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肺炎
支原体肺炎
小儿肺炎
肺炎严重吗
坠积性肺炎

致敬周雪贞护理的专业价值在哪里

医者担当,使命必达,而在生与死之间焊紧防线的还有护理人员。

年抗击非典,周雪贞奋战在一线,17年后她又带队驰援武汉。

“你身体行吗?”这是家人唯一的担心。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周雪贞未有多想,出征基于一种本能,犹如战士听到了冲锋号角。

旌旗猎猎,这名护理专家在武汉扛过了艰难的58天,从漫天飞雪,到莺语呢喃。

能用的方法全用上

2月6日晚,中医院紧急动员驰援武汉,几小时便从报名人员中筛选出一支由名医护精英组成的医疗队。其中护理人员名,由护理部副主任周雪贞任负责人,同时她还担任整个医疗队的副领队,给笼罩在新冠疫情阴影下的武汉注入硬核力量。

第二天中午,匆匆抵达武汉。一到酒店放下行李,周雪贞便着手整理带去的大批物资和药物,并分配下发。忙完已是凌晨1点多,窗外夜色倦浓,她冷到直哆嗦,只能靠着广州带去的热水袋取暖,难以入眠。她知道,明天接管院区,有一场硬仗要打。

天蒙蒙亮起来。医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医疗队领队许可慰带队整装出发,进入华中医院西院区。这里是新冠肺炎重症患医院,10多个病区分别医院整建制接管,他们接管的是两个全新未开的重症病区,各有50张床位,当天就要正式启用,周雪贞和护理团队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开辟接收病人,考验老将的时候到了。

首先面临的难题是,接手的全是重症病人,个个需要吸氧,也有要上呼吸机和气管插管的,有些科室的护理人员平时对这些接触不多,如何保证工作效率?周雪贞打出的第一张牌是以强带弱、以点带面的“传帮带”模式。由一名护士长或重症科护理骨干任组长,配备打散的各科室护士,以分小组的方式开展工作。第二天,病人就收满了,并一一做好安排。

突击上手起效很快。在医疗队的努力下,10天后,他们病区首批集中出院患者4名,最小的35岁,最大的57岁,立即点燃了治愈的希望,鼓舞了士气。

但病毒过于凶险,疫情日渐严峻,最关键的是救治危重病人,有效降低病死率,周雪贞决定集中优势力量。在跟许可慰汇报后,许可慰雷厉风行,于2月26日带队将一间大的病房改造为逸仙ICU,将最危重的病人集中于此,一对一,甚至几对一进行护理。其他科室护理人员照顾相对没那么严重的病人,也能胜任、满足治疗的需要。

▲将最危重的病人集中于改造后的逸仙ICU

“医护一体化”的查房新模式也已经在早一天启动。这种工作模式使得医疗、护理不再是两条平行线,由隔离病房的医生和当班的管床护士一起联合查房,当场沟通和讨论,提出重点和难点,以医护小组的形式共同决定病人的医疗护理方案,促进了医生和护士的紧密交流;强力发挥护士的专科技能,提升了整体的医护质量,患者成为最大受益者。

立下汗马功劳的还有丰富多样的各项特色护理工具:护理团队自制的防范脱管的气管插管固定装置、保护性的约束器具波把手套、简化口腔护理流程的抽吸式牙刷、免洗洗头帽、给大便失禁的新冠病人配备的负压型造口袋、促进肺功能恢复的呼吸训练器、锻炼肺活量和愉悦身心的乒乓球训练器等,加强了风险管理,降低感染风险,减少并发症。用具都是周雪贞根据实际需求,与医院后方积极联系寄过来的。

早期物资紧缺,周雪贞的护理团队就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她们动手改造酒店的枕头,帮助患者改善氧合,为抢救赢得时间;呼吸训练器寄到之前,让患者先吹手套锻炼;为避免卧床病人静脉血栓,护理团队给他们做被动运动。

在原有护理体系的基础上,所有举措、排医院的实情变化,随时进行调整和改善,以做到规范、科学和有序。这套“逸仙护理模式”的组合拳,展现了护理团队的专业能力,提升了治愈率。医院西院区在工作简报里表扬了中医院医护一体化、自制固定仪等做法,并请他们在医疗队做经验分享。

不仅护身,还要护心

“我向来一沾枕头就睡,在武汉却没睡过一个好觉。”周雪贞无奈地笑道。疫情每天滚动通报,保障病人出院、保护队员安全,两大重任始终悬在心头,让她无法安睡。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jiej.com/zjxfy/99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