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梗白散
(又名三物白散)
(一)处方组成
桔梗、贝母各三分,巴豆一分(去皮,熬如脂,研压去油的巴豆霜)。上述三味为散,以白饮(米饮汤)和服,强人半钱匕,羸(瘦弱)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二)原典记载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白散主之(《金匮●肺痈篇》)。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伤寒论●太阳病下篇》)。
(三)辨证要点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有热证者,属陷胸汤),所谓“寒”是热已退,或不发热者,“实”为胃家实而不大便者。“结胸”是痰涎或食滞结于胸膈,而呈现心下痞、硬、胀、痛、闷、乱,阻塞等证候。属于偏实者,脉多沉实,沉紧,舌多白苔。
(四)辨病范围
急性肺炎,咽喉或气管白喉,肺水肿,肺脓肿等,痰涎阻塞陷于呼吸困难者。冲心型脚气,胸部苦闷,呼吸困难者,心脏机能不全,浮肿,喘鸣迫促者,食物积滞,消化不良性胃炎、黏液性胃炎,胃部胀闷,昏迷,不吐不下者。
附注:加减方有三。
加减方1、走马汤(《金匮要略》)
处方组成:杏仁二粒,巴豆一粒(去皮心熬)。上述2味,以绢包捶之令碎,加热汤约30毫升,绞取白汁,饮服,当即泻下。老人小儿酌减之,其泻下之效甚速,如走马,故名走马汤。
原典记载: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篇》)。
方证辨证要点:寒实证,急性暴发性疾患,毒迫咽喉,胸膈胸内苦闷,陷于人事不知者。
临床辨病范围:脑溢血,脑充血,肺水肿,脚气冲心,尿毒症,急性食物中毒,破伤风,跌扑坠落,胸内苦闷,人事不省,意识混浊等危急之间,暂用以救危急,但不得滥用。
加减方2、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
处方组成:大黄、干姜、巴豆(去皮、心,熬,另研如泥去油取霜)等分,共研细,炼蜜为丸,以暖水或酒服,大豆许三四粒,如不下,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瘥。
原典记载:心腹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金匮杂疗》)。
临床辨病范围:干霍乱,胃肠炎,阑尾炎,赤痢,卒倒,浮肿等。
加减方3、紫圆(《千金方》)
处方组成:巴豆(去皮、心,熬研去油取霜),代赭石、赤石脂各一两,杏仁二两。先以巴豆霜同杏仁于乳钵内,共研如脂状,再以赤石脂、代赭石研细末,加入再研匀,用米饮糊为丸,如米粒大。小儿每岁服1~2粒,温汤或温米饮下,顿服,以大便下为度,如不下,第2日增加1丸,药后下利过度时,令饮冷粥汤,其下即止(本方即走马汤加赤石脂、代赭石为丸剂)。
辨证要点:小儿变蒸发热,吐乳,食痛等(凡小儿胸腹胃肠痰食停滞而来之发热惊搐等,用紫圆治疗往往泻下黏涎,而热退病除。本方虽为巴豆剂,是否因其配伍美系,服药后,并无腹痛反应,最适宜于小儿胃肠内实证,用作下剂,相当于现代医学用蓖麻油)。
巴豆剂的运用范围:
1、疫痢,胃肠自家中毒,脑炎,脑膜炎,丹毒,麻疹,痢疾等高热引起的脑症(白散、紫圆等)。
2、白喉,百日咳,痰多阻于咽喉,呼吸困难者(白散)。
3、脑出血,脑软化症,尿毒症等发作时痰涌喉间,或人事不省,或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者(白散或走马汤)。
4、脑水肿痉挛。
5、颜面蜂窝组织炎,小儿头部湿疹等炎症红肿,分泌物多,或发热等。
6、龟背,指不能屈,小儿四肢萎软,小儿麻痹症等(紫圆,备急丸、白散)。
7、乳儿脚气,小儿冲心型脚气危笃时(白散、紫圆)。
8、心痛彻背,心下痞,恶心嘈杂(白散、紫圆)。
9、胎死腹中(白散、备急丸)。
10、肾炎,浮肿少尿,高血压性浮肿,其他之浮肿,腹满,腹水等急迫者(白散、备急丸)。
