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匕
《资本论》导读
哲学书院通识系列课程
厶
(一)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资本论》导读
2.课程号:ZXSY14
3.教师姓名:肖士英
4.教师职称:教授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导读对象作为经典著作,理解难度较大,课程教学将把《资本论》相关基础知识的解释分析作为重要目标。《资本论》内容的展开有严格的科学逻辑,阐发现代性条件下人得以解放所关涉到的种种经济逻辑,本质上是以理性形式绽现铺陈着的解放情感与解放期待解放憧憬,对问题的分析阐发也依赖于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课程教学将结合各部分实际内容,有针对性地培育学生上述能力,使其具备较高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孕育和激发学生追求超越资本逻辑以求得解放的内在激情,将是本课程教学所追求的情感与价值目标。《资本论》是科学与价值高度融合的理论体系。基于其这一基本特征,课程教学将结合教学内容,自觉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其养成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政治品质。
(三)课程大纲
第一章《资本论》基本概念、理论解析
一、商品属性理论
二、劳动理论
三、价值理论
四、商品拜物教理论
五、剩余价值理论
六、资本积累理论
七、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八、现代殖民理论
九、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理论
十、资本周转理论(劳动期间与生产时间理论)
十一、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简单与扩大再生产)
十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理论
十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及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
十四、商品及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及货币经营资本十五、利润构成与生息资本
十六、信用、信用制度和虚拟资本
十七、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
十八、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
第二章商品拜物教、物化及其历史合法性限度
一、商品拜物教内涵的社会哲学解析
二、商品拜物教内涵的经济哲学
三、商品拜物教本质的历史本体论解析
四、物化的不同内涵
五、商品拜物教的物化本质
六、物化意蕴的生存论、本体论解析
七、商品拜物教、物化的历史合法性及其限度解析
第三章劳动意蕴的哲学勘视
一、劳动的本质及其时代性历史性
二、劳动价值理论及其在《资本论》中的基础地位
三、劳动链理论及其对《资本论》劳动价值论的扩展
四、《资本论》劳动价值论的社会哲学意蕴
五、“图灵测试”、“中文屋”、AlphaGo等人工智能对《资本论》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效应
六、《资本论》劳动价值论与人工智能价值论内蕴的社会结构效应
第四章剩余价值理论的哲学维度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社会结构论向度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社会流动论向度
三、剩余价值理论的哲学人类学向度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哲学向度
五、劳动链理论对剩余价值理论哲学向度的扩展
第五章资本逻辑及其合法性前提的哲学解析
一、资本逻辑的内涵
二、基本逻辑的内在驱动机制
三、资本逻辑的可超越性与不可超越性
四、资本逻辑的合法性限度及其评判标准
五、资本逻辑的合法性前提
六、资本逻辑合法性前提的哲学诠释
第六章资本积累及其一般规律的哲学人类学意蕴
一、资本积累及其一般规律的工具理性效应
二、资本积累及其一般规律的建设性文明效应
三、资本积累及其一般规律的社会分化分裂效应
四、资本积累及其一般规律对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孕育
五、资本积累及其一般规律的反社会效应
第七章生产时间理论对无产阶级被双重奴役处境的诠释
一、生产时间与自由时间关系的历史性
二、生产时间的剩余劳动时间本质
三、自由时间的消费时间本质
四、自由时间对剩余价值实现的保障意义
五、自由时间作为剩余劳动时间转换形态的本质
六、生产时间与自由时间:无产阶级被双重奴役的时间处境
第八章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对历史哲学新课题的彰显
一、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促使民族史转向世界史
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逻辑
三、利润最大化取向的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的全球化效应
四、利润最大化取向的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的逆全球化效应
五、利润最大化取向的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的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对立的不可避免性及其破坏性效应
六、利润最大化取向的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的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对立对历史哲学新课题的彰显
第九章信用、信用制度和虚拟资本双重效应的历史本体论解析
一、信用、信用制度和虚拟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逻辑
二、利润最大化取向信用、信用制度和虚拟资本对物质生活的生产的双重效应
三、利润最大化取向的信用、信用制度和虚拟资本对人的物化效应
四、利润最大化取向的信用、信用制度和虚拟资本对历史可能性的瓦解
五、利润最大化取向的信用、信用制度和虚拟资本摧毁历史可能性风险的消解条件
第十章《资本论》的认识论方法论意义
一、抽象力:《资本论》的认识论意义
二、历史发生学方法:《资本论》的方法论意义之一
三、历史辩证法:《资本论》的方法论意义之二
四、对历史阐释学方法的隐喻:《资本论》的方法论意义之三
第十一章马克思人类学历史学研究对《资本论》视域的拓展
一、马克思由《资本论》的写作出版转向人类学历史学研究
二、《资本论》视域与人类学历史学视域的区别
三、马克思由《资本论》的写作出版转向人类学历史学研究的视域拓展意蕴
(四)参考资料
1.《资本论》与哲学的未来.王庆丰.学习与探索
2.《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孙正聿.学习与探索.-01-07
3.《资本论》中的亚里士多德:家政与资本主义.郗戈.教学与研究
4.从德国观念论到《资本论》——重思马克思哲学的形上观点.田冠浩.哲学研究.-04-25
5.《资本论》对历史无主体的揭秘——从异化概念的双重维度来看.禚丽华;孔扬.江淮论坛.-03-26
6.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方法的“反思”——解读《资本论》的认识论.孔扬.广西社会科学.-04-25
7.马克思主义资本逻辑与主体生成:《资本论》哲学主题再研究.郗戈.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资本论》对象的哲学追问——反思柯尔施与阿尔都塞解答的差异.李逢铃.世界哲学.-03-02
9.“抽象力”:《资本论》的“认识论”白刚.哲学研究.-03-25
10,马克思经济哲学视域中的价值观普适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研究——一个基于《资本论》学术方法与学术观点的考察吴倬;刘新刚广东社会科学-05-09
11.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中的价值范畴析分——基于《资本论》及有关文本的解读王晓广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12.《资本论》哲学的三大解读白刚南京社会科学
13.《资本论》方法的当代意义吴晓明教学与研究
14.《资本论》的方法问题研究卫兴华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15.《资本论》与辩证法的高阶问题王庆丰哲学动态-02-26
16.《资本论》哲学仰海峰天津社会科学-03-23
---------------------------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
编辑:高洋
初审:李忆兰
审核:尹兆坤、王文琦
终审:石碧球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