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MEGA2第1部分第5卷的出版,特别是通过后马克思学者卡弗的先行解读,在我国造成了一种解构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印象。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关系问题,以及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的区分,是理解MEGA2编委为何要解构《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历史唯物主义内在关联的传统观点的关键。根据理论超前于时代发展的德国现实,阿尔都塞用“退回到现实”概括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历程,这也是MEGA2编委对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理论立场的判定。唯物史观通过思想路线与观察方法的变革,以实证的科学取代了独立的哲学,对现实展开经验的考察,得到真正的知识,为共产主义运动提供科学的论证。在MEGA2编委看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独立的哲学,并没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体系表述。
关键词: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
在诸多争议中,MEGA2第1部分第5卷《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和刊印稿》(下文简称《形态》)于年11月出版,然而它的出版却并没有终结争议。其中最大的争议是编委对传统所形成的《形态》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基性著作地位的解构。他们认为《形态》不仅没有提出“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scherMaterialism)的概念,[1]甚至根本就不存在一本叫做《形态》的著作,因此也就不存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初次系统阐述。这给从事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学者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冲击。[2]
根据MEGA2编委,他们解构《形态》与历史唯物主义关系的传统观点,“为研究和评价唯物主义历史观(MaterialistischeGeschichtsauffassung)开辟了新的道路”,[3]“为理解唯物史观(MaterialistischeGeschichtsauffassung)提供了新的视角”。[4]这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即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具有怎样的异同,为何MEGA2编委要解构历史唯物主义与《形态》的关系,以及将唯物史观解读为实证的科学,是否意味着马克思恩格斯陷入了实证主义。厘清这些问题,从理论上能够使我们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在实践上有利于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撑。
一、从建构到解构:MEGA2《形态》
编辑立场的转变
MEGA2工程共编辑出版了三个版次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即年的试刊版、年的先行版以及年的正式版。在对历史唯物主义与《形态》关系的解读上,年先行版代表着一个重要的转折,即消解《形态》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关联,而年的正式版则延续和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思路。
试刊版对《形态》“费尔巴哈”章进行了编辑,以时间顺序为主,将小束手稿统一放在大束手稿(H5)之前。但值得注意的是,试刊版同时还按照内容兼顾了一定的逻辑原则。如对分工和所有制部分的编辑,他们认为第2纸张[4]b的一部分和[4]cd的空白状态表明分工和所有制的论述没有结束,因此将纸张3和[4]与纸张5连续编排,表明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以及论述方法与唯心主义的观察方法相对立的第4部分(纸张5)是连续撰写的。[5]此外,小束手稿{1}{2}的编排也参考了内容。这意味着试刊版依然将《形态》视为一部著作,其对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表述是确定的。
然而随着MEGA2书信部分第1卷的出版,试刊版的编辑理念受到根本性的质疑。根据书信部分第2卷编辑之一加里娜·格洛维那(GalinaGolowina)的考证,马克思恩格斯与赫斯、魏德曼等人在-年的通信表明,他们当时并非一开始就要编辑出版一本《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著作,而是要出版一份季刊。作为回应,在年10月份特里尔召开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编辑框架大纲》专题讨论会上,陶伯特发表了《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和刊印稿的问题和结果》,[6]对她过去将《形态》作为一部著作编辑进行了自我反省,指出“如果把这些手稿和刊印稿合在一起编成一部著作《形态》,那就意味着要去完成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没有完成的工作。由于缺少足够的线索和根据,这样做的结果将是一种随意编成的结构。”[7]由此她提出了将留传下来各个文稿独立编排的编辑理念。
