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一、常规护理
1.同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2.加强与病人的交流,消除不良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向病人讲解各种检查和治疗的注意事项,以取得病人的配合。
4.根据病情做好饮食指导。
5.卧硬板床,抬高患肢并置于功能位,防止进一步损伤。、
6.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对术前有慢性炎症的病人,如咳嗽、牙痛、疱疹、脚气、中耳炎等,应及时对症处理。
7.对有慢性病的病人,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应遵医嘱给予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
二、术前护理
1.配合做好各项检查、药敏试验、配血等,术前一天给病人理发、剪指甲、沐浴、擦浴、更换病员服,术晨备皮。
2.指导病人做床上大小便练习并戒烟。
3.遵医嘱完成皮肤准备、禁食水、术前给药等。
4.女性病人月经来潮或体温高于37.5°C的病人及时通知医师,必要时停止手术。
5.保证患者良好睡眠,根据需要适当应用镇静药。
6.术前取下假牙,贵重物品交给家属保管,将病历、术中带药和放射片交给手术室工作人员。
7.根据不同手术要求铺好麻醉床,备好术后用物(截肢术者备止血带、颈椎手术备静切包和沙袋、股骨颈和粗隆间手术者备丁字鞋)。
三、术后护理
1.根据麻醉方式进行护理。
2.平卧6小时后根据病情更换卧位。
3.观察四肢的感觉、活动、手术肢体温度、血运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监测生命体征。评估疼痛情况,采取适宜的止痛方法。颈椎手术后密切观察呼吸情况。
4.脊柱手术后体位保持病人处于手术伤口及缝线张力最小的体位。根据病情和手术情况行轴型翻身。肢体手术的病人患肢抬高于心脏,以利静脉回流,减少肿胀。
5.术后禁饮,肠蠕动恢复即可饮少量温开水,无不适后再逐渐进饮食。
6.观察伤口引流量、颜色、性质,并记录引流量。术后72小时引流量小于50ml可拔除引流。
四、健康教育
1.饮食指导:病人多吃富含钙食物,如新鲜牛奶、鱼虾、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2.功能锻炼:功能锻炼的原则是全身和局部的情况兼顾,以恢复患肢的固有生理功能为主,功能锻炼以主动活动为主,辅以必要的被动活动,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以病人不感到疲劳和疼痛为度,活动计划应根据病人锻炼后的不同反应而予以修定。术后功能锻炼可分三期:出去术后1~2周;中期从手术切口愈合、拆线到去除牵引或外固定物的一段时间;后期从骨、关节等组织的伤愈起到全身、局部恢复正常功能。
3.定期复查:遵循医嘱及时复查。
常见症状护理常规
疼痛护理常规
1.了解手术的名称、大小、范围和麻醉的方式
2.给予心理护理:安慰患者,态度和蔼、关心体贴,认真倾听患者的疼痛的主诉。
3.教会患者通过疼痛量表表述疼痛的程度
4.指导患者采用分散注意力、放松来缓解疼痛,如看电视、阅读书报、玩游戏等保持环境安静、清洁、整齐,室内光线柔和,以增加患者的舒适感
5.遵医嘱使用止痛剂,带镇痛泵的患者观察镇痛泵的效果
6.满足各种生活的需要。
牵引病人护理常规
一、一般护理
1.加强基础护理,预防足下垂、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便秘、血栓性静脉炎等并发症。
2.保持有效牵引
(1)皮牵引时绷带胶布绷带、海面带无脱位。
(2)卧硬板床,保持正确体位。抬高床尾,保持反牵引力。
(3)牵引砣要悬空,不能随意加减重量。
(4)牵引绳因滑动自如并与患肢长轴成一直线。
3.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4.骨牵引病人应注意观察牵引针眼处有无出血、感染,保持针眼处干燥清洁,每日消毒针眼2次。
5.皮牵引病人应注意胶布或皮牵引带有无松散或脱落,皮肤有无过敏性皮炎、溃疡等。
6.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预防足下垂、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并发症。
二、健康教育
1.向病人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以取得合作。
