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2月24日,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教授李学勤先生离世。李学勤先生千古!
同时致敬从王国维开始的为与历史学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的考古学做出贡献的人们!
编者按:李学勤先生认为对一个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人来说,不能没有高于具体问题、某件文物的理论方向,不能没有超出中华文明的广阔眼界。中国古代史研究之所以有现今的局面,首先是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其次是有考古学的发现,这是能够超过前人的根本原因。只有超越狭隘的目的,把理论、材料、眼界三方面的修养结合在一起,学术研究才能有所进步。
注:文字来源于《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李学勤说先秦》(三联书店年1月出版)中的《理论?材料?眼界》及《自学古文字》,文末列出李学勤先生著作列表,以飨读者。
理论?材料?眼界
我从幼喜欢读书,原因是没有兄弟姊妹,身体又不大好,许多游戏都不能参加。套用古语,也许可以叫作“幼不好弄”吧。当时我家在北京,离东安市场很近,我常到那里去逛书摊书店。图书荟萃的琉璃厂、隆福寺,我有时也去。诗人邵燕祥是我小学同学,重见时他还记得我们一起去买书的事。
家里没有人指导我读书,所以我看的范围很庞杂。我喜欢读科学书和哲学书。回想起来,特别应当提到上海出版的《科学画报》。我十分喜爱这个科普刊物,不但按期购读,而且费尽心力搜集了全套。其中创刊号一本,在北方很难找到,是书摊一位朋友特意赠送我的。我读过年以前《画报》的全部内容,包括相当枯燥的如讲植物病的文章。我能对科学有一点常识,主要是这份刊物所赐,主编卢于道先生和他的夫人卢邵瀞容的名字,我长志不忘。
我开始对古文字学发生兴趣,是在年左右。我学这一学科,全靠课余在北京图书馆自学,自然经历不少曲折困难。年,我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殷虚文字缀合》,把年前殷墟出土的甲骨拼合起来。年起,就到刚建立的历史研究所工作。
《殷虚文字缀合》及其内页
古文字学有几个分支,我在20世纪50年代着重是搞甲骨的研究。甲骨著录和论著都不易得,我主要依靠北京图书馆。图书馆没有的,便千方百计到清华、北大、燕大等处去阅读。到历史所后,读书的条件大为改善。我当时的做法是用纸裁成小片,像抄外语生字那样,摘抄数以万计的甲骨,有时还得用毛笔摹写。这种纸片,很快就装满几个抽屉。我的经验,要把那时已出版的著录翻检一遍,摘出所需材料,大约用三个月,而想弄清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每每要查检几遍才行。
除拼缀甲骨以外,我想用甲骨中的地名和行程为线索,对卜辞进行整理。这项工作在年得到初步结果,但由于时间有限,一直没做彻底。成稿在年出版,题为《殷代地理简论》。这一时期,我注意到前人对战国文字较少探索,没有做过综合的研究。战国文字材料特别零散,搜集所费时间更多。直到年,我才写出《战国题铭概述》,在《文物》杂志上发表。
在20世纪50年代,我对青铜器没有下多少功夫。在专搞甲骨的时候,也曾涉及一些青铜器,但所论不免浅薄甚至谬误。古文字学研究先秦文字,而文字的演变脉络是不能割断的,如仅限于其间的一段,很难把握文字发展的全貌,认识必然受到限制。到、年,我感觉到自己只学甲骨和战国文字是不够的,便逐渐把注意重点转到青铜器方面来。我这样说,当然不是说所有学古文字的都得在几个分支学科上下同样的功夫,但作为知识来说,研究古文字是应该上下通贯的,只有在掌握了整个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对一个分支深入钻研。
20世纪50年代的甲骨学界,分期问题是一个讨论的焦点。年刊布的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建立了五期分法。后来由于新材料的出现,陈梦家和日本学者贝冢茂树、伊藤道治著文指出了董说的缺点,集中在所谓“文武丁卜辞”问题。我一向认为,研究甲骨以及运用甲骨材料去探讨古代历史文化,分期的确定是必要的前提。如果分期错了,我们就没有办法对其中反映的历史过程做出正确的观察和推断。因此,我也参加了这个问题的讨论。
现在来看我那时写的有关甲骨分期的小文,最多只能说得失参半。我一度支持“文武丁卜辞”说,是错误的。董氏五期分法所以为学术界采用,是因为它以当时的考古成果为依据。陈氏的新说主张“文武丁卜辞”其实是武丁卜辞,也引用了考古学的证据。我没有充分重视这方面的证据,同时殷墟发掘的报告大部尚未公布,是我失误的原因。年后,我改正了自己的看法。鉴于此,我认识到古文字学不能与考古学脱离开来。古文字学所研究的是地下出土的文物,所以应当充分利用考古学的方法和成果,这也正是现代的古文字学同以往的金石学的区别所在。
