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肺炎
支原体肺炎
小儿肺炎
肺炎严重吗
坠积性肺炎

屈炳祥丨从资本论的高度加深对生产力

摘要

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简单、最基础的内容,也是这一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基本前提与科学基础,在这其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然而,这些年由于受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干扰,人们在认识和理解马克思这一理论时产生了不少误解乃至扭曲,需要我们从《资本论》的高度进行重新认识。这不论对这一理论本身的认识和理解,还是对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认识和理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学好弄懂,练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功,努力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智慧和能力。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指出:“今天,我们纪念马克思,是为了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也是为了宣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并且,他要求全党全国人民都要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中,特别要求要学马好用好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要思想。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我们的重要历史责任与神圣使命,必须认真履行,提高我们的理论素养,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全体国民的文明素质。为此,笔者借这次学习的机会,从《资本论》角度对之谈一点个人认识。不妥之处,敬请学界朋友批评指正。

一、《资本论》视域下的生产力

生产力,连同生产关系是《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出现的频次最高的两个基本范畴,因而,在《资本论》中有着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丰富思想。以下,就对这两个范畴分别作一番说明。

什么是生产力?马克思在《资本论》有过详细深入地研究与说明,赋予它极为深邃的思想。然而,他却从来没有如现行的教科书和工具书那样对之下过明确的定义。因此,我们只能根据《资本论》蕴涵的科学思想对之给予界说。

所谓生产力,笔者认为,就是劳动者在一定生产关系的指导与保护下,运用一定的生产资料有目的、有意识地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或属性,生产出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财富的能力。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要素构成的一个生命有机体,同时也是这些构成要素共同作用的一种能动性表现。这样理解生产力,或者对生产力赋予这样的内涵,才是比较忠实地反映了马克思的真实本意。这样理解生产力较之我们现行的教科书和工具书有所不同。这其中,一是指明了生产力诸要素要形成生产力,必须“在一定生产关系的指导与保护下”,强调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依存性与内在一致性;二是说明了生产力必须是生产力诸要素“构成的一个生命有机体”,而不是诸要素简单的机械组合;三是生产力是这个生命有机体特有的“能动性表现”,即它是劳动者“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这是人的劳动与动物的“本能的劳动”(比如蜜蜂采蜜与筑蜂巢的劳动)相区别的根本所在。此外,要深刻理解生产力还需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在生产力的规定中,必须首先重视劳动者的作用。马克思指出:世间“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1]这是因为,劳动者是现实生产力得以生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只是构成生产力的一种物的要素,这些物都是死的,没有生命,没有意识与意志,它们之所以能生成生产力,就是因为有劳动者在其中起作用。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2]-没有人或劳动者的劳动,这些自然物不仅不能发挥作用,而且还会“由于自然界物质变换的破坏作用而解体”失去作用。所以,马克思又指出:“机器不在劳动过程中服务就没有用。不仅如此,它还会由于自然界物质变换的破坏作用而解体。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编,会成为废棉。活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2]-可见,人或劳动者的劳动在生产力的生成中具有何等的重要地位。没有劳动者的作用,构成生产力的其它要素全都等于零,毫无意义。

生产力的生成是这样,它的发展也是如此。总之,劳动者是生产力的生成之源,发展之源。没有劳动力就没有生产力。当然,生产力的其它因素也是重要的,不可或缺,它们是生产力生成的客观基础与物质条件。没有它们,也不会有生产力。

第二,在生产力的规定中,也要重视其物的要素、尤其是劳动资料的作用。马克思认为,劳动资料是劳动者“延长了他的自然的肢体”,是他“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即“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3]没有它,就无法将劳动者的活动和意志传导到劳动对象及整个大自然,达到生产的目的。人或人类,除了在自己发展的早期阶段之外,不可能总是以赤手空拳面对大自然,面对自己的劳动对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的这个被延长了的“自然的肢体”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复杂,并且越来越重要。

