迷失自我,“莫让浮云遮望眼”,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行进。

据说,当年唐穆宗有次问书法家柳公权,怎样才能把书法写好。柳公权回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我们党史研究者也是这样,必须“心正”。心正,才能写出正大、正义、正当、正气、正直、正确、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作品来,才能使我们的研究真正富含正能量,富有启迪和教育意义。要坚守定力。党史人要有预见、有主见、有远见,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要有自己的坚守和自信。我们梳理、汇编、撰著、推荐的史册,应该像一座坚固的桥梁,每一个从这座桥梁上经过的人都被注入了人类文明的血液,又带着这种血液走向未来,去谱写人类历史的崭新篇章。所以,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历来对史家的评价是德、识、才、学、能五个方面,而史德位列第一。在新时代,党史研究者更应有一种“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底的善良,融入血液的骨气,刻进生命的坚强”!

二、党史研究必须孜孜求真

研究研究,研求其细,究求其真。求真,即追求事物发展的真理所在和寻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哥白尼指出:“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布鲁贝克认为:“高深学问终于真理。”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认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真”指真理、真知,也指本真、认真。求真就是传播真理、追求真理、发展真理和捍卫真理。但求真并非一帆风顺,不仅需要筚路蓝缕、披沙拣金,而且需要面对严峻的挑战、抵制和残害。比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因宣传新道德、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腐化青年等罪名,于公元前年6月被判处死刑,迫饮毒酒身亡,成为追求真理、舍生取义的伟大哲人。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就因为宣传和捍卫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罗马宗教裁判所囚禁8年后于年2月17日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我们不少革命先驱和共产党员也因矢志追求革命真理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所以,“与真理为友”显得尤为可贵。冯友兰在《三松堂自序》中指出:“为什么研究学术呢?一不是为了做官,二不是为了发财,为的是求真理!”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是革命英烈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强烈呐喊和坚定信念。对我们党史人来说,要矢志不渝地追求真理和宣传真理。这个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追求,就是我们共产党人多年奋斗、探索、总结和不断丰富、完善的革命经验、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等。我们要开放治史,实施党史研究的“三通”,即贯通市县、联通党校、打通高校,将这三方力量真正联合、整合、融合于我们的党史队伍,构成“学术命运共同体”。如此,我们的大党史研究就能在大格局下大展宏图,就能在深耕细作中拓出精品力作。

就党史研究而言,我们要读信史、写信史、讲信史、续信史。因为有些历史上的东西,年代久远,口耳相传,风雨侵蚀,几度变迁,很容易出现信息模糊、中断甚至失真现象。这也使个别人演绎历史、演义历史、演变历史或伪造历史钻了空子,添油加醋,画蛇添足,有的完全背离了历史真相,这是严重的不道德行为!历史书籍与历史小说截然不同。比如,陈寿写的《三国志》是历史书籍,但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历史不能虚构,历史只有真实;历史没有如果,历史只有结果。我们进行党史研究,一定要撰写实事求是、令人信服的中国革命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此而言,党史研究者也要走出书斋,进行实地考察、情景体验和“田野研究”,陆游就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学与行相结合,“板凳学问”与“行走学术”相得益彰。在中共党史上,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可讲,有太多太多的时刻难忘,不是没有研究的素材,而是我们还没有很好地挖掘这些素材,还没有透彻地研究这些素材。党史资料是个富矿,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挖掘、从哪一个角度去挖掘,挖掘出来怎么梳理、怎么研究、怎么总括、怎么传播,这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写好党史论文?这是很多青年同志时常感到困惑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党史部门好多同志对党史资料非常熟悉,可以说是了然于胸、信手拈来,但要写成论文,就感觉无处下手,理不出头绪。怎么办?概括而言,我认为写论文应当注意以下五点:一是论题要集中(小题大作);二是观点要鲜明(立论确切);三是史料要典型(披沙拣金);四是方法要科学(层层递进);五是思想要深刻(富含哲理和教育意义)。在写论文的时候,我们要善于进行梳理,善于进行提炼,善于进行升华,善于把脑海中那些漂浮的东西、零碎的东西、随感的东西,那些若隐若现、似是而非的东西,那些颇有启迪或发人深省的东西,融会贯通,找出一个“点”,理出一条“线”,剖出一个“面”,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纲举目张,用一种学术的、政论的、评议的语言提炼出来,用正确的观点、独到的方法、深入的思考把资料创新性地整合、凝练、贯穿、升华起来,可能就成了一篇质量不错的学术论文。我们研究历史,不是就历史而历史,而是从历史中学经验、学智慧、学精神、学方略、学境界。这是非常重要的。