这一点对于青铜器研究也是适用的。过去时代的学者研究青铜器,多仅限于文字(即金文),是当时的条件和风气使然。在我国,青铜器形态演变的考察,郭沫若先生的工作开其先河,容庚先生《商周彝器通考》贡献也很大。在解放以前,考古工作还很有限的时候,青铜器研究还无法以考古材料为主干。20世纪70年代以来,蒙各地文物考古界同志帮助,我有机会观察了很多出土器物,深感以考古成果为基础的青铜器研究,今天条件已经成熟了。
《商周彝器通考》内页
我觉得当前青铜器的研究应当是综合的,从形制、纹饰、铭文、功能、组合和工艺等各个方面进行考察研究。这样建立起来的青铜器研究,可以成为考古学范围内的一个分支学科。
金文的重要性当然不能忽视,这方面的研究应特别强调与文献学的结合。记得年前后我看过杨树达先生的《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不能懂得其好处。后来反复吟味,才体会到杨氏著作的精华何在。我很喜欢读杨先生的书,从《积微居金文说》到《读书记》,差不多都读过,受益不浅。研究金文,就要像杨先生那样,充分运用文献学的成果。其实何止杨树达先生,前辈学者如孙诒让、王国维等等,哪一位不是精习文献的呢?我从这里悟到,研究古文字一定不能放弃文献方面的功夫,这些年来我是努力向这方向去做的。
我到历史研究所工作以后,作为侯外庐先生的助手,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思想史方面的工作,参加过《中国思想通史》《中国思想史纲》和别的项目的工作。侯外庐先生在进行研究工作中,十分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他曾多次向我指出,我的“生长点”(即需要加强学习的地方)在于理论。在这样的影响下,我认识到学习理论的必要,曾经有几段时间把别的书籍都搁起,专心集中学习经典著作。
比较长的一段,是在到年。年冬起,我害了一场病,在家休养。那时工作需要我了解有关“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问题,这个问题与古代研究有很密切的关系。我把经典著作中的有关部分都找来读。当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译本尚未出齐,有些旧译本存在个别不准确处,为了弄清问题,我就去读原文版,为此还学了一点德语。此外,我还广泛查找中外有关这个问题的作品。用了两三年时间,总算把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摸出一个轮廓。可惜那几年所作笔记,十年动乱期间不慎散失了。
年,历史研究所下干校,走时带了几箱书,我把主要的经典著作都放了进去。年在河南明港,时间多了,我就读《资本论》,辅以卢森贝的《资本论注释》。到年底,由于修订《中国史稿》,我被调回北京,又继续读了一个时期。这一段学习,我自己的受益也是很大的。
以上谈的这些,或许有读者以为与我现在的古文字学和古代史研究没有太大关系。我不是这样看的。我觉得对一个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人来说,理论是极其重要的问题。中国古代史研究之所以有现今的局面,首先是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其次是有考古学的发现,这是能够超过前人的根本原因。理论指引我们的方向,开拓我们的眼界。我们具体研究一个问题,一件文物,目的似乎是狭小的,但不能没有正确的方向,不能没有广阔的眼界。把理论、材料、眼界三方面的修养结合在一起,我们的学术研究才能有所进步。
附:自学古文字
案头这封长信,是远方一位青年教师寄来的。信中谈到他在“文革”期间失去了读书机会,但由于爱好篆刻,经常接触古文字,逐渐对古文字学发生兴趣,连同古文字产生的历史时代,也想深入研究。他迫切希望能根据业余自学的特点,告诉他怎样着手学古文字学,拟定一个系统学习的计划。
这样的信,近年我陆续收到过好多。写信的青年朋友,有文物考古界、艺术界的新进,也有文史学科的教师或学生。每当我披读信里充满热情的文句,总是思绪萦回,沉浸于回忆之中。
我学习古文字,就是自学出身的。曾有人传说我得力于家学,这与事实不符。我的家庭是知识分子,却与古文字这一行无关,我在清华念书也没有学过与此有联系的课目。作为被古文字的“神秘感”牢牢吸引的年轻学生,我所仰赖的只有北京图书馆。巍峨的馆门、存衣处、目录柜、等候取书的长椅、阅览厅的净案明窗,至今追想,犹历历如新。不分寒暑、晨昏,奔走于文津街上的生涯,直到年,我去考古研究所参加编《殷虚文字缀合》,才告结束。这样一段经历,使我对有志自学古文字的青年朋友倍觉亲切。
