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肺为含气器官,正常情况下,肺内充满大量气体。因气体与胸壁软组织的声阻抗差异过大,使声波不能从胸壁软组织很好的传导进入肺内形成肺的声像图。这也是传统上认为肺超声价值不大的原因。然而,肺作为人体内面积最大的器官,且处于胸腔这一气液混合区域,决定了肺部超声的巨大潜力。虽然软组织与空气的声阻抗差异过大,但液体却是良好的超声波传播介质,当某些疾病导致肺内含液量增加时,就会有特异性的改变出现在声像图中。
一、肺实变超声影像诊断
正常肺泡内充满空气,空气声阻抗过低,无法形成有效声像图。肺实变为肺泡含液性病变,肺泡内空气被液体取代后,声波即可传播进肺泡。当某一区域内的肺泡含液量增多且累及脏层胸膜后就会形成肺实变的宏观图像。
(一)肺不张(atelectasis)或肺实变(consolidation)超声影像
肺实变的超声表现形式有软组织样征、碎片征、支气管充气征、动态及静态支气管征、胸膜滑动消失、膈肌运动幅度减低等。
1.肺实变的肺“软组织样征”实变部分的肺出现类似肝实质回声的软组织图像,可随相邻正常肺叶的呼吸运动而发生位移,但形态不会随呼吸运动出现明显改变,所以不会出现胸腔积液发生的“正弦征”。
注:右下肺较大范围的实变(白色箭头区域),超声图像上显示实变部分肺叶呈肝实质样回声。其与内侧的正常充气肺叶相邻,外侧可见无回声的胸腔积液(五角星区域)。因实变肺不随呼吸发生形态学改变,所以不会出现类似胸腔积液的“正弦征”,这是区分肺实变与胸腔积液的一个方法
肺“软组织征”需与胸腔积液的“正弦征”鉴别。胸腔积液时,吸气后肺叶膨胀变大,导致探查位置的胸腔积液深度相对变浅;呼吸后肺叶减小,探查部位胸腔积液的深度相对变深。这种变化在M型超声下变现为正弦波样改变。
2.肺实变的肺“碎片征”在肺实变的前方是胸膜,后方则为正常肺组织,实变部分与含气肺组织之间界限不规则,表现为不规则的强回声碎片状图像,是肺实变“碎片征”。
注:在胸膜线后方出现小范围的低回声区(红色圆圈所示),边缘可见呈不规则强回声(白色箭头),代表实变肺与含气肺之间的界限,与形态规则、连续的胸膜线有明显区别
3.肺实变——肺“支气管充气征”临床有些情况下,可在大片肺实变中探及点状或短线状分布不规则的强回声,此为实变区域内含气的小支气管回声,称为肺“支气管充气征”。
“支气管充气征”有时与肝内胆管积气或肝、脾实质内的多发钙化灶的声像图极为相似,通过识别膈肌回声,以及灵活利用彩色多普勒检测血流信号、结合患者体位可以准确将肺实变与上述病变声像图所区分。
注:肺实变内含气支气管回声(红色箭头所示)与肝实质内的钙化胆管壁回声(白色箭头所示)极为相似,且实变肺回声与肝实质回声几乎相同,这时需要定位膈肌(白色五角星)来区分上述两种图像。
膈肌超声影像为肝、脾实质外侧高回声线条(类似胸膜线回声),位于膈肌下的为肝或脾实质,位于膈肌上周边伴或不伴液性暗区的为肺实变。
肝或脾实质在彩色多普勒下可有血流信号,肺实变一般没有血流信号
4.动态及静态支气管征
在大片肺实变内有时可探查到类似树杈样的高回声,这是较大的含气支气管形成的图像。若此支气管与大气道相通,则可在动态图像中观察到此支气管随呼吸运动在实变的肺内伸缩,称为“动态支气管征”;若较大的含气支气管并不随呼吸在实变的肺内出现伸缩运动,则说明此支气管内的气体被阻塞,也就是与大气道隔离,称为“静态支气管征”。
注:较大的含气支气管(箭头所示)在肺实变内的声像图。在观察是否存在动态支气管征时,操作者应保持声束平行于支气管长轴方向,才能保证支气管在此探查平面上的连续显示。若声束平面与支气管长轴方向不一致,则可能因探查平面的改变而出现支气管回声随呼吸运动出现或消失,从而将静态支气管征误认成动态支气管征
5.胸膜滑动消失
当肺实变伴有肺不张或胸膜粘连时,可见相对应部分的胸膜滑动征消失。
有3种方法判断是否存在胸膜滑动:
①B型超声模式下直接观察脏、壁两层胸膜间是否存在相对滑动;
②利用能量多普勒,将目标范围胸膜置于取样框内,若存在胸膜滑动则可在胸膜线后方出现彩色能量信号;
③M型超声观察是否存在“沙滩征”,如无“沙滩征”可视为无胸膜滑动征。
6.膈肌运动幅度减低
正常呼吸时,膈肌的运动幅度在1.5~2.0cm。若肺底病变累及胸膜出现粘连,或因肺不张导致肺活量减小时,可能出现膈肌运动幅度下降。
(二)肺实变的鉴别诊断
1.肺实变与胸腔积液压迫所致的肺不张的鉴别
因胸腔积液压迫所致肺不张图像与大片肺实变的图像几乎一致,但积液压迫所致的肺不张可观察到随呼吸运动有明显的肺叶飘动感,且在抽出胸腔积液后,肺不张面积会随着液体压力的降低而减少。
注:肺不张图像(箭头所示)类似于肺实变图像,但肺不张边缘较肺实变锐利,且动态观察可见明显飘动感,抽取积液后可见复张
2.其他干扰图像
胃内容物有时可与左下肺实变超声影像混淆。
胃内容物超声特征:在探查左下肺时,有时伴有气泡的糜状胃内容物回声也会与肺实变回声相混淆,特别在胃潴留情况下,扩张的胃紧邻膈肌和肺底,容易被误认成肺实变。此时变化患者体位,胃内容物会随体位变化而出现流动感。
注:含液量较少的胃内容物(a)回声有时与肺实变(b)回声相似,此时应仔细观察邻近解剖结构及灵活改变患者体位
二、肺水肿超声特征
肺水肿的超声特征主要是肺“B”线。
(一)肺“B”线形成机制
正常情况下,肺泡内充满气体,小叶间隔被充气的肺泡包绕,且小叶间隔之间的距离又小于超声最小分辨率,所以不能形成有效图像。当出现肺水肿时,超声波进入被周边充气肺泡所包绕的含液小叶间隔,并在此空间内发生多重反射而出现“振铃效应”,所产生的特异性图像称为肺“B”线。
肺“B”线 又称“彗尾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