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精简版,原文刊于
《南京社会科学》年第8期
作者白刚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暨哲学社会学院教授
作为马克思的“哲学全书”,《资本论》自问世以来,人们对其哲学思想的解读主要有“纯粹哲学”“经济哲学”和“政治哲学”这三大进路。但这并不意味《资本论》有三种“哲学”,而是一种哲学的三种表现。“纯粹哲学解读”强调《资本论》是“大写字母的逻辑学”,侧重的是《资本论》的“逻辑基础”;“经济哲学解读”强调《资本论》是“批判的实证主义”,侧重的是《资本论》的“现实内容”;而“政治哲学解读”强调《资本论》是“关于拜物教的革命性理论”,侧重的是《资本论》的“价值规范”。《资本论》不仅是“运用”而且是“建构”了马克思的新哲学,唯有从哲学的高度,才能把握《资本论》作为“艺术的整体”并获得其完全的意义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倾其一生的伟大著作,后人对其有诸多种不同解读。法国的阿尔都塞在“读《资本论》”时,就区分了作为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阅读《资本论》的模式。英国弗朗西斯·惠恩在《马克思〈资本论〉传》中,则总结和概括了人们把《资本论》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通俗剧、大部头的哥特式小说、希腊悲剧、一个黑色滑稽剧以及一个反讽的乌托邦来解读的“五重意蕴”。由此可见,作为一本学术著作,好像没有一本书像马克思的《资本论》那样,享有如此之多的“冠名”而同时遭受如此之多的“歧义”。实际上,按马克思自己的理解,不论《资本论》有什么缺点,它却有一个长处,即它是一个“艺术的整体”。《资本论》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艺术的整体”,不在于它是“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学”或其他什么著作,而在于它是一部“哲学”著作,《资本论》就是马克思的“哲学全书”。正是因为“哲学”,《资本论》才成了一个“艺术的整体”。但到底应该如何挖掘和阐释《资本论》的“哲学”?这成了《资本论》出版以来,学者们一直中科助力健康中国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三级专科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