另外,劳动资料对整个社会来说,更是有着其特殊的意义。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在劳动资料中,马克思尤其强调要重视那些机械性的劳动资料的作用。他认为,那些机械性的劳动资料是支撑整个社会“生产的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乃至神经系统。[4]用今天的话来说,它就是整个社会生产体系与经济结构的硬件。如果没有骨骼系统、没有肌肉系统和神经系统,整个社会将无法存在,无法运行,进而也就更是无法发展。所以,要重视那些机械性的劳动资料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第三,在生产力的规定中,还要重视自然因素的作用。这里所说的自然因素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还有自然环境或生态。前文所述,生产力的一个基本内涵就是指劳动者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或属性,生产出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财富的能力。可见,自然条件的好坏与生产力的生成与发展关系极大。《资本论》中,马克思在谈到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时特别提到自然条件的作用。此外,他还举例说明:“同一劳动量在丰收年表现为8蒲式耳小麦,在歉收年只表现为4蒲式耳。同一劳动量用在富矿比用在贫矿能提供更多的金属等等。金刚石在地壳中是很稀少的,因而发现金刚石平均要花很多劳动时间。因此,很小一块金刚石就代表很多劳动。......如果发现富矿,同一劳动量就会表现为更多的金刚石”。[2]53除了自然资源,还有自然环境或生态,即空气、土壤、光照、气候、气象、植被等等。良好的生态也是生产力生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好的生态环境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且越来越珍贵,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更是如此。

此外,在生产力的规定中,还要注意到生产力要素的发展趋势。马克思指出:所谓生产力就是人的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这就是说,生产力本身是不断发展的,同时构成生产力的要素也是不断发展的。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构成生产力的原有要素在其品质、性能方面也会不断改善或提高。另一方面,其构成要素也会不断增加。人们一般所理解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样只是构成生产力最简单、最起码的要素,或者说是底线要素,而不是它的全部。构成生产力的要素会随着生产力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地为自己增添新的元素。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发现同以往的社会比较起来,那种构成生产力的要素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

第一,科学技术。马克思在《资本论》的手稿即《-年经济学手稿》中明确提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3]并且还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说明。他认为,科学技术不仅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且还是促进社会生产方式以及全部生产关系变革、乃至整个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尽管如此,但马克思并不认为科学技术就是构成生产力的一个独立要素。因为科学技术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一般成果”[5]84,属于“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4]41正因为如此,所以,它不能成为构成生产力要素的一个独立部分。

诚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也曾有过“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2]或“科学作为独立的力量”[2]这样的说法,但是笔者注意到,凡是有这种说法的地方,必定是特指它与一定的劳动资料即大机器相结合的形式。马克思指出:“在机器上实现了的科学(着重号是笔者加的),作为资本同工人相对立。而事实上,以社会劳动为基础的所有这些对科学、自然力和大量劳动产品的应用本身,只表现为剥削劳动的手段,表现为占有剩余劳动的手段,因而,表现为属于资本而同劳动对立的力量。”[4]39如果科学技术不是与大机器相结合的,它就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存在并与工人相对立。所以,说科学技术是生一种“独立的力量”或构成生产力的独立要素,是有特定涵义或特定条件限制的,决不能忽视这些特定前提。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一个要素,其作用是通过其物化与人格化的途径或方式来实现的。即一方面将它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相结合,改善它们的性状、提高它们的功能,另一方面将它与劳动者相结合,改善劳动者劳动力的品质与复杂程度,增强改造自然的能力与效率。所以,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要将科学技术实现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新的机器、机器体系乃至自动化生产线;另一方面,要通过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等方式提高劳动者素质与能力;另外,还要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改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技术方式(乃至社会方式)等,让科学技术的潜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第二,劳动者的精神状态。马克思确认,劳动者的精神状态是决定和促进生产力的一个要素。在《资本论》中,他在谈到简单协作时指出:“在大多数生产劳动中,单是社会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力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个人工作效率。因此,12个人在一个小时的共同工作日中提供的总产品,比12个单干的劳动者每人劳动12小时或者一个劳动者连续劳动12天所提供的产品要多得多。”[2]-这就是劳动者的那种积极心理与良好精神状态对生产力所产生的促进作用。不过,这还只是从协作所引起的社会接触而言的。实际上,劳动者的这种积极心理与良好精神状态是可以用多种方式从各个方面激发产生出来的。另外,马克思在考察机器与大工业生产时,发现在织造各式各样细花时装布的织布间,“客观生产条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条件下,工人在11小时内,不仅生产出了比以前12小时更多的产品,并且还减少了一小时的机器磨损与原材料的消耗。之所以出现如此佳绩,他断言,“这完全是由于工人始终不懈地付出更多的劳力和节约时间造成的。”但同时也认为,“精神要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还引述工人们的口述作了说明。工人们说:“我们更加振奋地工作,我们心中始终抱着晚上可以早一点下班的希望;全厂从最年轻的接线工到最年老的工人,都充满了活泼愉快的精神,并且我们能够在劳动中彼此多帮助。”[2]上述这些说明,劳动者的精神状态,(尤其是社会主义状态下劳动者政治觉悟与思想道德水平)对生产力的发展有重大意义,给我们以深刻的思想启迪。

