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肺炎
支原体肺炎
小儿肺炎
肺炎严重吗
坠积性肺炎

读书城市与资本主义

城市与资本主义

——读大卫《世界的逻辑》

一、综述

大卫·哈维《世界的逻辑:如何让我们生活的世界更理性、更可控》选取了作者的十一篇论文,这些文章按时间线排列,纵向切入,在大卫·哈维的学术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真切反映了作者四十年来的学术思想演变。

从目录来看,该书的内在逻辑十分散乱,难以构成清晰可见的逻辑框架。原书中“城市化”、“城市危机”、“资本积累”、“环境”、“后现代”等词反复出现,仿佛一条暗线串联全书。我读完后将该书主题总结为:“城市与资本主义”。纵观全书不难发现,作者将对资本主义的考察置于地理环境视角中,试图通过对资本过度积累的研究和批判解决无序城市化和其它社会问题。

由于该书内各章相对独立的特殊结构,笔者尝试通过对原书中篇幅较长的第四章(《从巴黎圣心堂的建造看城市历史》)、第九章(《“新型”帝国主义:资本的掠夺式积累》)、第十章(《金融危机的城市根源》)的重点品读和分析,联系全书其它内容,勾勒作者学术面貌、概括作者学术思想,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思考。

二、从巴黎圣心堂的建造看城市历史

本章的内容其实就讲了一件事:巴黎蒙马特高地上的圣心堂是怎么来的,它有着怎样的历史和故事?

大卫·哈维从17世纪玛丽·玛加利大和她的圣心教派讲起。圣心教派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法国封建旧制度的卫道士,与宣称“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国大革命和理性主义思潮背道而驰。年法国波旁王朝复辟,圣心教派再次取得繁荣,与此同时法国经济面貌、制度结构、社会秩序都在逐渐发生变化。年,法国在色当战争中战败,年普鲁士军队包围巴黎,失败的情绪蔓延在法兰西上空。也就是在这样危如累卵的境地中,巴黎的资产阶级市民亚历山大·勒让提发起了修筑圣心堂以平息兵祸的动议。年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布正式成立,而凡尔赛军队在年5月4日就以最血腥的方式攻入了巴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血腥内战,使巴黎沦为废墟:旺多姆立柱被推倒、伯特肖蒙公园的湖泊被尸体填满……对于勒让提来说,巴黎沦为焦土恰恰使其在战争废墟中修筑圣殿的动议更加合情合理。在巴黎新主教吉尔伯特和教皇的支持下,勒让提展开了圣心堂选址、募资的工作。然而,圣心堂的修筑遇到了重重阻碍:首先是基督圣殿属于公共设施的法案与法国政坛长期以来的政教分离传统相抵触;其次是对圣心堂修筑与否的争论演变为了法国资产阶级自由派和保皇党、共和派和宗教势力之间的争斗;第三是圣心堂背后的圣心教派理念与年革命所确定的传统原则背道而驰。最终,又经过长时间的争论和近40年修筑,直到年圣心堂才宣告完工。在这之后,巴黎圣心堂又经历了“自由女神危机”、“拆毁危机”等一系列风波,最终成为巴黎的城市地标。

建筑是无言的历史,更是城市发展的缩影。蒙马特高地上的这座拜占庭风格的圣心堂居高临下俯瞰巴黎,具有极其特殊的象征意义。大卫·哈维通过对圣心堂历史的回顾,以点带面,介绍了巴黎历史上的宗教纷争、政治斗争、资产阶级革命、巴黎公社以及这些重大历史进程是如何塑造巴黎城市面貌的。

严格地说,这并不是一篇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文章,而是一篇讨论城市历史的文章。就如大卫·哈维在小结中所说,要想理解城市化,仅仅分析资本流动或人口流动是不够的,宗教、政治、公民意识都对城市的空间功能结构有着重要影响。在我看来这是对作者研究城市问题思路的一种补充:城市化的过程不仅仅是资本积累和人口迁移——它包含着各种运动、冲突和政治斗争。城市问题是一个集合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的综合问题,任何企图从单一角度来理解城市问题的方法论都是片面的、狭隘的,这也意味着笛卡尔式的将自然与文化人为割裂的世界观的破产。