2.早期主要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2周后开始练习关节活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增大活动强度,以防止肌肉萎缩,但要以活动后病人不感到疼痛、疲劳为度。
3.应用足底托板或沙袋将足底垫起,以保持踝关节于功能位,鼓励病人主动伸屈踝关节,或被动作足背伸活动,以防止足下垂和关节僵硬。
4.病情许可时应练习全身性活动,如扩胸、深呼吸、用力咳嗽、引体向活动,以改善呼吸功能。
石膏绷带固定病人护理常规
一、一般护理
1.讲解石膏固定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2.搬动病人时,用手掌平托石膏,禁用手指捏石膏,防止压迫性溃疡。
3.采取措施促进石膏早干。保护石膏形状,防止石膏折断。
4.保持石膏清洁,避免石膏污染或受潮。
5.抬高患肢,减轻肿胀。
6.密切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出现异常及时处理。石膏内有切口时注意有无出血。
7.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
8.头颈胸石膏、石膏背心或髋人字石膏固定应观察有无呼吸困难及石膏综合症症状,并及时给予处理。
9.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预防关节僵硬或肌肉萎缩。
二、健康教育
1.饮食指导;嘱病人进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多饮水、多食蔬菜及水果。
2.长期应用石膏固定,在拆除或更换石膏时,应及时去除皮肤表面一层死去的上皮组织,可用温热的湿毛巾浸湿擦去,不可强行撕脱。
3.拆除石膏后的肢体可辅以中医治疗,如用中药浸泡、熏蒸或按摩、推拿等。
骨筋膜室综合征病人护理常规
1.执行骨科病人护理常规。
2.密切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
3.执行减压术后护理。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物的性质、量及颜色,并做好记录。观察切口情况,配合医师及时给予换药。
4.遵医嘱使用消肿药物。
5.对截肢病人执行截肢术护理常规。
6.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
脊椎骨折并发脊髓损伤病人护理常规
一、一般护理
1.卧硬板床,加强基础护理,协助病人生活自理。
2.加强心理护理,消除不良情绪,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密切观察病情病情变化。
(1)定时测量生命体征并记录,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
(2)严密观察呼吸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病情给予雾化、吸痰、吸氧,气管切开者给予气管切开术后护理常规。
4.执行牵引护理常规。保持枕颌带或颅骨牵引的有效性,翻身时保持脊柱呈一直线的轴向翻身,防止加重脊髓损伤或牵引弓脱落。
5.加强压疮、肺部并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和深静脉血栓等下肢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二、术前护理
执行骨科病人术前护理常规
三、术后护理
1.执行骨科病人术后护理常规。
2.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四肢感觉运动情况。
3.胸腰椎病人术后平卧6h以压迫止血。
4.颈椎骨折术后给予颈围固定,观察病人呼吸及颈部切口出血情况。
康复指导
1.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包括健肢的主动锻炼以及患肢的被动锻炼。
2.指导病人增强借助辅助器械完成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
3.指导病人进行大小便功能训练。
脊柱矫形术护理常规
一、执行骨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术前护理
(一)观察要点
1.观察侧弯的程度
2.观察有无神经症状及体征