实际上,重视人的精神状态对生产力的作用,是马克思一贯的思想。早在40年代他就对此有着明确的认识。李斯特在其《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对无产阶级抱有蔑视的态度,他把他们并不看作人,而是看作创造财富的一种“力量”,并且还把这种力量同生产力的其它要素如牲畜、机器一起相提并论。对此,马克思以其辛辣的笔触写道:“在现代制度下,如果弯腰驼背,四肢畸形,某些肌肉的片面发展和加强等,使你更有生产能力(更有劳动能力),那么你的弯腰驼背,你的四肢畸形,你的片面的肌肉运动,就是一种生产力。如果你精神空虚比你充沛的精神活动更富有生产能力,那么你的精神空虚就是一种生产力,等等,等等。”[6]马克思这里用的是反语,说的是反话,它的正面意思就是:人的精神状态是一种生产力,并且“充沛的精神活动更富有生产能力”。不过,这里需特别要指出的是,要把人的精神状态和人的精神作出区别,绝对不能将二者混淆起来。须知,精神状态是指精神的一种现实表现,即精神因素在人的身上显示出来的一种力量,这是一种物质的客观存在;而精神则只是精神本身,即意识形态或观念,这是一种纯意识的非物质的存在。可见,二者的区别是明显的,不可混淆的。否则,就会把人的精神状态是一种生产力变成人的精神是一种生产力。如果这样,那就把一个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的命题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的观点。另外,还需注意,即劳动者精神状态对生产力的作用也不是作为一种独立要素来实现的,因为它如同科学技术一样,同样也是一种非独立存在的物,它的作用只能是通过对劳动者的心理调适、精神状态的改善,使其自主精神、创造精神得到发挥来达到的。

第三,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技术方式。《资本论》研究显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在技术层面上,根据现实生产力的既定水平可以有多种方式,即:单个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有简单协作基础上的结合,还有社会化分工基础上的结合,另外还有在大机器或机器体系、乃至自动化生产线等高科技基础上的结合,如此等等。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这几种方式,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落后到先进的递进过程。其中,第一种代表着前资本主义社会曾经存在过并占社会主流的一种小生产的生产方式,第二种代表着资本主义早期阶段的一种主流生产方式,第三种代表着资本主义中期的机器大工业发展阶段的一种主流生产方式。第四种代表着资本主义成熟阶段及其以后社会的一种主流生产方式。

上述可见,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不同的结合方式既代表了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同时它们也产生出不同水平的生产力。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它们都有自己存在的必然性、合理性以及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些都不可抹煞。但是,它们总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逐一发展的过程。因而,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及其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第四种方式最为肯定,评价颇高。他指出:“自然因素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自然因素被列入资本的组成部分——是同科学作为生产过程的独立因素的发展相一致的。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每一项发现都成了新的发明或生产方法的新的改进的基础。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同时,生产的发展反过来又为从理论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只有在这种生产方式下,才第一次产生了只有用科学方法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只有现在,实验和观察——以及生产过程本身的迫切需要——才第一次达到使科学的应用成为可能和必要的那样一种规模。现在,科学,人类理论的进步,得到了利用。”[7]科学技术的运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资本主义在不到年的时间内超过了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同时,它还催生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自身的变革,使之为新社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马克思指出:“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因此,资本一方面会导致这样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社会上的一部分人靠牺牲另一部分人来强制和垄断社会发展(包括这种发展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利益)的现象将会消灭;另一方面,这个阶段又会为这样一些关系创造出物质手段和萌芽,这些关系在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内,使这种剩余劳动能够同一般物质劳动所占用的时间的较显著的缩短结合在一起。”[8]-