三、新型帝国主义:资本的掠夺式积累

本章讨论的是一个重要问题:资本过度积累带来的资本过剩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作者首先给出了一个前提:资本主义总是制造过度积累危机。在此基础上,作者给出了两种可能的解决思路:一是发生全系统的资本和劳动力的贬值;二是通过地理扩张和空间重组吸收这些剩余。大卫·哈维通过对时空方法及其内在矛盾的分析,提出“掠夺式积累”和“新型帝国主义”的概念,并将它们作为理解全球资本积累动态变迁的工具。下面我来着重探讨时空办法、掠夺性积累和“新型”帝国主义这几个关键概念。

首先是“时空办法”。这种方法涉及时、空两个维度:从时间上来看通过对长期资本项目展开投资以进行时间再配置,由此将现有过剩资本推至未来进行积累;从空间上来看通过开辟新市场或在其他地方新设生产设施以吸纳社会和劳动力供给。中国为吸纳过剩资本和劳动力而实施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投机正是这种方案的应用。当一个民族国家无法内部消化过剩资本时,这些资本就会转移到新的地域并寻求利润。资本和劳动力被输送到新的地域并开始新一轮的资本积累,这实际上就是19世纪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和资本输出的逻辑。然而资本积累的新地域最终也会制造过剩资本,也要通过地理扩张来缓解过剩,这就产生了矛盾。实际上我们可以把这看作是新兴国家的崛起对守成国家带来的挑战,最终的结果就是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外扩张的方式舒缓自身危机,转移过剩资本。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对他国无限制的资本输出,壮大了资本主义金融投机体系,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埋下了祸根。

其次是“掠夺性积累”。这个概念是从马克思提出的“资本原始积累”的概念延伸而来。许多学者认为资本原始积累已经不从属于资本主义体系。但大卫·哈维从长期历史地理角度出发,指出在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中原始积累的掠夺行为从未退出历史舞台。从逻辑上来看,掠夺性积累和时空办法恰恰是一对相反的过程:一方面通过掠夺性积累不断攫取资本,另一方面又通过资本输出消化过剩资本。近年来的掠夺性积累不断改变其面目,采取各种全新的形式,但仍无法掩盖其掠夺的本质。较为典型的有:金融资本机构的投机活动、知识产权保护协议、生物剽窃、全球环境公共品掠夺、文化和知识创造力掠夺、公共资产私有化和公司化等等。当前的反全球化浪潮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对上述掠夺性积累的一种抵抗。

最后是“新型帝国主义”。新型帝国主义的主要扩展手段是上述的“掠夺性资本积累”。由于美国当前在经济和军事上的绝对实力,我认为所谓新型帝国主义指的就是以美国华尔街—财政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轴心的,以东京、伦敦、法兰克福等全球化城市为多边参与方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近年来美国地位的衰退使这套帝国主义体系面临了巨大挑战。在对内财富重新分配、财政紧缩和自律等措施与美国传统相悖的背景下,美国选择了进一步扩张。

大卫·哈维认为新型帝国主义的具体形式或方式还在形成的过程中,并断言在掠夺式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之间资本主义的天平已经倒向了掠夺式积累。对于这一点作者在文中没有给出具体的论述,而我存在一些疑问:第一是经验事实能否直接作为判断该结论的依据?第二是扩大再生产与资本输出的概念边界要如何厘定?站在更宏观的视角上资本输出能否看作扩大再生产的一种特殊形式?第三是作者在分析资本积累的过程中没有考虑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也脱离了阶级关系的分析,这是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有所出入?但总而言之,大卫·哈维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理解确有独到之处,对“掠夺性积累”导致城市景观变迁和资源浪费批判也发人深省。

四、金融危机的城市根源

本章作者着重讨论了金融危机的原因,与上一章《“新型”帝国主义:资本的掠夺式积累》一脉相承,由宏观转入微观,体现了作者对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化探索的尝试。

大卫·哈维认为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是催生资本主义深层危机的重要因素。作者的逻辑链是:房地产市场的兴衰与投机资金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房地产的兴衰会对整体宏观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房地产市场和建筑环境的投资造成的高额债务就可能成为金融危机的根源。

