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评论·
“形成的”和“做成的”
——重评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
方维规
[作者简介]方维规,年在洪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年在特里尔大学语言文学传媒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年任哥廷根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年任特里尔大学传媒系暨汉学系研究员,年9月起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年被教育部遴选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概念史、文学社会学研究,代表性中文著作有《文学话语与历史意识》《20世纪德国文学思想论稿》,德文著作有《觉醒与反抗时代的自我认识:中国现代文学(-)》《中国思想史与文学》《互联网与中国:数字化生存》《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等。
摘要
在近年来国际学术界热议“社群主义”亦即“共同体”之时,一个曾被长期遗忘的社会学大师及其学说又被重新发现。德国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滕尼斯的传世之作《共同体与社会》(),不仅是德国社会学界提出的第一个大的综合体系,也是欧洲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学著作和现代社会理论的正式登场。在西方语言中,“共同体”与“社会”原本就是同义词,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滕尼斯开创性地将“共同体”与“社会”作为对立概念引进社会学语汇,因此而成为政治哲学、社会哲学中重要的关键词设置者。他的追求是,从哲学层面为年轻的社会学提供概念工具和思考范式,用明确的概念设置及其阐释来精准把握社会现实的两极,即自由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与历史形成的“共同体”。滕尼斯借助共同体与社会之显赫的二元框架来叙写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尽力从这两个顶层概念来把握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他的批判性社会哲学把社会性概念分解为“做成的”社会与“形成的”共同体:共同体是持久的、真正的共同生活,社会只不过是暂时的、表面的共同生活。因此,共同体当被理解为活的有机体,社会则是机械的聚合和人工制品。与此相对应,他区分了两种“人之意志”,即共同体之实在的、自然的“本质意志”与社会之思量的、人为的“选择意志”。对于意志形式的探索,是《共同体与社会》试图向人类学方向拓展社会学的核心部分。无论是共同体还是社会,无论是本质意志还是选择意志,都是理想型概念,旨在强化概念和结构性分析。在滕氏“共同体—社会”理论中,共同体的本质是人的整全性,社会的本质则是人的残缺性。当人类步入“半现代”(贝克语)的今天,重新评价滕尼斯的著作亦即共同体思想,无疑仍能够见出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
滕尼斯共同体社会本质意志选择意志
“共同体”曾是现代晚期人文社会科学中一个颇具影响的概念,也是国际学术界颇为好的白癜风专科医院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最权威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