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间,患者王某(化名)医院,但一直诊断不明,因病情逐渐加重出现呼吸衰竭等并发症,今年年初住进了西安交大一附院重症医学科。
入科后,科室积极组织多次院内及国内多学科专家会诊,甚至动用医生的“私人”关系咨询国外相关专家,最终通过医务人员的不懈努力,患者的疾病得以诊断,悬在患者及家属头上长达七年的疑问有了明确的答案。
但令人惋惜的是,虽然诊断明确了,但是由于已错过黄金治疗期,病人仍不幸离世。而最终明确的诊断、生命的延长,让病人及家属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接受现实。在寻找病因诊断的曲折过程中,重症医学科工作人员面对困难的执着、永不言弃的精神,让家属深受感动。为了表达这份感谢,这份源于内心的感动,家属送来了一份特殊的感谢。
面对家属主动送出的感谢“红包”,李昊医生平静地说道:“家属的心情我完全能够理解,掺杂着感谢及对我们整个医护团队工作的认可,但作为一名医生、一名共产党员,我只是在践行自己的使命,以解除患者病痛、拯救患者生命为职责,‘红包’是坚决不能收的。”
西安医院医院集中监护、救治危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这里的患者病情重,花费高,加之病房特殊设置、封闭环境、无家属陪伴等因素,给病人及家属带来多方面压力。面对这些情况,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是如何做的呢?通过与李昊医生的交流,或许能让大家有所了解,并认可患者送的锦旗上所写“仁心仁术,医德高尚,尽职尽责,楷模团队”这16个大字所包含的沉甸甸的意义。
对收住ICU的清醒病人,如何缓解她们的恐惧、孤独、无助等不良情绪呢?
李昊医生:在人们心中有一些误解,认为进了ICU病房可能都是在做无意义的垂死挣扎,换言之ICU只是在仪器和药物的帮助下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而非拯救生命。其实这种概念是完全错误的,ICU有严格的收住指征,我们科室年治愈出院率高达约73﹪。所以,重症医学科医师真正的使命是在病人最艰难的时候扶他一把,给他一个帮助,帮助患者渡过人生最困难时期。换言之,医院挽救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患者在这里最终迎来新生。
不可否认,这种帮助需要借助多种高级生命支持仪器,包括呼吸机、血液净化机等,这些侵入性治疗,无疑会降低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因此,长期以来,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制定了一系列措施,用以改善患者的舒适度,加强患者对侵入性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以清醒病人为例,医护团队会通过多种方式,尽可能减轻他们的不适,比如一些有创操作,会根据情况予以适度的镇静、镇痛药物,既能够使患者获得身体上的最大舒适化,又不会干扰其意识和血流动力学;身上插满管子的患者,给他照镜子看一看自己,并告诉他这些管路都是用来做什么的,比如鼻腔插的管子是胃管,用于输送营养,口腔里的管子是气管插管,用于连接呼吸机帮助通气等等。尽可能让患者清楚的了解自己目前的情况,和每一根导管的作用,获得患者对治疗的配合。
老年患者对于ICU的探视制度较难适应,加之离开家属后进入一个高度密集的医疗环境,难免对治疗有抵触,医护人员通过家属了解他们的一些爱好,比如给爱听秦腔的病人在床旁播放秦腔音乐;想孙子了,让家属录一段孙子的视频,放给老人看,改善病人的孤独、痛苦、和无助感。另外,对于一些住院时间长的老年患者,碰到生日会给他过生日,每逢春节、八月十五等传统节日,会和病人一起吃饺子、月饼(病情允许情况)等等。
我们希望:即使住在ICU病房,也能让患者感觉到他们没有脱离社会,没有远离亲情,仍然能够享受到美食、音乐和节日,人生仍然存在希望和无限的可能性!
对于无意识的病人如何体现人文关怀呢?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