中国的古文字学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然而出于种种原因,又是一门罕人问津的冷僻学科,过去甚至被称为“绝学”。年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繁荣开展,新发现古文字材料层出不穷,古文字学的实用价值日益显著。但是这门学科的研究力量仍很薄弱,同摆在面前的繁重任务很不相称。这种形势,限制了古文字学本身的发展,也不利于考古学和整个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能看到不少年轻朋友愿意学这个冷门,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
根据亲身经历的甘苦,我觉得有义务告诉大家,自学古文字学实在是很难的。今天的古文字学,已非历史上的小学、金石学可比,它介乎考古学、古代史、语言学、文献学之间,和这几门学问都有密切联系。因此,学古文字学,需要相当广博的基础知识。这是困难之一。古文字学的研究对象大都是珍贵文物,分散各地,有些不易见到。就连著录,一般也是印数甚少,价格昂贵,在图书馆列于善本。有关论著多较专门,缺乏有新水平并用现代语言编写的概论性书籍。这是困难之二。所以,有些自学者虽然努力,或不得门径,或缺乏必需的条件,成效不多,徒费精神,实在令人惋惜。
这么讲,意思绝不是要泼冷水。难学,不等于不能学,而是需要更大的决心和毅力。荀子有云:“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自学,自然比不上有导师可随时请益,不过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即便学有良师,功夫还得自己去做。导师的可贵,最要紧的是指点治学的方向方法,避免弯路错路。我们自学,更必须注重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不妨通过前辈古文字学家的论著,仔细体会他们所运用的方法、所走的路数,吸取其中的丰富经验。假如走的路子错了,再想改正,便得用许多时间和气力,这种教训我们见过的也有不少。
那位教师问我怎样系统学古文字,依我看,可以有两种学法,因人而异。
对于以古文字研究为终身职志的人,我建议最好从《说文》入手,先学秦汉文字,如秦简、秦刻石、汉简、汉碑,以后再上溯两周金文,最后学甲骨文等商代文字。记得二十多年前,陈梦家先生讲过这样的学习法,我当时颇不以为然,事经多年,才认识到这样学能对古文字源流演变、文字形音义及其所以然,均有透彻了解,奠定古文字学知识的深厚基础。表面看似乎迂缓,实则事半功倍。
《说文》一书,现在看来固然有很多时代局限,但仍不失为研究古文字的出发点。汉儒所见古籍,所闻师说,不少是后人无法直接接触的。许慎号称“五经无双”,《说文》集汉代文字学知识大成,清人注解《说文》更有重要成果。开始学古文字,不可不读《说文》,但不要单看大徐本本文(如最近影印的一字一行本),应当兼读注释。大家喜欢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这是对的。如果觉得段注卷帙浩繁,一时读不完,建议先读王筠的《说文句读》,比较简明。此外,徐灏的《说文解字注笺》,对读段注很有帮助。至于丁福保编纂的《说文解字诂林》,汇集众书,便于检索,不能作为阅读之用。
上面说的自下而上、循序渐进的学习法,需时较多,只适用于专门研究这一学科的人们。如果出于工作要求或本人兴趣,一开始就学甲骨文或金文,也无不可。比如,先读郭沫若《卜辞通纂》《两周金文辞大系》、容庚《商周彝器通考》、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和《西周铜器断代》(《考古学报》—年连载),及《金文编》、正续《甲骨文编》等,都是很好的。我起初就是先学甲骨和战国文字的,到20世纪60年代不得不补学青铜器,说明不管先学什么,想要在古文字学范围内有所建树,还得认识古文字发展的全过程。借用武术家一句话说,叫作“及其至,则一也”。
有些自学者担心古文字难记,以致把精力全用在摹写《说文》篆字或《甲骨文编》《金文编》上去了。实际上,对古文字的理解,常比默记更为重要。为了弥补记诵的不足,可以尽量利用工具书。如《经籍纂诂》《说文通训定声》《新编上古音韵表》《广韵声系》《甲骨文字集释》《金文诂林》等书,于学习研究都有裨益。新出的高明先生《古文字类编》、徐中舒先生主编《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分栏列举不同时代字体,尤有助于学者通习文字的流变。
唐兰先生说过:“古文字学的功夫不在古文字。”我这些年讲课,屡次介绍这句名言。我体会,唐先生的意思是强调文献知识对古文字研究的重要。研究古文字,必须充分运用文献学的成果。以我所知,著名的古文字学者,无不在文献方面有高深造诣。以杨树达先生为例,他研治小学多年,但直到抗日战争时避难湘西,才着手考释金文。他所著《积微居金文说》,真是妙义纷呈,创获独多。推其本源,其功力和方法都是从文献研究中得来。又如陈直先生所著《史记新证》《汉书新证》《两汉经济史料论丛》《三辅黄图校证》等多种,均以秦汉文物与古籍互相印证。即使是一砖一瓦,他信手拈来,都能用以说明一定的历史问题。没有对文献的精湛研究,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呢?