第四,管理劳动与经营技巧。马克思认为,管理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资本论》中,他曾经比较过两个企业A与B,这两个企业所使用的可变资本V一样多,即0英镑;所得到的剩余价值或利润量也一样多,即0英镑。但是,它们所消耗的不变资本C却完全不一样多,企业A耗费了00英镑,而企业B却耗费了10英镑,比企业A多耗费了0英镑。比较而言,企业A比企业B的效益要高。这样的差别究竟是怎么来的呢?马克思回答道:这来源于“资本家自己或他的经理和职员个人的经营本领”,并且“只是来源于两个企业的经营技巧上的差别。”[8]、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只是一个方面的情况,实际上,那些经营本领或经营技巧高的企业主甚至还有更多更好的表现,因而也有更多更好的业绩。这就是不同的管理与经营技巧带来的效果。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管理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第五,劳动与生产资料的规模效应。劳动的规模效应,表现在劳动力的集中与劳动的协作上,它在生产力的生成与发展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考察与研究了简单协作与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两种形式。不论是简单协作,还是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它们都无偿地为生产当事人提供了一种“集体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这是对生产当事人一种天然的赠予与恩赐;其次,它也可以提高劳动者劳动的熟练程度与劳动技艺,提供劳动生产率;再次,它也可以为生产当事人节约生产资料(如生产场地、动力装置、原材料等),减少生产过程中物的耗费;另外,它还使生产工具变得更专业、更精良、性能更好、效率更高;最后,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还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使用科学技术,将自然力和科学的力量应用于生产过程,在更大规模与最高程度上提高劳动生产率,等等。劳动的规模效应离不开生产资料的集中,没有生产资料的集中也就不可能有劳动的规模效应。另外,生产资料的集中如同劳动的规模效应一样也会产生出一种“集体力”,使生产资料的机械力达到1+12、甚至更大的效果。所以,马克思在谈到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时还特别提到了“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2]53这一条。因而,在理解生产力时不要忽略了这一点。

此外,还有产业结构、市场环境、信息化水平等等,这些都是生产力要素进一步发展了的新构件。今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构成生产力的要素还会不断增添新的成员,使生产力要素的构成链越来越长。这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资本论》视域下的生产关系

什么是生产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又一个基本常识性问题。然而,人们平常所理解的所谓生产关系,那只是我们现行教科书或工具书所给予的一种说法,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的原意。那么,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关系到底有何种深意?同样,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之也没有直接下过定义,仍然只能综合《资本论》的研究作出界说。

众所周知,《资本论》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运行规律、发展趋势与历史结局为使命,因而它首先面对的是商品经济。于是,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自然会深入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即生产(直接生产过程)、流通、分配与消费等四个环节。因此,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关系自然也就是由这四个环节人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构成的一个整体。后来,斯大林在此基础上,又对生产关系作了横向研究,把生产关系分为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的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方式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并对之作了研究与说明。

对生产关系不论是从四环节、还是从三方面来理解,生产资料所有制始终是其中的核心或精髓,生产关系不过就是人们以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个轴心展开的全部关系的总和。生产资料所有制也是决定全部生产关系最本质的东西。从生产关系的四环节来看,它不仅是决定生产过程(即直接生产过程)中人的相互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决定流通、分配和消费过程中人的相互关系的关键因素。马克思指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其中,“生产既支配着与其他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过程总是从生产重新开始。交换和消费不能是起支配作用的东西,这是不言而喻的。分配,作为产品的分配,也是这样。而作为生产要素的分配,它本身就是生产的一个要素。因此,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9]35-36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不仅是就生产的结果来说的,而且更是就所有制的作用而言的。另外,从生产关系的三方面来看也是这样。因为有了生产资料的一定社会形式,才决定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和产品的分配方式。马克思指出:生产资料的一定分配或所有制形式“决定着生产的全部性质和全部运动。”[8]