3.观察皮肤的完整性
4.观察心理反应
(二)护理措施
1.指导病人做呼吸训练,吹大气球数个,每小时深吸气咳嗽10次,每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
2.指导病人床上大小便。
3.遵医嘱行四头带牵引或骨盆牵引。
4.督促病人洗澡,穿棉织衣服,及时处理毛囊炎。
5.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组织病人相互交流。
6.向病人介绍术前注意事项。
7.了解病人的双下肢感觉、运动及反射有无异常,为术后观察病情变化作对比的依据。
三、术后护理
(一)观察要点
1.观察生命体征
2.观察引流情况(量、颜色和性质)
3.观察脊髓神经功能
4.观察胃肠道反应
5.观察皮肤完整性
6.观察伤口(出血、感染)
7.观察镇痛泵效果
(二)护理措施
1.监测生命体征、SaO2qh*24次。24小时内给予氧气吸入。
2.保持引流通畅,定时检查引流管的位置,挤压引流管,更换负压引流袋及胸腔闭式引流瓶,观察引流的颜色、性质及量。
3.前路手术要注意病人有无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心悸,听诊肺部呼吸音,及时发现胸腔积液并置管引流。
4.术后24小时内每小时检查病人双下肢感觉,肌力并与术前作对照。
5.按牵引病人护理常规,大重量牵引病人要询问有无四肢麻木,吞咽困难
6.嘱禁食,待肛门排气后再进食流质,过渡到半流、普食,少吃多餐,恢复饮食后,补充铁剂和多种维生素。
7.腹胀明显者,给予贴腹舒,必要时胃肠减压,大重量牵引病人应减轻重量、抬高床尾。
8.滚动式翻身q2H,侧凸严重的部位垫软枕,牵引病人卧气垫床
9.伤口敷料潮湿应督促医生及时更换,遵医嘱压迫止血,合理使用抗生素。
10.询问患者疼痛情况,了解药物的止痛效果,必要时延长镇痛泵使用时间。
健康教育
1.教会病人正确的起床方法,并要求病人掌握。
2.教育病人保持正常的站、坐、卧姿势。
3.指导病人进行适当的运动,一般采用渐进式增加活动量,避免剧烈活动。可采用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游泳、跑步、骑自行车等。
4.教育病人掌握石膏背心及支架的使用注意事项。
5.指导病人选择适当的职业。
6.定期门诊复查。
颈椎手术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
(一)观察要点
1.观察病人对有关疾病的知识掌握情况。
2.观察脊髓神经功能,如双上肢、双下肢的感觉、运动。
3.脊髓损伤病人观察要点同高位脊髓截瘫病人。
(二)护理措施
1.同外科病人一般护理常轨。
2.协助做好各项检查,如X线摄片、CT、MRI等。
3.体位训练:后路手术前做俯卧位训练,前路手术前做气管、食道推移试验。
4.检查四肢感觉、运动、肌力并记录,尿潴留者导尿,便秘者对症处理。
5.术晨备颈围、负压引流袋、X光片、MRI、CT片、抗生素、沙袋两个(外包消毒巾)、备静切包一个。
二、术后护理
(一)观察要点
1.观察生命体征、SaO2。
2.观察引流的量、颜色、性质。
3.观察有无颅内压改变的症状(头痛、呕吐等)。
4.观察脊髓神经功能。
5.观察术后功能锻炼掌握情况。
6.观察有无睡眠性窒息。
(二)护理措施
1.同外科病人术后护理常规。
2.颈围固定后保持头颈部中立位,平稳搬运病人至床上,严禁扭转或过伸、特别是植骨及人工关节者。
3.严密监测生命体征、SaO2、神志和四肢的感觉、运动、肌力情况,术后6小时内9~h,根据病情9h,氧气吸入。
4.颈前路手术后,切口用半斤小砂袋(包消毒巾)压迫止血。如出现呼吸困难,多因深部血肿或喉头水肿引起,应通知医生采取紧急措施。
5.根据手术类型予头颈部制动,尤其是行植骨及人工关节置换者颈部两侧放置沙袋或颈围固定。
6.对行枕颈融合术者,需颈部制动3个月,以防假关节形成,对仅行枕大孔扩大减压术,颈后弓切除者,可不必制动。
7.保持弥留导尿管通畅,每日尿道口消毒2次,每3~4h开放导尿管一次,多饮水,注意尿管拨除后小便能否自解,并与术前比较,观察手术效果。
8.观察引流液的量、色,如为淡红色或淡黄色液体应警惕脑脊液漏,应立即停止负压吸引,并通知医生对症处理。
9.q2h翻身并注意头颈部的保护,动作缓慢,预防枕部压疮。
10.颈前路手术后,常规雾化吸入Bid,嘱病人进食冰冷食物,以减少咽喉部水肿及出血。
11.询问患者吞咽及进食情况。观察患者有无嘶哑、憋气及伤侧声麻痹。
12.指导患者四肢功能锻炼,下床前先坐起,过渡到站立,行走,由专人守护,以防跌倒。
健康教育
1.对行融合、植骨、人工关节者需行颈围固定或石膏固定3月,防止颈部屈伸及旋转活动,及时治疗咽喉部疾病。
2.若颈部出现剧烈疼痛,和吞咽困难,有梗塞感可能为植骨块移位或脱落,医院复查。