在学古文字时读古书,最好能以古文字材料与同时代的文献对照阅读。例如学西周金文,同时读《尚书》《逸周书》及《诗经》中西周作品,必能收左右逢源之效。前几年,我们整理注释云梦秦简,特立一条凡例:“注释尽可能引用时代接近的古籍及其注释。”就是为了便于对比研究。如一味追求高古,援引《诗》《书》古训,反与秦简不合。
读古书,首先要读常见书,不可偏好孤本秘籍。最普通的如《史记》,司马迁写作时将《诗》《书》《左传》《国语》等熔于一炉,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基本材料,三家注虽不理想,内容却很丰富,足资参考。有人以《史记》为常见,不值得细读,甚至治学多年,还没通读过《史记》,这是不足为训的。
古文字学又不能同考古学分开。在解放以前,绝大多数的古文字材料得自偶然发现或者盗掘,学者研究甲骨、金文,不能不多靠拓本,侧重于文字的辨析,接触器物本身的机会较少,对出土情况更很难了解。现在的科学发掘材料,有明确的出土记录,其学术价值大为提高,所以学古文字的人不可不具备一定的考古知识。
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相辅相成,把文字考释与考古学方法结合起来,常能解决单凭前者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研究青铜器,不仅注意铭文,还应观察其形制、纹饰、功能和冶铸技术。研究甲骨,也应该兼顾甲骨品种、修治方式及钻凿的形态。这些年新发现的重要古文字材料,像殷墟小屯南地甲骨、“妇好”墓青铜器、周原甲骨和青铜器、淅川下寺青铜器(我认为出令尹子庚鼎的墓不属于令尹子庚)、侯马等地载书、随县曾侯墓青铜器及竹简、云梦秦简、长沙马王堆帛书等等,都必须与遗址、墓葬结合研究,才能深入了解。所以,希望自学古文字学的各位多读有关的考古报告,如有机会参观博物馆或发掘现场,千万不要错过。
检索古文字学论著及有关的考古材料,也应依靠工具书,即各种书目、索引。关于历代金石论著,可查容媛的《金石书录目》,其补编刊于《考古通讯》年第3期。这部书近年又经增订,可望再版。年以来的书籍论文,可使用考古研究所图书资料室编的《中国考古学文献目录》。专科的目录,甲骨方面,有胡厚宣先生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甲骨学五十年论著目》。《古文字研究》第一辑所载萧楠《甲骨学论著目录》,可视为胡先生目录的续编。金文方面,容庚先生《宋代吉金书籍述评》(《学术研究》年第1期)、《清代吉金书籍述评》(《学术研究》年第2期)及张维持《评中国青铜器外文著述》(《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3期)、孙稚雏《金文著录简目》,对掌握著录情况都非常有用。
翻阅书目,不要被前人著述的繁多吓倒。自学读书,应当精于选择。我年纪小的时候,总幻想读尽天下之书,实际上生也有涯,一个人一生能从头到尾看完的书,不会有多少种。如果不加别择,拼命读了好多书,不能消化,也没有多大用处。小说《谐铎》所讽刺的“两脚书橱”,足为鉴戒。我建议把要读的书分为两类,一为精读,一为泛览。精读的书,必须是对本人确属必要的好书,不管卷帙多寡,一定要读通读懂。这样的书,一年能读一两种,已经获益匪浅。泛览的书,不妨扩大范围,目的在开阔眼界,但为珍惜精力,也不能太多。我学甲骨文时,曾力求把有关论著全部读过,费了许多不必要的功夫。有一种讲甲骨的线装书,册数很多,我从图书馆借来,用好些天时间通读,没有收获,本应到此为止。我又设法借到同一作者一种未刊稿,篇幅更长,苦读了不少天,仍归失望。自学者精力有限,这样的书如不是为了写学术史,似可从缓阅读。
最后还想谈一下写作。我觉得练笔是很重要的,学到一定程度,能产生一些见解,就应该试写论文。过于矜慎,长期不肯开笔,容易陷于眼高手低的弊病。不过,论文应该有新见解,没有创见,那就不必写,至少不要发表。创见常与传统的成见相对立,要打破成见,需要很大的勇气。有人说:科学的特点就是从来不是“正统”的,即指研究工作要不断创新。李卓吾论治学为文,应有胆、有识、有才,所谓胆,便是克服困难、破除成见的勇气。在古文字学研究中,想建立新说,有时也得经过多年的论难,没有决心和勇气,便不易于坚持下去。但是,有胆还必须有识,所谓识,我认为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明辨是非的能力。没有艰苦的功夫、真正的见识,虽然有李卓吾所说的“二十分胆”,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
我个人对古文字学所知甚浅,学力非常有限,拉杂谈来,不知有没有足供青年朋友参考之处。至于古文字学的基础知识,以后还有机会介绍。谨祝大家在自学上取得新的成绩。
论著目录
《殷虚文字缀合》(与郭若愚、曾毅公合作),科学出版社,年。
《殷代地理简论》,科学出版社,年。
《睡虎地秦墓竹简》(定稿),文物出版社,年。
《中国青铜器的奥秘》,外文出版社(英文版),年;香港商务印书馆(中文版),年。
《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年。