除此之外,生产资料所有制还是事关劳动者阶级生存及命运的决定性条件。马克思早在《哲学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一个存在物如果本身不是第三者的对象,就没有任何存在物作为自己的对象,也就是说,它没有对象性的关系,它的存在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6]马克思在充分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作出如下的结论,他告诉人们:“资本、地租(根据前后文的意思,这里的“地租”可能是误译,应该译为“地产”比较合理。笔者注)和劳动的分离对工人来说是致命的。”[6]49这种浅显而又重要的道理是每个智力正常的人都能理解的,即使是那些经过宗教教义洗礼的教徒也是心领神会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这样说道:“英国高教会宁愿饶恕对它的三十九个信条中的三十八个信条展开的攻击,而不饶恕对它的现金收入的三十九分之一进行的攻击。在今天,同批评传统的财产关系相比,无神论本身是一种很轻的罪。”[2]12

生产资料所有制本身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整体,从一般的意义上理解,它就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另一种表述或同义语。马克思曾经指出:如果要“给资产阶级的所有权下定义不外是把资产阶级生产的全部社会关系描述一番。”[1]这是就资产阶级所有权而言的,要是就一般意义上的所有权来说又该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没有另外。因为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这是事物的普遍规律。这样,所谓一般意义上的生产资料所有权不外就是生产过程中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称,不论它处于何种社会状态下。马克思所说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并不完全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它们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后者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现实存在,前者则是后者在法律上的表现。但是,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其内在的本质规定性都是一致的,即生产资料到底为谁所有。

如果从狭义上理解,那么生产资料所有制包含着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

第一,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如前所说既有一个现实的存在,也有一个法律的认定,这种法律的认定就是生产资料的法定所有权。这种现实的存在及其法定所有权也叫生产资料的终极所有权。终极所有权有着二重的存在,即它既可以是一定物的形式的存在,也可以是价值形式的存在。物的形式是生产资料的真实的或现实的存在,而价值形式则只能是生产资料的一种可能的存在形式。生产资料的价值存在之所以说它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形式,是因为将它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表现在,如遇到价值革命,生产资料的实际所有就会遭到贬值;更不幸的是要是碰上金融危机或国际资本的洗窃,再多的价值也会灰挥湮灭,化为泡影。所以,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中,一般总是其物的形式的所有权比价值形式的所有权显得更为重要、更可靠,切不可本末倒置,最好是这二权的统一。

第二,所有权的具体实现形式,即生产资料由谁具体经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告诉我们,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具体实现形式可以有多种。它既可以是它的所有者自己独立经营,也可以是许多所有者共同或合伙经营,此外还可以是将生产资料委托给他人或专门的经营公司去经营。在现代社会,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往往总把自己的生产资料转交给那些专门从事经营的人或公司去经营。这样,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实现就派生出了一个与其法定所有权相分离的经营权。生产资料所有权与其经营权的分离是社会生产力社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生产进步的一种表现。

第三,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的社会方式。所谓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的社会方式,就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在谁的手中“怎样和在什么条件下结合起来的”[10]44问题。其实质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或经营者与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的表现。所谓“怎样和在什么条件下结合”指的是在平等、自由的条件下自觉地结合,还是在非平等、非自由条件下通过强制或暴虐的方式结合的问题。在以往所有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由于生产资料只为少数人所占有,而社会大多数的劳动者都只能接受少数剥削者的奴役,以强制或暴虐的方式来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马克思指出:“一个除自己的劳动力外没有任何其他财产的人,在任何社会的和文化的状态中,都不得不为占有劳动的物质条件的他人做奴隶。他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许才能劳动,因而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许才能生存。”[11]15

马克思认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方式不仅决定了劳动者在具体生产过程中的地位,而且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10]44笔者在前面所引述马克思关于“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的一语中,其“怎样生产”不仅指它的技术方式而且也包括它的社会方式。这就是说,区别“各种经济时代”或划分“不同的经济时期”,都不能忽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整个方式。这说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不论是从微观方面还是从宏观方面认识生产关系,都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工具。