年的先行版贯彻了她的这个基本思想,按照纯粹时间原则和独立性原则,将各个文稿进行了独立的编排,放弃探究小束手稿与大束手稿的内在关系,不再建构《费尔巴哈》章。[8]在文本结构上,将小束手稿置于大束手稿之后;在作者指认上,将魏德曼规定为第三作者。这实际是将书信版编辑加里娜·格洛维那(GalinaGolowina)所提出的《形态》并非是一本著作的观念做实。在《马克思恩格斯年鉴·年》“发刊词”中,格拉德·胡布曼写到:“这里出版的文稿表明,无论在年的春季还是秋季都不存在两卷本《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计划。”“这一卷的‘绪言’证明了:早期诸版本多半打上了政治意向的烙印,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证明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表述。与此相反,这里不再对作者没有完成的东西负责任,或者试图继续完成它。”[9]
在胡布曼的主导下,MEGA2正式版《形态》延续了上述理念,在编辑上兼顾时间原则和独立性原则,提出了三个不利于传统关于《形态》与历史唯物主义内在关联的事实。
其一是否认存在一部名叫《形态》的著作。MEGA2编辑按照出版物的形式,将《形态》写作过程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回应鲍威尔批判,准备写一篇在已有刊物上发表的文章。第二阶段是赫斯带来获得出版商资助的利好消息,然后他们准备编一份两卷本的季刊。第三阶段则是谈判失败后,他们先是试图出版两卷本的出版物,后来又变成一卷本的出版物。[10]由这个三阶段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事先并没有形成一个周全的著作写作计划。不仅如此,MEGA2《形态》正文卷不仅收入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而且也收入了赫斯写恩格斯修改的《“霍尔施坦的格奥尔格·库尔曼博士”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预言》,在正文卷的附录部分,收入了赫斯的另外两篇文章《格拉安其博士的著作》,《对赫斯库格尔曼和奥古斯特·贝克尔手稿的摘录》,以及新收入罗兰·丹尼尔斯的《关于神奇治愈的档案记录》。多作者的参与,再次证明《形态》不是著作,而只是一份季刊。对于后来的两卷本或是一卷本的计划,MEGA2《形态》编委特意用了Sammelpublikation(出版物),而不是著作(Werk)。
对于在《驳卡尔·格律恩》中所提到的“这篇评论是对弗·恩格斯和我合写的‘德意志思想体系’(对以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和以各式各样的预言家为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一书的补充”[11]中的书名,MEGA2编委在时间顺序版的《形态》单行本[12]“导言”中认为,这个标题可能当时只是马克思恩格斯用来命名独立的一卷出版物(einb?ndigeSammelpublikation)的名称,“能否用来命名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还有其他作者也参与的两卷出版物”[13]是值得推敲的,从而将非常明确的书名置于一种值得怀疑的处境。
其二是否认“费尔巴哈”章的重要性。长期在对《形态》与历史唯物主义关系的论述中,“费尔巴哈”章占据着核心地位。就文本的内部构成而言,《形态》包括对德国哲学的批判以及对真正社会主义的批判两个部分。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是对德国哲学批判的三个主要对象。由于对鲍威尔以及施蒂纳批判部分的强烈论战性质,而对费尔巴哈批判的部分以正面表述为主,这就使“费尔巴哈”章成为历史唯物主义诞生地最为关键的文本。梁赞诺夫认为,“费尔巴哈”章“出色地、具体地、清晰地”[14]阐发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和基本精神实质。正是基于这种对“费尔巴哈”章的特别重视,梁赞洛夫在年的《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1卷中首次原文出版了“费尔巴哈”章。在此后各个版本的《形态》中,“费尔巴哈”章对历史唯物主义奠基性地位得到了高度的共识。然而MEGA2《形态》编委通过细致的写作时间推理,以及对诸如“意识形态”、“小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等关键概念的辨析,提出了与传统非常不同的认识,即《形态》中最重要的并不是“费尔巴哈”章,而是对施蒂纳的批判部分。
其三是以马克思恩格斯自身在《形态》中要消解哲学,建立实证的科学,论证在《形态》中并不存在一个宏大叙事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因此假如编者要通过文本的再造,建构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这有悖于马克思恩格斯他们自身当时的写作意图。
由上述三点,MEGA2编委合乎逻辑地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在《形态》中没有得到体系表述,因此《形态》并不能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基的首要文本。
二、H8手稿的重要性:以实证的科学
取代独立的哲学
MEGA2编委对《形态》中历史唯物主义的解构,旨在强调唯物史观所体现的实证科学精神。这是通过他们对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区分来实现的。