《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年。
《马王堆汉墓帛书》(肆)(定稿),文物出版社,年。
《中国美术全集?青铜器》,文物出版社,、年。
《英国所藏甲骨集》(与齐文心、艾兰合作),中华书局,、年。
《李学勤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年。
《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年。
《比较考古学随笔》,(香港)中华书局,年。
《周易经传溯源》,长春出版社,年。
《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年。
《简帛佚籍与学术史》,(台湾)时报出版,年。
《欧洲所藏中国青铜器遗珠》(与艾兰合作),文物出版社,年。
《中国青铜器概说》,外文出版社,年。
《古文献丛论》,上海远东出版社,年。
《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与彭裕商合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年。
《失落的文明》,上海文艺出版社,年。
《四海寻珍》,清华大学出版社,年。
《缀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年。
《李学勤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年。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李学勤卷》,安徽教育出版社,年。
《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古物博物馆所藏甲骨集》(与齐文心、艾兰合作),中华书局,年。
《夏商周年代学札记》,辽宁大学出版社,年。
《拥彗集》,三秦出版社,年。
《甲骨百年话沧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年。
《中国青铜器萃赏》,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年。
《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定稿),文物出版社,年。
《重写学术史》,河北教育出版社,年。
《中国古史寻证》(与郭志坤合作),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年。
《中国古代文明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年。
《清路集》,团结出版社,年。
《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文库?李学勤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年。
《青铜器与古代史》,台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年。
《李学勤早期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年。
《文物中的古文明》,商务印书馆,年。
《通向文明之路》,商务印书馆,年。
《三代文明研究》,商务印书馆,年。
《〈史记?五帝本纪〉讲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年。
《青铜器入门》,商务印书馆,年。
《初识清华简》,中西书局,年。
《夏商周文明研究》,商务印书馆,年。
《新出青铜器研究(增订版)》,人民美术出版社,年。
《清华简及古代文明》,江西教育出版社,年。
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李学勤说先秦李学勤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定价:68.00元
本书作为“大家说历史”系列丛书的一种,为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所撰。本书立足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整体视角,以《百年来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开宗明义,依次于总说和分说陆续展开对虞夏商周的论述,范围涵盖甲骨文、青铜器、简牍、帛书等方面,最后附四代、甲骨文、青铜器的课题展望,以及对读者的自修指导。
点击"阅读原文"直接购买
-END-
欢迎点赞,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