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经典巨著,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一生的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
有评论认为,《资本论》是一部世界名著。这部著作尽管发表很久了,但它没有被遗忘。在21世纪的今天,它所显示的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在各类书籍中是十分罕见的。
“历史上对社会进步起过重要作用,为人们所珍惜的巨著是不少见的,但是,就其对人类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而言,没有任何一部著作能与《资本论》相提并论。”我认为它不仅是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还包含思想、历史、社会、统计、逻辑等综合要素。
年9月14日,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在汉堡出版。年10月马克思与移居伦敦的恩格斯再度相聚。由于被许多国家驱逐,到处流亡,他曾自称是“世界公民”。年5月,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导法国工人党盖得派领导人制订党纲,口授了纲领的理论部分。年为《共产党宣言》俄译本作序。年3月14日,马克思积劳成疾,躺在安乐椅上溘然长逝,享年65岁。《资本论》后两卷在马克思死后,分别于、年出版(由恩格斯整理其遗稿)。
马克思在思想上是富有者,在经济上却是贫困户,这位对资本主义经济有着透彻研究的伟大经济学家,本身一贫如洗,他的一生几乎是在贫困潦倒中度过的。
马克思一生四次被政府驱逐,最后在英国伦敦定居。他在伦敦最初十年间,度过了一生中生活最艰难的时期。然而马克思没有被苦难所压倒,几乎每天大英博物馆刚开门,马克思就准时到达这里,如饥似渴地进行学习和研究,直至晚上博物馆闭馆。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的大多数主要阐释者都是西欧人;到年,西欧社会的许多工会组织、社会民主党和工党都信奉他们的意识形态,“在大部分西方国家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很流行。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被视为未来的趋势,并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得到了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的广泛拥护”。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借由列宁创建的苏联的大力传播达到了巅峰。随着苏联的解体,马克思主义在政治上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是近代最复杂和精深的学说之一。
马克思认为,在人类历史上,科技的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剩余产品增多,使得人类有可能在自身中实行脑体分工。这种分工一方面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使人类从原始社会的野蛮阶段走了出来,进入文明时期;另一方面,分工本身就是最初阶级划分的基础,由于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使垄断精神生产的剥削阶级分子与承担全部体力劳动的劳动阶级处在根本利益相互对抗的关系之中,人类自此进入阶级社会。阶级社会几千年的发展,不过是剥削阶级对劳动人民剥削的程度以及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依附的具体方式的变化。
他指出,几千年以来,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的矛盾与问题就在于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争夺,阶级斗争本身就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推动力量。依据历史唯物论,共产主义将最终取代资本主义。
《资本论》揭示了社会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规律以及抽象与具体、本质与现象、一般与特殊等重要范畴的辩证法。马克思认为,生产总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的生产,因此,对于社会生产规律的研究不能脱离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说:“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年,第29页]“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年,第页]“社会地控制自然力,从而节约地利用自然力,用人力兴建大规模的工程占有或驯服自然力,这种必要性在产业史上起着最有决定性质作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年,第页]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市场经济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如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货币”考察的是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在这部分的内容中,马克思阐明有关市场经济的许多规律,诸如价值规律、供求规律、货币流通规律、价格运动规律、市场竞争规律等,这些一般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疑仍然要发生作用。除了第一篇以外,《资本论》的全部内容都是研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有人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如果抽去了资本主义特殊生产关系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和范围内也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资本论》有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思想。关于抽象与具体,马克思指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级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但绝不是具体本身的产生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年,第19页]关于本质与现象,马克思指出:“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年,第页]关于一般与特殊,马克思指出:“对生产一般适用有种种规定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因为有了统一忘记本质差别。”[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年,第3页]