《形态》的第一编辑帕格尔(UlrichPagel)侧重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来把握意识形态概念,认为意识形态脱离现实,停留于思想观念领域,从概念到概念。青年黑格尔派就是典型的意识形态家。构成他们考察出发点的是思想和观念,现实的发展表现为观念或是词句的逻辑推演。鲍威尔从自我意识出发,将现实历史的发展规定为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施蒂纳则将现实世界的一切都变成词句,并以利己原子式的个人为标准,制定出标准人的概念,然后将人在现实历史所经历的发展抽象为由唯实主义到唯心主义再到利己主义的精神发展。费尔巴哈提出要从现实的人和现实的自然出发,然而他缺乏实践的观点,仅仅从共同性来规定人,停留于哲学的理论直观,试图以爱的呓语来实现你与我的联合,并将历史简化为宗教史。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奠定意识形态的唯物主义基础,击破了意识形态独立性的神话,彰显了现实历史的基础性存在。对此MEGA2编委特别强调“残篇2”(H8)的重要性。
H8手稿的写作时间大概是年5月30日到恩格斯从布鲁塞尔出发去旅行(年7月20日)之间[15]。从时间和思想倾向看,H8手稿都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一方面,它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在H5a和H5b手稿中批判结论的总结,特别H5b,在其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施蒂纳教阶制的批判,从物质力量的统治地位来分析精神力量的统治地位,为意识形态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基础。H8手稿中的内容后来又重复出现在H11手稿中(参见MEGA2Abt.I/Bd.5正文卷第页第33-38行,第页第19-29行,第页第19-27行)。[16]
H8的具体内容在MEGA2编委看来,是对后来被恩格斯称为唯物史观的具体表述,包括三个内容。
其一,马克思恩格斯与德意志意识形态家在思想路线上清楚地划定了界限,即“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7]指出思想、观念、意识对物质活动以及人们之间的物质交往的依赖关系,将社会结构与政治结构还原(Rückführung)到生产以及人们的生活过程。[18]
作为这种思路线的实际应用,MEGA2《形态》编委以小资产阶级概念(Kleinbürgertum)分析了青年黑格尔派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在与施蒂纳最初的论战中,马克思恩格斯将施蒂纳归为资产阶级的理论家(Bourgeois-Theoretiker),提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结构概念。然而在对施蒂纳批判手稿(H11)的进一步写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改变了这种认识。[19]基于德国经济社会的落后,他们发现德国无产阶级革命之前,首先需要有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施蒂纳的理论由此获得一种进步的意义。施蒂纳的理论被归结为德国社会的落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具有普遍性所造成的小资产阶级存在状态。“德国市民却没有共同利益,只有分散的小眼小孔的利益”,[20]与此相应的还有德国政治上的分散,不存在政治集中,造成国家官僚制度的独立假象。德国现实的这种局面造成了德国市民阶级的软弱与狭隘。而对于施蒂纳,马克思恩格斯更是强调了他作为柏林教书匠的身份,他自身的存在仅限于著书立说,这种受局限的存在进一步导致他对现实的无意识。青年黑格尔派理论与现实的脱节以及颠倒就源于他们作为德国小资产阶级这种受局限的现实存在。
其二,经验的考察方法。在颠倒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之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唯物史观与意识形态家考察方法的区别。“前一种考察方法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做有生命的个人。后一种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则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做是他们的意识。”[21]前一种考察方式是意识形态家的考察方式,而后一种考察方法则是唯物史观的考察方法。经验的考察构成了这种考察方式的特点。
年《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序言”部分对这两种不同的考察方法做了进一步的论述。“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种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22]显然,前一种类似于自然科学一样的实证研究方法是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它突破思想观念的内在性,从物质利益关系入手,如实描写物质实践所发生的变化以及现实个人的发展过程。因此在时间顺序版的《形态》单行本中,MEGA2编委摘取“圣麦克斯”章中的一句话,即“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23]来表述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强调唯物史观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
其三,意识形态没有历史。思想路线的转变和经验考察方法的提出,必然导致否定哲学、宗教、形而上学以及其他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独立性。“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24]马克思在“笔记”中则更进一步列举了具体的学科,指出它们没有历史:“没有政治史、法律史、科学史等等,艺术史、宗教史等等。”[25]这种意识形态没有历史的观点激进地破除了意识形态具有自足性的神话。
