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严项项)“来,动一动手指……很好!”3月30日,医院康复科病房,今年52岁、刚刚摘下颅骨牵引架的患者李萍(化名),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慢慢抬起了双臂、双腿,并将手中的康复握力球捏扁。目睹着这一幕,守候在病床旁的李萍的女儿詹静(化名),眼里充满了欣喜。
脊柱外科:几毫米间隙避开“雷区”打下6枚关键螺钉
2月12日,汀祖镇居民李萍不慎从高处严重倒立坠地,下颈椎骨折脱位进入胸腔,四肢无法动弹,被紧医院ICU抢救。经检查,患者颈椎多处骨折,下颈椎与上胸椎之间完全脱位、小关节交锁、颈部脊髓严重挫伤,且头部及胸腔都有损伤出血,生命垂危。经全院相关科室会诊、急诊,采取止血及相关损伤控制措施后,患者生命体征逐渐趋稳,但高位截瘫症状没有任何改善。
“当时我们的感觉就是,即便救下来了,将来也瘫掉了,恢复的可能性基本为零,但我们不能给患者和家属传递这样的信号!”医院脊柱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喻锋及时查房并召集科室业务骨干进行疑难危重病例讨论。患者高位截瘫,早一点进行手术,对挫伤严重的脊髓功能恢复大有裨益,建议立即进行颈椎骨折脱位后路复位、解锁小关节、神经减压手术,全力挽救患者脊髓神经功能,避免永久性高位截瘫。
一般颈椎骨折固定在侧块部位,操作快,风险小。但该患者需要固定节段的侧块部位有骨折无法置钉,需要行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医院很少涉足的高风险手术,征得家属同意本就不易,实施过程更是惊心动魄。
手术中难度最大的是6枚颈椎椎弓根螺钉的植入。在椎弓根部位4到5毫米的狭小空间内,要避开椎动脉等重要血管和中枢神经组织,稍有偏斜即可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因为准备充分、操作精准,脊柱外科医生团队将6枚颈椎椎弓根螺钉干净利落地一次性成功植入。
从术前准备,到手术操作,再到后期复苏,整台手术前后持续约8个小时,患者最终顺利恢复正常的颈胸椎结构。为确保患者的最终康复,脊柱外科专门成立针对该患者诊疗小组,15个日日夜夜的坚守,患者转危为安,顺利转入康复科进行后期康复。
康复科:术后第一时间无缝接棒早期康复治疗
“医院作医院,完成的一次多学科协作诊疗的典型案例,光靠我们脊柱外科一个科室,是达不到现在的治疗效果的。”喻锋介绍,术前,多个学科的专家进行联合会诊,提出一整套治疗方案;术中,麻醉科、输血科等相关科室紧密配合,确保手术安全;术后,康复医学科及时跟进,帮助患者实现最优康复效果。
“患者如果持续一个月瘫痪在床,肌肉就会严重萎缩,因此早期康复治疗非常重要,我们是术后48小时就开始了。”该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张俊参与了术前会诊和康复治疗方案的制定,带领康复团队直接进驻脊柱外科病房,跨科开展治疗。
针灸、肌肉按摩、关节松动……康复医学科医护每天来到病床前,为患者不间断地开展康复治疗。半个月后,患者伤口拆线,在保留颈托和相关牵引固定支架的情况下,正式转入康复医学科病房,及时进行更专业、更系统的电子生物反馈、气压治疗等。护士长胡小英带领康复护理小组,每天给患者做翻身训练,通过各种康复措施,预防压疮、四肢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术后症状。细致高效的康复护理持续进行,不断推进着质变前的量变积累。
“我们的医护始终在做最大的努力,患者和家属也很乐观积极地配合治疗,”接管康复治疗任务的年轻主管医师周雯,医院工作才一年左右时间,这次她亲眼见证了患者从完全瘫痪到肌力恢复至三级以上的整个过程。
“患者以后站起来走路的可能性非常大,这对患者家庭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福音。”脊柱外科、康复医学科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他医院多学科协作优势,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