3.指导手功能的锻炼,如捏、握、夹和持的动作,增加手的灵活性。
4.指导病人呼吸功能恢复,每日吹气球达最大,直到病人感觉累,每小时深呼吸咳嗽10次。
5.睡眠时枕头高度适宜,防止颈肩部受凉。
6.指导做好并发症的预防。
7.保持正确的姿势。
8.定期门诊复查。
9.术后3月复查影像资料示植骨块已完全融合,可进行颈部功能锻炼,开始时做颈部的屈曲及旋转活动,若出现医院复诊。
创伤性高位截瘫病人的护理常规
一、观察要点
1.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神志、评估有无复合伤。
2.观察肢体的感觉、运动及反射功能。
3.观察呼吸道通畅程度及排痰功能,有无肺部感染。
4.观察有无并发症(腹胀、便秘、褥疮及泌尿系感染等)。
5.观察病人及家属的心理状态。
6.观察肢体的肌肉有无萎缩及关节功能障碍。
7.观察颅骨牵引是否有效。
二、护理措施
1.卧硬板床及气垫床、备好床头牵引架、四头带及抢救器械。
2.损伤早期监测Bp、P、R、T、SaO2、神志QH、直至平稳。
3.协助医生检查肢体的感觉、运动及反射、并记录交班。
4.听诊肺部呼吸音,询问咳痰情况,痰液粘稠者需行雾化吸入后再吸痰,监测SaO2、血气分析、必要时早期施行气管切开(按气管切开护理常规护理)。
5.预防各种并发症
(1)留置导尿者观察尿量、颜色,鼓励病人每天饮水毫升以上,留置尿管2至3周后,持续引流改为每4至6小时定时开放,4周后拨除尿管,用挤压排尿法训练反射性膀胱排尿。
(2)指导病人少吃多餐,少吃甜食及易产气食物,每日按摩腹部2至3次,多饮水,多吃水果蔬菜,便秘者可行药物治疗、灌肠,有粪石者需用手掏。
(3)翻身2至3小时一次,注意保护头颈部,轴线翻身,注意易发生褥疮部位的皮肤颜色,骨隆突处垫软枕,定时按摩,加强会阴及肛周皮肤护理。
6.经常检查病房,有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安慰、鼓励患者,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家属交谈,给病人心理支持。
7.指导并协助家属被动活动患者瘫痪肢体,保持各关节功能位,鼓励病人在病情允许下主动做未瘫痪肌肉的锻炼。
8.中枢性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必要时用冬眠药物的同时补充足够的水、电解质、糖、氨基酸,以补充高热消耗。
健康教育
1.生活指导,加强营养,多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如蛋类、蔬菜、水果、鱼、肉等腰。
2.预防各种并发症(见护理措施)。
3.康复训练
(1)利用辅助工具进食,可在他人协助下完成。
(2)从床到椅子的转移,使用手控电动椅
(3)康复器械的使用(轮椅、拐杖)。
下腰椎手术护理常规(腰椎滑脱、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腰椎肿瘤、腰椎结核)
一、术前护理
(一)观察要点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休息和运动的关系。
2.观察病人的营养情况
3.观察脊髓功能
4.观察病人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护理措施
1.按外科病人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检查双下肢疼痛部位,性质(放射痛、麻木)。
3.了解化验检查结果,身高、体重、面色,对腰椎肿瘤,结核病人术前补充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饮食。
4.协助医生检查双下肢感觉、运动及生理反射有无减弱或消失,判断受损神经。
5.术前健康教育:对有骨破坏者,嘱其绝对卧床休息,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
二、术后护理
(一)观察要点
1.观察生命体征。
2.观察疼痛部位和肢体麻木的变化及生理反射功能恢复情况。
3.观察引流情况。
4.观察皮肤的完整性。
5.观察功能锻炼的掌握情况。
(二)护理措施
1.按外科病人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检查双下肢肌力,询问肢体麻木及根性疼痛有无缓解。
3.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如引流出淡黄色透明或淡血性液体,应警惕脑脊液漏,应立即停止负压吸引,给予头低脚高位。