我们不妨以中国为例来探讨金融危机的产生机理。中国为摆脱年全球金融危机,推出了一揽子4万亿投资计划。中国政府通过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大力推进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刺激了本国市场,还拉动了与中国有有紧密贸易关系国家的经济发展。得益于中央政府对银行体系的有效控制,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金融资本与国家管理有效结合,使得中国不惜以债务融资方式大规模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然而4万亿投资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政府债务水平不断提高、金融风险节节攀升、“土地经济”大行其道、“新城变空城”带来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从长远来看,4万亿投资无疑是投机性的:这些活动的最初目的是消除过度积累,但在后期往往会出现更大规模过度积累的风险。大卫·哈维认为,这样庞大的开发规划可能造成的资产泡沫和环境灾难将是巨大的,并且可能成为新一轮金融危机的源头,这也符合当代宏观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特征。我认为本章内容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特别是作者对年金融风暴后中国谋求经济增长的政策与实践的分析对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有一定的警醒作用。

对于当今在世界各地盛行的房地产经济,大卫·哈维表达了深深的忧虑,他认为由房产和土地构成的资产市场不可避免的具有庞氏骗局的特征。金融机构对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泡沫,并且这种泡沫具有传导效应。由于金融机构有强烈的动机维持泡沫不灭,在周转时间差的作用下,金融公司会不遗余力地刺激和维持房地产泡沫,直到破灭为止。作者进一步指出这种投机性行为的不断扩张会进一步加剧社会分化、刺激社会矛盾,甚至引发城市革命。

大卫·哈维对城市革命的论述也饶有兴味。作者认为历史上的城市斗争如巴黎公社、西雅图大罢工、土库曼起义、布拉格之春等往往被错判,他认为巴黎公社运动的实质是对城市权力的争取而非要求变革生产中的阶级关系,巴黎公社可以具有无产阶级起义和城市社会运动的双重属性,这与马克思对巴黎公社“通过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评价有明显差异。作者认为传统劳工斗争的方式已经不适用于当代社会,他指出当代劳工斗争的概念应该有所调整,我们应将城市视为生产剩余价值的场所,将无产阶级的概念放大到所有无组织的城市生产者。在这种话语体系下,城市斗争就具有了争取城市权力即集体权利的属性,作者由此进一步指出城市生活的变革和对城市化生产过程中剥削关系的消灭或许就是走向反对资本主义转型的唯一道路。

五、结语

在综述中笔者已经表明过了,整本《世界的逻辑》其实围绕的是一个主题:“城市与资本主义”。以本文分析的三个章节为例:第四章(《从巴黎圣心堂的建造看城市历史》)说明了城市化不是孤立的资本流动或人口流动的结果,而是与各种运动、碰撞和政治斗争紧密相关,表现了历史理论与马克思历史地理学观照;第九章(《“新型”帝国主义:资本的掠夺式积累》)延伸和扩展了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论述,提出了“资本掠夺式积累”,并以此作为理解资本过剩和全球范围内资本动态变迁的工具;第十章(《金融危机的城市根源》)研究了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根源,即对房地产市场和建筑环境的投资造成的高额债务。总的来说,该书围绕资本过剩、城市化等问题展开讨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地理学结合的特点。

大卫·哈维扬弃了笛卡尔式的将自然与文化人为割裂的形而上学的方法论,认为“地理学是自然与文化的统一”。在当今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代,作者呼吁要认真考虑用批判性的的反资本主义视角来审视变化中的世界地理,体现了不懈求索的理性精神和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可以说,大卫的研究工作另辟蹊径、独树一帜,为研究城市问题提供了崭新的政治经济学视角。

笔者作为大一新生,还没有系统、完整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学史也知之甚少,因此对原书中许多概念和流派可能存在一定的误解。囿于水平,本文只能以原文理解原文,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不足之处还请读者海涵。

参考文献

[1][美]大卫·哈维.世界的逻辑——如何让我们生活的世界更理性、更可控[M].周大昕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1—.

[2][美]大卫·哈维.马克思与《资本论》[M].周大昕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1—.

[3]叶超.大卫·哈维印象[J].人文地理,,(4):1—2.

[4]张佳.论大卫·哈维的资本积累危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1—7.

[5]赫曦滢.逻辑实证主义与关系辩证法的双重变奏——兼论大卫·哈维城市理论的研究价值[J].理论与改革,,(1):1—9.

[6]曾鹏,陈嘉浩.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空间生产转向——基于大卫·哈维的时空视角[J].海派经济学,,(2):1—16.

—END—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赵峰老师的指导。

作者保留一切权利。

叮叔

您的赞赏是我进步的动力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的医院
白癜风哪里看的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jiej.com/zytfy/2534.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