上述三点的必然结论是建立实证的科学,“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26]哲学仅仅在意识形态批判的意义上存在。在时间顺序版的《形态》单行本中,MEGA2编委将其副标题列为“对哲学的批判”(zurKritikderPhilosophie),并在文本收录中,不仅收入了费尔巴哈部分,而且收入了对施蒂纳批判中的“旧约:人6.自由者C.人道主义”部分16页的内容,以及“真正社会主义的导言”3页内容。这反映了他们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即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包括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社会主义观念论的批判,实现了对哲学一般的批判,他们由此也就超越了哲学,进入到了实证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被他们规定为一种独立的哲学,《形态》中存在的是唯物史观,而没有建构起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表述。[27]
MEGA2I/5文本卷扉页
三、作为运动的共产主义:实证科学
不等同实证主义
根据MEGA2编委,实证的科学意味着要从事自然科学、历史和经济学的研究。这就提出了唯物史观与实证主义的关系问题。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28]这句话通常被利用来证明马克思恩格斯走向了实证主义,然而实际并非如此。第一,实证科学所针对的对象是思辨哲学。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脚注中指出:“马克思的立场,他对意识形态的全部批判都意味着,科学(科学是对现实的认识)就其含义而言是同意识形态的决裂”。[29]第二,实证科学的研究方法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其结果是得出真正的知识。由于人的类特性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30]真正的知识必然包括着处于特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价值追求。第三,独立的哲学失去存在的可能性,并不意味着哲学本身的消亡。马克思恩格斯此处主要强调哲学对现实的依赖关系,但并没有否定抽象的合理性,它通过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抽象出最一般的结果,至少为“整理历史资料提供某些方便”[31]。马克思后来在《资本论》中指出:“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32]靠着思维抽象力才能击破拜物教,把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拒斥哲学,就像卢卡奇和科尔施所论证过的,实际就是投入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象化体系中。
在胡布曼的说明中,唯物史观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批判回到现实从而变为实证的科学,另外一个则是从运动上来把握共产主义。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假如仅仅看到前一方面,就无法厘清唯物史观与实证主义的区别。但另一方面,仅仅将共产主义从运动的层面把握,这同样无法将马克思恩格斯当时的共产主义理论与真正社会主义、哲学共产主义区别开。
退回到现实,是阿尔都塞对早期马克思发展历程的概括。由于德国的“时代错乱”,[33]德国的理论要超前于德国的历史发展。马克思是在意识形态的襁褓包裹中登上理论舞台的,因此他唯有从意识形态的包裹中退回到现实,才能发现真实的历史和真实的对象。退回到现实,看似是在妥协,但正是在这种退回中,理论的革命力量才彰显出来。“没有向真实历史的这一退回(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倒退),青年马克思同工人运动的关系依然是个谜。”[34]在《形态》“圣麦克斯”章中,马克思恩格斯在表述“唯物主义世界观”时也强调了这点:这种世界观“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因而最先是真正批判的世界观。”[35]
在MEGA2版《形态》附属卷(Apparat)“导言”中,MEGA2编委交代了马克思恩格斯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社会主义的原因。他们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小组,旨在以科学的理论引导当时的共产主义运动。在“时代错乱”的德国,青年黑格尔派所展开的理论活动并非是向现实妥协,而是试图通过哲学的理论活动实现法国大革命实现的目标,推动人的解放和发展,然而他们自诩的理论效果并没有出现,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将他们讽刺为咩咩叫的狼,还指出他们的理论最终陷入了实证主义。特别是费尔巴哈在回应施蒂纳批判时宣称自己信仰共产主义。这对科学共产主义在德国产生了不好的影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圣布鲁诺和圣麦克斯立即用费尔巴哈关于共产主义者的观念代替真正的共产主义者”。[36]与鲍威尔、施蒂纳的争论使马克思恩格斯更加清晰地意识到他们的理论与费尔巴哈理论之间的差异,要推动现实工人运动的进展,必须有更加科学的理论。
现实并不等同于实存。马克思熟悉黑格尔对现实与实存的概念区分,唯有理性的自我实现达到外部实存才能构成现实,并非所有的实存都具有存在的合理性。费尔巴哈将实存等同于本质,这实际造成了一种妥协和保守,意味着无产者要忍受他们所遭受的不幸和苦难。然而马克思指出:“可是,这千百万无产者或共产主义者所想的完全不一样,而且这一点他们将在适当的时候,在实践中,即通过革命使自己的‘存在’同自己的‘本质’协调一致的时候予以证明”。[37]现实并非如其所是,而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在存在分工和利益分歧的社会,现实具有阶级性,对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意义。由现实出发,马克思恩格斯发现的是无产者被物所奴役和遭受贫穷,将自主活动当作手段维持自己的物质生活的不幸处境。因此唯物史观对现实本身的考察,同样具有价值追求,是对无产者所具有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的论证。[38]