有学者指出,结合对20世纪资本批判史的梳理、结合目前资本全球化的发展态势来重新理解和评价《资本论》中的资本理论及其对资本逻辑的批判,确立其思想史地位和当代意义。《资本论》把对资本的批判推向了那个时代的顶峰,但在其身后资本世界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人们也就一直没有停止对其的分析和批判。
作为马克思战友的恩格斯,作为他们的学生的李卜克内西、倍倍尔、伯恩施坦、考茨基,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一代的柯尔施、卢卡奇、葛兰西等人,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思考和解读。
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更把对于资本的批判发展为一种完善的社会批判理论形态,诸如阿多诺对资本主义文化基础同一性哲学的批判,霍克海默对工具理性的批判,霍耐特“为认同而斗争”的理论,哈贝马斯对“资本主义合法化危机”的批判。以及属于“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谱系的萨特用存在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梅劳·庞蒂对马克思主义的存在主义式的理解;“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形态中柯亨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的分析,埃尔斯特对马克思思想的重新理解,威廉·肖对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的阐述;“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形态中阿尔都塞对《资本论》新的理解,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研究和批判,巴里巴尔对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辩护。还有属于“后现代主义”形态的德里达关于“马克思的幽灵”不散的提醒,德勒兹对资本主义“精神分裂”的批判,詹明信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研究,等等。有人认为,这些资本批判既承接了《资本论》的批判锋芒,又注意到资本本身在20世纪的调整、转型和变异。迅猛推进的全球化态势,特别是近年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引发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再一次证明了马克思的基本理论及其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仍然是透视当代世界科学而有效的理论武器。
有人说,《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著述,是诠释马克思思想最重要的文本依据。“突破把《资本论》仅仅看作单纯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和哲学上只是对唯物史观的运用与检验的传统而狭窄的研究思路,而要在扎实的文本、文献解读的基础之上将其宽广的思想视野、深邃的历史意识和深刻的哲学蕴涵全面地展示、提炼出来。”在当代新的境遇下要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和层次,仍然绕不开这座“思想高峰”。《资本论》浸透了马克思长达40余年的思考和探索,他以文字描绘出一幅他心目中的社会图景、历史图景、理论图景和思想图景(尽管他从没有认为自己已经思考和叙述得很完整、很透彻)。因此,用现代学科的界域去衡量和界定他的工作的所指和所属,必然陷入误判。
马克思作为一个千年来出现的伟大思想家,对整个世界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他还是伟大的政治家、革命理论家、社会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家。恩格斯把他称作“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历史科学的“巨人”“科学巨匠”。后来的许多革命家和思想家,也给了马克思很高的评价。
马克思积累了非常渊博的知识,他的知识领域包括逻辑学、美学、政治学、哲学、文学、语言学、经济学、法学、宗教学、工商业实践,甚至还触及数学、自然科学等。他能阅读欧洲许多国家(据说是十几二十种)的文字,能用德、法、英三种文字写作。
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世界公认的大学者。《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是他著名的代表作。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一般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在他所处的时代并没有绝对的影响力,但就在他过世几年后的19世纪末,随着资产阶级世界的普遍危机的加剧,马克思哲学迅速地传遍各地。
马克思在青年时期曾经是狂热的黑格尔的信徒,在他发现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矛盾之后,勇敢地提出质疑,并深入研究,最终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体系,吸取了他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以及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说,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认为哲学是人类思想解放的法源,也就是说,它是无产阶级挑战社会制度的精神武器。只有在科学的哲学指导下,无产阶级才能彻底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才能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从而获得自己最后的解放。
马克思的哲学追溯到人类的本性:他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可以有效地计划出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因此,人一旦进行了有计划的劳动生产,他就同其他动物根本区别开来了;而因为要劳动,人们必须事先结成生产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总是在解释世界,而重要的是改造这个世界。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的人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自暴自弃,这是一条永远腐蚀和啃噬心灵的毒蛇,它吸走心灵的新鲜血液,并在其中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汁。