三、党史研究要学思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曾子主张“吾日三省吾身”。柏拉图说过:“思考是灵魂的自我谈话。”思考唤起人的伟大。有思路才有出路。每个不曾思考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结出研究硕果。对一个人来说,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地球生物进化了数亿年,只有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总结出了适者生存、物竞天择的进化原理;苹果落地重复了数万年,只有英国物理学家牛顿从中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的玄奥;比萨斜塔倾斜了数百年,只有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想起利用它进行了自由落体实验,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流传千年的一个错误定论;我们天天都在洗澡,只有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通过浴池的溢水现象而发现了浮力定律;我们也经常看地图,但只有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通过细心观察世界地图而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为什么?学习与思考的密切结合。其实,他们的这些灵感、发现、成果,也是在长期的知识积累过程当中领悟、感悟、觉悟出来的。正所谓“教之道在于渡,学之道在于悟”。我们也是这样。比如我们读一本书、听一场报告,甚至看一场电影、听一个故事,都要注意精细思考、精准把握,把书里所写的、人们所讲的那些精萃性的东西提炼出来,然后加上我们的融会贯通和正确分析,就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或者观点。这就是思考的力量。

党史研究是一个广搜博取、精雕细刻的磨砺过程。从事党史研究工作,理应注意学思结合。因为我们研究的大多是过去的人物、史料、遗存和实物等,但在研究过程中进行条分缕析的梳理,进行披沙拣金的提炼,进行言简意明的概括,进行高屋建瓴的升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的见地和对现实的指导、对未来的引领,都包含着我们深刻的理解、分析、反思、感悟。所以,正确而创新的思维十分重要。记得著名作家毕淑敏曾写过一本书,叫《带上灵魂去旅行》,我们也应“带上灵魂去研究”,像领略“泰山之雄壮、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秀美、嵩山之奇绝”一样,去领略中共党史的波澜壮阔、异彩纷呈和博大精深。

四、党史研究要锲而不舍

我们研究党史,也需要学习古人治学那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推敲”精神,必须坚守、执着、潜心、认真、精益求精、锲而不舍。凡是搞研究,都是要付出代价的,正所谓“呕心沥血”“筚路蓝缕”。比如,马克思的《资本论》写了40年。这期间,他读了多种书,写了多本日记。马克思的知识非常渊博。法国著名革命家拉法格曾写过一本书,叫《回忆马克思》。他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描述马克思知识的渊博:“马克思的头脑是用多的令人难以相信的历史、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理论所武装起来的,因而他的头脑就像停在军港里升火待发的一艘军舰,准备一接到通知,就驶向任何思想的海洋。”而正是由于马克思知识渊博,才使他智慧如注、灵感迸发,遨游在任何思想的海洋里,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司马迁历时18年铸就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由于为李陵辩护而被处以宫刑之后,也曾几次要血溅石壁、了此残生,但他为了书写翔实、正义的《史记》,依然忍着心痛带着屈辱继续锲而不舍地进行考察、采访、研究、写作、修改、校注、思考等,风雨春秋,数易其稿,终成一部世代不朽之作。这位历史的悲情英雄,流传千古的不仅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被一起载入史册的,还有他那颗敬畏历史、不屈不挠的铮铮风骨。那星星烛火、卷卷竹简,字字血、声声泪,怎一个“苦”字了得!正是因为司马迁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正是因为司马迁的探索精神和使命意识,造就了这史学的奇葩、璀璨的明珠。这部煌煌巨著,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孱弱的残体和滴血的生命浇铸而成的。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他写了22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称为华夏药典,他写了27年。可见,学习和研究,都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苏东坡有句名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今天也是如此。

我在美国哈佛大学学习时,曾专门去拜访过华裔著名科学家丁肇中先生。他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搞科学研究不仅执着而且痴迷。他在年38岁那年因发现了一种J离子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人问他是怎么发现这种离子的?他就打了一个比方,由此清晰地说明了科学探索与研究发现的艰辛。他说,在雨季的时候每天要落下千千万万颗雨滴,如果在这千千万万雨滴中有一个不同颜色的雨滴,我的任务就是找出这一个!可见,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我们搞研究必须抱有一种吃苦耐劳、废寝忘食的精神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毅力。就像《西游记》中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披荆斩棘、降妖除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才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这就是先苦后甜。记得上小学时,我的班主任老师经常给我们说:“学习如登山,登山必有难,难中必有苦,苦中必有甜。”可惜如今垂垂老矣才真正明白了这个浅显的道理。可见,不经过艰苦努力和磨练,是难以有成果、更不会有成就的。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辛探索,才能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才能有资格、有能力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论断。所以,我们做党史研究工作,也必须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情怀和顽强精神。