在《形态》中,借助于唯物史观的经验考察方法,抛弃种种意识形态的幻想,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普通劳动者的物质实践活动。根据MEGA2第1部分第5卷附属卷的异文一览,马克思曾经反复地对残篇2(H8)第1段进行过修改,并最终被用到正文中,即“事情是这样的: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39]可以看出,马克思当时对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性作用给与了高度的重视。
通过深入分析物质生产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物质生产实践所具有的二重性,即它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以及在市民社会基础上产生的国家,表述了经典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为现实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一方面,生产力在资产阶级社会成为了破坏性的力量,以摧残人生命的形式实现人的自主发展。另外一方面,生产力随着交往的扩大,它不仅创造了作为总体性的物质财富,而且生成了世界历史性的个人,为共产主义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前提和人的能力保障。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40]
正是基于物质生产实践中劳动者的真实存在处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内在矛盾的展开,以及最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扬弃,MEGA2第1部分第5卷的编委强调共产主义作为运动的性质,并论断只需要通过对现实经验考察的实证科学研究,就能为共产主义运动提供科学论证。
四、小结
MEGA2编委为了以文本内在逻辑科学地展现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的历程,他们区分了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对此我们需要客观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看到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这两个概念的微妙区别。[41]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这两个概念都没有出现在《形态》中。根据新德文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在年的《论住宅问题》中,恩格斯第一次使用了唯物史观(diematerialistischeGeschichtsauffassung),[42]此后在不同时期的文本中,他大约17次使用唯物史观(diematerialistischeGeschichtsauffassung)的概念。而对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scherMaterialism)的使用大约是在年8月5日给康拉德·施米特的信。[43]虽然这两个概念甚至有时出现在恩格斯的同一个文本,然而结合恩格斯使用这两个概念的上下文以及他的自述,这两个概念有着微妙的区别。
在提出和阐述方面,唯物史观被归为马克思的贡献。在年的《德国农民战争》第2版“序言”中,恩格斯指出:“这个唯一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不是由我,而是由马克思发现的”。[44]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则称唯物史观“主要由马克思制定的”。[45]在年《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第3版“序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关于共产主义同盟的历史》,《年至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资本论》第3卷“序言”,以及年9月28日给梅林的信中,恩格斯多次强调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独特贡献。
而对于历史唯物主义,恩格斯则指出自己本身的理论贡献。在年9月21/22给约瑟夫·布洛赫的信中,恩格斯写到:“我也可以向您指出我的《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我在这两部书里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就我所知是目前最为详尽的阐述。”[46]此后他在年10月27日给康·拉米特的信,年2月7日给施穆伊洛夫的信中再次对此进行确认。
由恩格斯的论述不难看出,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马克思的贡献是第一位的,恩格斯的贡献则在历史唯物主义概念的提出与阐述上。
就具体内涵而言,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也存在差异。其一,两者针对的对象不同。唯物史观主要针对的是唯心主义历史观。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提出:“现在,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即历史观中被驱逐出去了,一种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被提出来了,用人们的存在说明他们的意识,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用人们的意识说明他们的存在这样一条道路已经找到了。”[47]正是基于此,恩格斯认为《形态》中所阐述的是唯物史观。而历史唯物主义针对的是将唯物史观在传播过程中被庸俗化为经济决定论,其理论被抽象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条这种现象。[48]