年9月,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马克思位居第一,爱因斯坦第二。年7月,英国广播公司以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为题,调查了3万名听众,结果是马克思得票率第一、休谟第二。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是《共产党宣言》,该宣言由马克思执笔完成,年2月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是第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
马克思最伟大的功绩之一是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资本论》。这部不朽著作具有划时代意义,是政治经济学的一次革命。这部著作“第一次有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的价值论,包括货币学说在内”。
马克思为写作《资本论》付出了极其艰苦的劳动,曾多次修改手稿。
拉法格曾回忆说:“马克思对待著作的责任心,并不下于他对待科学那样严格。他不仅从不引证一件他还未十分确定的事实,而且在他尚未彻底研究好一个问题时,他绝不谈论这个问题。他绝不出版一本没有经过他仔细加工和认真琢磨过的作品。他不能忍受把未完成的东西公之大众的做法。”
马克思认为,“一个国家社会的经济,代表着一个国家社会的劳动力”这观点被资本主义给扭曲,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的架构下,劳动力已经成为一种消耗性的日用品,传统的商人借由转手买卖赚取商品的差价,而资本家却是靠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的方式,来发财致富的。而财富在私人手中的积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便形成资本。劳动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资本需要增值,就必须吸取活劳动,而使劳动者始终生活在只能维持自身生命的再生产的水平,是吸取活劳动的前提。
马克思指出,讲究功利的资本主义社会并未改变阶级对立的事实;而和平式的协商办法无法从实质上解决阶级间的对立,因此,在进入共产主义之前,无产阶级将进行短暂(相比较起其他历史阶段而言)的无产阶级专政,进行多层面的革命,尽一切的可能重新分配社会资源。
《资本论》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皇皇巨著,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高峰。《资本论》以深沉犀利的笔触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普遍规律,对资本主义及其辩护士进行了严厉的指控,是具有鲜明的批判性的著作。
马克思说,《资本论》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在研究之后,他得出结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
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第一句写道,“资本主义的丧钟敲响了”。多年来,资本主义社会也正如《资本论》所揭示的那样: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陷入经济危机的泥潭。但资本主义社会也一次又一次走出了经济危机。马克思错了吗?资本主义社会又为何始终无法彻底消除经济危机?是不是马克思当时也忽略了一些社会的自我修复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林岗指出,这个问题也可以在马克思的理论中间找到答案,他讲到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如果它对生产力容纳的限度还有,它就是不会灭亡的。资本主义在“二战”之后通过一定的调整,确实它扩大了自己对生产力发展的包容的这种空间,这里面也有马克思的重要贡献。如果没有马克思的理论指导,在国际工人运动这种压力下,没有在这个理论指导下产生的社会主义阵营,资本主义国家是不会做这种调整的。现在西方所谓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其实是一种修复,确实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一定的作用。它只是把问题缓和了或者把它推后了。但缓和推后的同时,它又把问题累积起来了,到最后它还是要有一个大的爆发。“二战”以后公认的,算上年这次比较大的金融危机,一般认为应该是有四次。经济危机还是有,还是存在,资本主义的矛盾没有消除,到时候还是工人失业,还是工厂倒闭。
林岗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科学家,社会科学家,跟爱因斯坦那样的物理学家一样的科学家,应该这么看待他。因为他掌握了一种科学的方法,用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然后从这种分析中间,感到资本主义社会有很多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用一个新的社会制度来取代它,而能够去建立这个新的社会制度的社会力量是什么呢?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边受到最大损害的那些占人口多数的劳动人民、工人阶级,所以他就有了自己的工人阶级的立场,他站在工人阶级的一边,积极地参加工人运动。其实他出身并不是工人,他出身是有产阶级,他爸爸是律师,他的夫人还出生在贵族家庭。当时俾斯麦政府还拉拢马克思,还让他去做顾问,他都不要了。作为科学家,他忠实于他自己的科学发现,所以他有他自己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工人斗争是在马克思的理论指导下,在那种斗争条件下,他来进行调迫,迫使它(资本主义)进行调整的。这是马克思的一个贡献,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本身,对现代资本主义的这种改良,马克思也有贡献的,更不要说我们社会主义的产生了。
经济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胡培兆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的,即以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为研究对象。而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中进行的。这就是唯物史观的分析逻辑,得出的结论全面、深刻,是科学的、正确的。如马克思根据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严重矛盾,提出资本主义将灭亡。这是正确的。