4.2小时一次滚动式翻身
5.正确指导腰背肌锻炼和直腿抬高运动,防止神经根粘连。
健康教育
1.根据手术情况决定卧床时间,如老年病人腰椎滑脱术后需卧床休息三个月,单纯椎间盘摘除病人术后卧床休息3周,继续腰背肌锻炼。
2.指导病人平时正确的站、坐、行和劳动姿势,注意腰部分配保护,减少慢性损伤的产生。
3.宣传积极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4.加强营养,调节饮食,保持良好的心境。
脊柱骨折病人护理常规
一、观察要点
1.观察生命体征及骨折并发症(休克、感染、挤压综合症),注意有无复合伤。
2.观察受伤部位的脊髓神经功能。
3.观察皮肤的完整性。
二、护理措施
1.严密监测生命体征、SaO2变化、根据病情给予吸氧、输液,激素冲击疗法者需心电监护,防止心律失常。
2.卧硬床,轻度压缩性骨折者骨折部位垫枕,使脊柱后伸,不稳定型骨折卧气垫床,严禁翻身扭曲,以平卧为主,颈椎及高位胸椎损伤后宜平卧,根据病情在颈部或肩下垫枕,使颈部后伸或保持中立位。
3.维持有效牵引(见牵引护理常规)。
4.协助病人2小时翻身一次,注意保护头颈部,滚动翻身,切勿扭转,侧卧位时用枕头将背部顶住,避免胸腰椎脊柱扭转。
5.手术者按脊柱矫形术护理常规。
6.截瘫者按截瘫病人护理常规。
7.每班检查肢体运动与反射、皮肤感觉、肛门括约肌和膀胱功能,评估受伤程度及恢复情况。
8.指导胸腰椎骨折病人正确的腰背肌锻炼(挺胸、背伸、五点式、四点式、三点式)。
健康教育
1.根据病情,教育病人注意卧床休息,继续腰背肌锻炼。
2.截瘫者教会病人轮椅的使用方法,锻炼双上肢的肌力,保持下肢关节的功能位。
3.根据病情给予饮食指导。
骨盆骨折护理常规
一、执行骨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术前护理
(一)一般护理(体位、活动、饮食)
1.卧位:应卧硬板床,减少搬动,必须搬动时由多人平托,以免加重疼痛和出血。
2.饮食:宜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高铁、粗纤维及果胶成分丰富的食物。
(二)病情观察
1.观察病人的意识、脉搏、血压和尿量,注意有无休克的发生。
2.观察局部有无肿胀与瘀斑,有无腹痛、腹胀、肠鸣音减弱、腹肌紧张等症状。
3.有无出现尿道口出血、排尿困难。
4.观察有无神经损伤的表现:主要是腰骶神经丛和坐骨神经损伤
(三)用药的护理
1.遵医嘱给予抗生素。
2.遵医嘱应用止痛剂和止血药,并观察用药后效果。
(四)症状护理
1.抗休克,处理腹腔及盆腔脏器等合并症。
2.骨折的处理:卧硬板床,骨盆兜带悬吊固定及牵引,股骨髁上牵引,外固定手法复位。
3.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给予输液﹑输血治疗,及时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
4.心理护理:给予心理支持,减少病人恐惧。
5.①压疮:定时按摩受部位,床单保持清洁、干燥,合理使用气垫床,防止压疮发生。
②便秘:鼓励多饮水,多食含粗纤维丰富的蔬菜。经常按摩腹部,以促进肠蠕动。
三、术后护理
(一)一般护理
1.体位:尽量减少大幅度搬动病人,术后给予平卧和健侧交替卧位,给予气垫床以防压疮。
2.饮食:同术前
(二)病情观察
1.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2.观察伤口渗血和末梢血运情况。
(三)用药的护理
1.抗生素的使用,注意有无继发感染。
2.止血药的使用,注意观察用药效果。
3.遵医嘱适量使用镇痛药。
(四)引流管的护理
1.观察伤口渗血情况,保持引流通畅,密切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并做好记录。
2.做好会阴护理,及时更换尿袋,鼓励多饮水,预防感染。
(五)功能锻炼
1.伤后早期练习股四头肌收缩,踝关节背伸及跖屈、足趾伸屈活动,并进行上肢的全关节活动。
2.伤后1周作髋关节、膝关节的伸屈运动。伤后2-3周逐渐下床站立及负重行走,伤后3-4周可练习正常行走及下蹲。(无需复位者)
3.伤后3周床上进行髋关节的活动,第6~8周扶拐行走,第12周逐渐弃拐负重行走。
健康教育
1.合理安排饮食,补充营养,提高体质,促进骨折愈合。
2.按康复计划进行功能锻炼。都分病人在手术后几天内即可完全持重,行牵引的病人需12周以后才能持重。长时间卧床的病人须练习深呼吸、进行肢体的等长舒缩。帮助病人活动上、下关节。允许下床后,可使用助行器或伤杖。
3.出院后定期复查。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