其二,两者具体内涵的侧重点有所区别。在《论住宅问题》一文中,恩格斯指出:“德国的唯物史观是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件和观念,一切政治、哲学和宗教的。”[49]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恩格斯指出摩尔根在美国以他的方式提出了马克思早已提出的唯物史观,即“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50]唯物史观强调社会结构中物质动因的基础性作用。[51]而历史唯物主义则在此基础上,强调马克思恩格斯与论敌论战时忽略的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突出它的辩证法性质。[52]
MEGA2编委对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的有意区分,并非要像日本学者探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的分担问题,相反,他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表述唯物史观时达到了统一。[53]他们之所以区分这两个概念,就在于强调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并不是要建构一种作为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而是要通过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建立实证的科学。
MEGA2编委的这种解读,揭示了马克思恩格斯当时在《形态》中的理论初衷,回答了他们在《形态》中究竟实现了怎样的理论变革以及如何实现理论变革的问题。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并非是绝对不相容的。MEGA2编委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规律的揭示,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是贯穿在历史始终的。在他们看来,这是抽象的哲学。然而问题在于,以唯物史观退回到现实,必然要考察物质实践,特别是物质生产方式,这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对现实的个人何以成为现实的重要根据。[54]而且他们当时还以不太成熟的表述方式,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最为核心的思想,论证了“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中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55]。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在《形态》中实际都存在。
通过对MEGA2《形态》编委所阐释的唯物史观精神实质的解读,我们不难看出,MEGA2《形态》编委并非是为了解构马克思主义而否定历史唯物主义与《形态》的关联,而只是立足于当代西方工人运动崭新的实践空间,以激进的方式强调了为我们长期所忽略的内容,即退回到现实,以实证科学的精神研究现实。虽然他们所提出的以实证科学取代独立的哲学,以及仅仅从运动来把握共产主义是值得商榷的,然而他们对唯物史观这种基本精神的强调,对于进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我国具有强烈的现实价值。
注释:
[1]MEGA,Abt.I/Bd.5:DeutscheIdeologieManuskripteundDrucke,Apparat,Bearb.vonU.Pagelu.a,Berlin:WalterdeGruyterGmbH,,S..
[2]英国后马克思学者卡弗在这种冲击中具有关键作用,他没有对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materialism,HistorischerMaterialism)和唯物史观(materialistconceptionofhistory,MaterialistischeGeschichtsauffassung)进行区分,甚至有时将两者混用。如,他在讲述传统观点认为《形态》首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时,用的是唯物史观(materialistconceptionofhistory)的概念(TerrellCarverDanielBlank,APoliticalHistoryoftheEditionsofMarxandEngels’s“GermanIdeologyManuscripts”,PalgraveMacmillan,,p.33)由于卡弗的思想通过他自己在国内的讲演以及学者的翻译被介绍到中国,国内部分学者由于语言的原因并不了解MEGA2编委的思想,这就先行造成一种MEGA2编委要解构掉马克思主义的印象。
[3][德]陶伯特:《MEGA:陶伯特: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李乾坤等编译,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第3页。
[4]DeutscheIdeologiezurKritikderPhilosophie——ManuskripteinChronologischerAnordnung,“Einführung”,GeraldHubmannundUlrichPagel,Berlin:WalterdeGruyterGmbH,,S.VII.