当代资本主义科技在进步,生产力在发展,按马克思的理论,当一个生产方式的生产力还没有全部发挥出来之前,是绝不会灭亡的。可是我们过去讲当代资本主义时总要强调灭亡论,就违背了马克思的思想。也不能因为今天资本主义还在发展,就说马克思当时的结论做得不对或过早。实际上,直到年就像熊彼特这样的反马克思主义者还肯定马克思“预言资本主义最终必将崩溃没有错”。实际上,马克思所讲的那个资本主义已灭亡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是有重大变化和发展的后资本主义,本质不变。
胡培兆对《资本论》的观点是:在马克思时代应重在它的原理和结论的应用,在今天应重在它的能获得科学原理和结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应用,以取得新的发展。如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是要通过消灭资本主义来实现的,今天的社会主义却不仅不需要消灭资本主义而且需要与资本主义合作(如需要它的资金、技术、管理等)才能实现,这又该如何来解释,就需要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探讨。
当然也有争议。一位名为黄佶的大学副教授认为《资本论》中有八大错误:一、断言商品只有一个属性:劳动产品;二、断言异种劳动之间的换算比例,是和市场无关的常数;三、在分析资本总公式时过度抽象;四、把对商业资本的分析结果用于产业资本;五、没有发现近在咫尺的能够“只贵买不贵卖”的群体;六、忽略劳动条件对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影响;七、否认物化劳动能够创造价值的理由不充分;八、在证明超额剩余价值也由工人创造时,使用了错误的计算公式。
他的《资本异论》一书提出了《资本论》可能存在一些原则性的错误。他说,马克思和斯密等人一样,认为商品的生产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资本异论》证明劳动时间不能唯一地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只能决定交换比例所在的范围,而且这个范围趋向于无限大。《资本异论》证明:“互通有无”只是人类进行交换活动的表面动机,其本质动机是“节约劳动(降低成本)”。
他谈到,《资本论》论证了资本家的利润完全(%)来自对雇工的剥削,并据此建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资本异论》指出该论证过程存在严重问题,并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证明:剥削雇工不是资本获取利润的唯一方式,资本利润存在非剥削性的来源。
黄佶认为,正确理解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质,指出《资本论》存在逻辑错误,不仅具有学术上的意义,也有助于打破对马克思的盲目崇拜,使人们能够正确客观地对待马克思及其理论学说,有助于前共产主义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家和学者克服在经济和政治改革过程中遇到的理论障碍。
对于黄佶提出的马克思《资本论》存在的错误,有人指出,马克思经济学需要的是以马克思哲学为支撑的理解。常见的几个争论有:马克思的生产决定论与剩余价值规律在所谓经营亏损的微观情况是错误的;还有例如“马克思认为价值只来源于劳动,因此如果一个人勤俭节约,把省下的价值作为资本用于出租,租金就是剥削的剩余价值很荒谬”种种。究其根本,这些观点只是孤立地看资本运动的一个过程,而不是以哲学为支撑的从整个社会出发的资本运动过程,也不是以历史角度考察的结果,只是为了颠覆而颠覆的庸俗。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资本论》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同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主要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石,“离开这一坚实的基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厦就会坍塌;牢牢地站立在这一坚实的基石之上,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当前,认真学习以《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有人认为,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正是在对政治经济学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马克思关于辩证法的思想也是在《资本论》中得到系统阐发和运用的,《资本论》还是叙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著作。无论是唯物史观的建立还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都是建立在马克思《资本论》所阐述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的。因此,列宁说,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年,第页]
有学者指出,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并善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去认识和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才能积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那种认为《资本论》已经过时的看法是肤浅和错误的。在我国,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导,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首先必须认真学习、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面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方法的基础上,在理论上大胆创新,善于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为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关于《资本论》的当代价值,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聂锦芳看来,对于《资本论》研究而言,“当代”确实是一个特定的视角,以此为基点当然可以“激活”文本中一些过去白癫风医院怎么样白殿疯是怎样确诊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