毛泽东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都体现了不怕苦不怕累、敢闯敢干的革命精神。曹操写过一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言志诗,激情豪迈,催人奋进,也是一种壮怀激烈的英雄精神。我们说,茶杯摔碎了就不再是茶杯,但人不一样,人摔倒了、失败了,爬起来继续砥砺前行,靠的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意志、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绝境重生、愈挫愈勇、玉汝于成的艰难发展史。有篇散文写道:人生不能像某些鱼类那样躺着游,也不能像某些兽类那样爬着走,而应当站立着向前行,这才是人类固有的生存姿态。生活不等于活着,活着也不完全就是生活,“爱拼才会赢”。

在“赢”字中,含有亡、口、月、贝、凡五个汉字,其实就包含着一个人走向成功的五种元素。“亡”代表着危机意识、忧患意识,由此而产生一种敬畏意识、竞争意识;“口”就是交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和互助关系;“月”就是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贝”就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就是我们的知识、意志、情感和智慧;“凡”就是一颗平凡的心。这五个方面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有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善于与人沟通交流、互帮互助,日积月累、勤奋拼搏而拥有渊博的知识,并怀揣一颗平凡心的人,才能够最后成为“赢家”,其中的核心是拼搏精神。所以,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种教育,任何一种研究,如不借助于精神来传道,必然会缩短其存在的历史长度,甚至会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中黯然失色或悄然失落。

党史部门是一个独具优势的学习和研究圣地。党史研究者最重要的,不是我们囿于书斋而自娱自乐,而应该是把尘封的党史资料化为一种大众化的、媒体化的、令人津津乐道的通俗读本和“今日头条”,使躺着的无声文字变成竖立起来的生动形象,让更多的人去理解、接受、感动,情不自禁地去侃侃而谈、娓娓道来,欢欣鼓舞地去播撒种子,化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时代正能量,这才是我们党史人孜孜以求、引以为豪的职责和使命。我们既要收集资料研究党史,又要走向社会宣传党史,让党史家喻户晓,让党史脍炙人口,让党史深入人心。比如咱们曾动员全省党史部门共同参与的“齐鲁红色文化讲坛”,录制了5期,实施了“六进”,发行了15万余张光盘,并出版了《齐鲁红色文化演讲录》(一套5册),在全省和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荣获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全国党史部门党史优秀成果奖”影视音像类作品一等奖。这就是改进了党史研究和宣传的模式和方式,把浩如烟海的书面语的大部头党史资料化作短小精悍的口语化的党史故事,令人耳目一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让更多的人带着新奇带着快乐带着向往带着敬仰去学习和了解山东党史。所以,作为党史工作者,一定要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充满自信地学习党史、研究党史、丰富党史、宣传党史,进而走向社会、播撒文明。研究和宣传党史,是我们党史人文脉传承、文化自信、文明塑造的一个重要方面。

恩格斯曾说过:“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党史是一种积淀,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天下大爱的传递!党史研究是一项神圣而伟大的事业。在恢宏、厚重、精深的党史里,饱含着人民领袖的创新,律动着共产党人的灵魂,回响着革命先烈的足音,浸润着共产主义的命运。对待党史,当时刻怀揣一种敬畏之情和敬仰之心。我们要爱岗敬业、高度负责。责任的核心是责任心。责任是信念的基础、事业的杠杆、成功的前提。人可以不富有,人可以不伟大,但人不能没有责任心。因为,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要勇于负责、善于负责、敢于负责。进行党史研究,要充满一种热情、一种感情、一种激情。给自己一个目标,让生命为你燃烧。再说,“史”的东西多看一些,“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携卷登山唱,流韵壮东风”,融会贯通,对人生也是一种洗礼、一种陶冶、一种升华。英国哲学家培根就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段话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

树碑昭英烈,存史启后人。学习和研究党的历史,不只是一项学习任务和工作要求,更是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因为,一个政党的历史是一个政党的执政之基,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血脉所系、精神所依、真谛所聚。追忆曾经存在与张扬的善良、高尚与伟大,潜润陶冶,成风化人,养成深度的历史自信、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深刻的历史思维,坚定传承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不妨从尊重、研究和传承中共党史开始!正所谓:“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

(本文作者系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原一级巡视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根据作者年7月2日在山东省党史青年干部培训班上的报告《史德与学养》第一部分录音整理而成)

出处|《山东党史》

编辑|苏 静

责编|武春霞 王宗志

编审|胡振江 杜根军

习近平谈学习党史国史

高长武:党史新中国史是必修课

丁龙嘉:中共党史工作者要回应社会重大关切

曲青山:党史和文献工作的根本指针

张海鹏:新中国历史学70年

金冲及:谈谈治学的基本功高翔: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学

沈传亮:如何学好党史新中国史

曲青山:正确看待“前30年”与“后40年”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韩延明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白癜风医院去哪家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jiej.com/zjxfy/3104.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