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把商品的拥有者称为“商品监护人”,并且必须将意志寄存在这个物体内。而且某个人的商品,对于他自己而言得有直接的使用价值,只有交换价值,同时必须对他人有使用价值。从而产生了交换这个事情。
商品从特殊的等价的自然形态,经过社会的行为,成为社会公认的等价形态之后,才充作一般的等价,这就结晶成了货币这个东西,比如金银。于是其他的一切商品就成为了“特殊商品”,而货币抽象为了“一般商品”。
交换的一个前提,是人们默认是可交换物品的私有者,发生在共产体的尽头,与另一个共产体发生。
这里假定了黄金金为货币商品,那么首先黄金成为了供商品界用来表现价值的一种材料。货币本身没有价格,而以自身为等价,与别的商品有统一的相对价值形态。这其实是一种观念的或者想像的形态。在这里还有一个矛盾,如果要把黄金当做价格标准,那么就必须规定一定的黄金重量作为尺度单位并且确定一个不变的尺度比例。比例概念跟黄金本身价值无关,即使黄金本身也是劳动生产物,其本身价值发生变化的时候这个价值尺度比例还是保持一定。
马克思在分析商品价值量跟价格(货币表示)的时候,偷偷做了一个前提假设“在生产条件和劳动生产力不变”,从而推出商品的价格可以和价值量的变化不一致。我觉得顺着这个推导,那么价格还可以被剥离成价值和关系两部分。不过马克思往下的扩展,往良心名誉无形资产发展了。
文中有一句话“未耕地是没有价值的,因不曾有人类劳动实现于其内。”很想看看本书会如何演绎这个部分。
商品在流通交换过程中,存在着商品使用价值和货币交换价值的对立。从这个部分开始,马克思引入了市场的概念,向古典经济学靠拢。同时,带出了非常关键的一个概念,流通中的货币。流通中的货币量跟流通中的商品总量和交换的速度有关,如何把他们关联起来这里用了不少理论上的假设。接着涉及到铸币的问题,在纯粹的货币中加入了法定的概念,这个法定的力量突破了最基本的价值实体,尤其是当这个法币进入了纸币的状态。马克思在这里把纸币分成了强制通用的国家货币和从商品交换衍生出的信用货币。
商品交换的时间差性质,带出了货币可以被储藏,从而产生债权者和债务者的概念,和一种社会关联。最后,商品的交换范围扩大到国家之间,产生了贸易差额和国际储备的概念。
总结第一篇,非常详细的从商品的本质把价值和货币抽象出来了,辩证的论述,哲学书得慢慢读,多斟酌。
北京白癜风最好的治疗方法白癜风早期能治愈吗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