[5][韩]郑文吉:《德意志意识形态与MEGA文献研究》,赵莉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6]参见聂锦芳:《批判与建构: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学研究》,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7]陶伯特:“《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和刊印稿的问题和结果”,《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1卷,第页。
[8]然而即使是陶伯特不再将《形态》作为一本著作来编辑,还是有人指责她没有摆脱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例如,丹噶·菲莱斯司和弗里德·奥托·沃尔夫在《形态》正卷的书评中所写道的:“在这一版中,这个手稿最终摆脱了政治工具化的命运,这是在它以前的编辑史中所不能实现的。”(DangaVileisisundFriederOttoWolf,“MarxundEngelsimUmbruchZurkritischenNeueditionderTextezurDeutschenIdeologie”,DeutscheZeitschriftfürPhilosophie(1))他们的潜台词是指责陶伯特还受到政治话语的影响,将《形态》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之作。
[9][德]陶伯特:《MEGA:陶伯特: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李乾坤等编译,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第2-3页。
[10]KarlMarxFriedrichEngels,DeutscheIdeologiezurKritikderPhilosophieManuskripteinChronologischerAnordung,”Einführung”,HerausvonGeraldHubmannundUlrichPagel,Berlin:WalterdeGruyterGmbH,,VIII.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卷第43页。德文原文是:DieRezensionbildeteinAnh?ngselzudervonFr[iedrich]Engelsundmirgemeinschaftlichverfa?tenSchriftüber"DiedeutscheIdeologie"(KritikderneuestendeutschenPhilosophieinihrenRepr?sentanten,Feuerbach,B[runo]BauerundStirner,unddesdeutschenSozialismusinseinenverschiedenenPropheten),MEGA2编委可能是根据单数的Schrift推断是马克思恩格斯此时所指称的是一卷本的出版物。
[12]MEGA2第1部分第5卷最主要的两个编辑GeraldHubmann和UlrichPagel于年在DeGruyter出版社出版了时间顺序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哲学的批判》。他们认为这个版本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更能反映他们自己的编辑理念。
[13]DeutscheIdeologiezurKritikderPhilosophieManuskripteinChronologischerAnordung,”Einführung”,HerausvonGeraldHubmannundUlrichPagel,Berlin:WalterdeGruyterGmbH,,IX.
[14]转引自赵玉兰:《从MGGA1到MEGA2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第55页。
[15]MEGA,Abt.I/Bd.5:DeutscheIdeologieManuskripteundDrucke,Apparat,Berlin:WalterdeGruyterGmbH,,S..
[16]MEGA,Abt.I/Bd.5:DeutscheIdeologieManuskripteundDrucke,Apparat,Berlin:WalterdeGruyterGmbH,,S..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页。
[18]H8的这个表述后来在H11手稿中再次重复:“这不决定于意识,而决定于存在;不决定于思维,而决定于生活”。MEGA,Abt.I/Bd.5:DeutscheIdeologieManuskripteundDrucke,Text,Berlin:WalterdeGruyterGmbH,,S.,《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卷第页。
[19]MEGA,Abt.I/Bd.5:DeutscheIdeologieManuskripteundDrucke,Apparat,Berlin:WalterdeGruyterGmbH,,S..根据MEGA编委,马克思在H5c探讨私有财产发展史的部分最早使用了小资产者的概念,马克思后来将H11几处所使用的Bourgeois改写为Kleinbürger。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卷,第页。
[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1卷第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卷第页。
[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页。.
[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页。
[2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页。
[27]非常有趣的是,本雅明后来也区分了Historie和Geschichte,认为Historie强调将历史作为一种宏大叙事的连续体,坚持了一种线性进步史观,而Geschichte则强调当下,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