第四,生产目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集中体现。生产资料所有制必然要反映到它的生产目的上,有什么样的所有制就一定会有什么样的生产目的。这不论是对一个企业,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是如此。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考察和研究了诸种所有制条件下的生产目的。在前资本主义条件下,不论是劳动者个体所有制下还是剥削阶级垄断的私有制下,也不论是就个体而言,还是就整个社会而言,大都以占有社会财富满足需要为目的。即使是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存在的条件下,也是如此。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的资本化,使生产目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即变成了以占有尽可能多的价值或剩余价值为目的。不论是企业还是整个社会都不例外。然而,等到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成了全社会劳动者的公共财产之后,生产目的也将发生根本变化,那就是“以满足所有人的富裕”[3]或“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和“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11]

上述可见,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还会集中表现在生产目的上,所以,认识所有制不能忽视这一点。

第五,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最终实现,即产品的分配方式。产品分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最终实现,因而分配是检验或衡量所有制是否真实存在的一把最实际的尺子。如果经过生产乃至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产品最终仍然归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所有,那么,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就得到了有效实现;如果过程的结果与此相反,或者劳动产品很少归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所有,那就说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发生了变故,这就需要作出矫正。

生产关系除了是一种人们围绕生产资料所有制而形成的一系列相互关系之外,它还是一种运动,即再生产。这种运动或再生产是一个不断更新、无限循环的生命过程。生产关系之所以是这样的一种运动过程,完全是由人的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本身就是这样一种永不停息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只要有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就一定有生产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这是必然的。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过程既是人类生活的物质生存条件的生产过程,又是一个在特殊的、历史的和经济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过程,是生产和再生产着这些生产关系本身,因而生产和再生产着这个过程的承担者、他们的物质生存条件和他们的相互关系即他们的一定经济的社会形式的过程。”[8]人类社会发展迄今数十万年,历经几大历史发展阶段,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没有在哪一天脱离过生产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同样地也没有生产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在哪一天脱离过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二者是相互依存与并行不悖的。所以,生产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是由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决定的。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十分重视生产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他认为,生产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是以往一切统治阶级维系自己统治权的基础乃至决定性条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其统治阶级除了在其最初阶段以及后期因失去合理性而不得不借助于国家机器的权威外,在一般情况下主要是依靠生产关系的正常生产与再生产来维持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花大量篇幅来研究和阐发诸社会形态、尤其是资产阶级社会生产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情况。他发现,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与奴役就是通过其生产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无限循环来维系和强化的。他指出:“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用工人则是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2]这根“看不见的线”就是雇佣劳动这种生产关系及其生产与再生产。可见,比起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生产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显得更加重要和更具有其实质性意义。

上述诸点,就是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的几个最基本的要素。

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思想中还有二者之间以及它们同社会上层建筑之间相互关系的原理。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原理,但由于本文的篇幅有限,只好存而不论。见谅!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思想的实现意义

拙作到此,或许有朋友觉得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思想,尤其是关于这其中的两个基本范畴,都是马克思主义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常识,难道还值得这么咬文嚼字吗?这有何意义呢?笔者认为,尽管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最简单、最基本的常识,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明白。尤其是这些年由于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入侵,使马克思主义逐渐被边缘化、甚至遭异化,因而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也随之不断受挤压,于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包括这些最基本的常识的理解并不深刻,乃至产生误解与扭曲。所以,今天学习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思想,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学习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这一理论本身的理解。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确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简单、最基础两个范畴,但是,一般国人乃至学术界的朋友们对此的理解却是非常不够的,需要认真矫正。比如生产力。一是在理解生产力时总是把它看着是一种可以离开生产关系保护与指导而可孤立存在的东西,往往忽略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的一致性与统一性。二是在理解生产力中劳动者的能动性时,大多注重人自身的自然力(体力与智力),而往往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如分工、协作及人的精神状态的作用。三是在理解生产力中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相结合的技术方式时,很少







































中科技术让白癜风患者早绽笑容
寒假中科白癜风专家会诊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jiej.com/zqgfy/2248.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