11、急性大肠炎,小儿腹痛,蛔虫,肠阻塞,剧腹痛等(白散、紫圆、备急丸)。
12、小儿疳瘦,腹满,不乳,便秘(紫圆)。
13、胎毒,头汗,盗汗不止,便秘等(紫圆)。
14、角膜溃疡等眼病(紫圆、白散)。
以上诸症,急剧而迫不及待者用走马汤,缓慢者用紫圆。一般可用白散或备急丸。
(五)类方鉴别
走马汤证,证情激烈,病情在胸腹,痰诞食毒等实证。三物白散证,为寒实结胸,无热证,痰,食,结于胸咽,便秘实证,脉多滑实者。三物备急丸证,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寒邪痰食结滞,腹痛便秘者。紫圆证,小儿乳食积结,不定期之发热,吐乳或惊促,便秘,腹胀,慢性疳积、虫积等。
(六)医案举例
1、叶先生在苏州(年夏季)开业阊门外。徐姓邀出诊,至其家,见一病孩横卧木盒中,不笑也不叫,据其家属说,该男孩4岁,病7天,不开口者又3天。初起发高热,气急咳嗽,曾邀西医某医生诊断为肺炎,注射盘尼西林3天3夜(当时盘尼西林是西药的王牌药,必须持续不断地注射),热退了,咳嗽也停止了,可是变成“呆木头”,不哭,也不笑,不叫人,推动身体时,似有知觉,目不上视,口不噤,四肢不拘挛,呼吸不急促,身无热,不饮,不食,三四天不大便,小便少。诊其脉沉细而滑,舌上有白苔,按其胸腹,蹙眉呈苦闷状,稍稍重安之,心下部痞硬。叶先生断为“寒实结胸”,考虑到陷胸汤不易灌服,乃以三物白散3分,分3包,每服l包。温水送下,隔四五小时,如不吐不下,再服1包。第2天来邀复诊,至其家,见病孩卧在床上哭(号),无眼泪,其母在旁,据称虽能发声,还不能说话,药3包只吃了2包,泻下黏液如痰涎者不少。诊之脉小滑,心下痞硬未释,仍与原方三物白散2分,远志、菖蒲,煎汤2次温服,继续调治,渐次告愈,此殆古称“哑惊”,仲景书之结胸证,在现代医学上病理机制如何,值得进一步研究。
2、约在年春间,吴兴县,双林镇刘家邀诊一位年60岁的老人,病三日,默默卧床中,微微呻吟,不发热,不饮,不食,询之不答,但颜貌目光无异状,按之心下痞硬,喉头似有痰涎,舌苔白腻垢浊,脉沉滑数。据其家属说此老人身体强健,从来不生病,不吃药,不过贪嘴,喜欢吃,有时吃多了,吐出来就好,这些话给了启发。此即古人所谓“中食”、“中痰”之类也。予三物白散,嘱缓缓灌下,每次2分,隔三四小时服1次,得吐或下为度,药后得吐出痰涎胶黏物,继而畅下,二三次而愈。
3、叶先生最早在乡下及双林镇开业时,常自备儿科紫圆,对于小儿消化不良,食积发热,惊搐等用之,往往应手而下,此丸泻下时无腹痛等副作用,且药量小,研细,服用方便,奏效迅速,巴豆剂虽然属峻下药,但紫圆因配伍关系,对于小儿未曾发现副作用。移苏州后,不自备药,每遇紫圆适应证,改用中成药“保赤散”(也是巴豆制剂)为紫圆的代用品,疗效相近(配制白散或紫圆,须用巴豆霜,即压去油的粉剂)。
4、走马汤,叶先生尚无使用经验,国内外中医临床曾有报道,对于体力强壮者,突然而起的病症,例如中风,脚气冲心,尿毒症,破伤风痉挛发作,跌扑打坠,陷于昏迷不省人事时,以本方急救。有人于农村遇到一气管白喉白膜堵塞喉头,仓促间行气管切开术无条件,即取巴豆一粒,捶碎研水成乳白色,用注射器吸取少许,射入患儿喉间,立即吐出痰血和喉间白膜,救了一命。
如上述诸症,本方用得恰当,有起死回生之效,但巴豆是剧毒药不能滥用,古人经验用巴豆剂而下利不止者,即饮冷水冷粥,可以缓解。
(七)汤头歌决
三物白散桔贝巴,杏仁巴豆是走马。
巴霜姜黄名备急,巴杏赭脂紫圆方。
图书名称: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叶桔泉
图书作者:叶桔泉马永华等编著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10月
版权申明:
以上文章仅供学习参考。
感谢原作者辛苦劳动,如果侵权请告知,将下架处理。请勿用作商务用途。
粉丝福利来啦:临证有疑难、临床有瓶颈、思路不畅通、方剂不会用,可以留言,我们会酌情安排相关主题文章推送。
提示:
1、资料是有偿购买的,知识是无偿分享的,欣赏此文欢迎点赞和分享哟。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