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肺炎
支原体肺炎
小儿肺炎
肺炎严重吗
坠积性肺炎

骨折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一、骨科创伤(骨折)的疾病基础

创伤(trauma)是外界致伤性刺激作用于人体,使人体组织或器官遭到解剖结构上的破坏和生理功能上的紊乱,随之而发生机体一系列的全身与局部反应所引起的疾病。

骨折定义:

●完整性丧失

●连续性中断

骨折成因:

●直接暴力

●间接暴力

●积累性劳损

●病理性

骨折分类:

根据骨折处皮肤粘膜完整性

●开放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粘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

●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粘膜完整,骨折端不与外界相通

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

●不全骨折(裂缝、青枝)

●完全骨折(横行、斜行、螺旋形、粉碎性、嵌插、压缩、凹陷、骨骺分离)

根据骨折端的稳定程度

●稳定骨折(裂缝、青枝、横行、压缩、嵌插)

●不稳定骨折(斜行、螺旋形、粉碎性)骨折端易移位或复位后易再移位

骨折移位:

●成角移位

●侧方移位

●缩短移位

●分离移位

●旋转移位

创伤的全身反应:

●神经应激反应

●内分泌系统反应

●代谢反应

●血循环系统反应

●脏器反应

●免疫反应

●骨折:休克(出血)、发热

骨折局部表现:

●一般表现:疼痛肿胀功能障碍青紫等

●特有体征:畸形、异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

注意:不应特意为了诊断故意制造骨擦音或骨擦感

骨折的X线表现

●骨科中最常用,最基本,最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

●凡疑为骨折,常规进行X线射片检查

●即使明确为骨折,也要射X线片检查

●骨折的X线检查一般应拍摄包括邻近一个关节在内的正、侧位片,必要时应拍摄特殊位置的X线片。如掌骨和跖骨拍正位及斜位片,跟骨拍侧位和轴心位,腕舟状骨拍正位和蝶位。有时不易确定损伤情况时,尚需拍对侧肢体相应部位的X线片,以便进行对比。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轻微的裂缝骨折,急诊拍片未见明显骨折线,如临床症状较明显者、应于伤后2周拍片复查。此时,骨折端的吸收常可出现骨折线,如腕舟状骨骨折。

创伤的并发症:

●创伤性休克(traumaticshock)

●脂肪栓塞综合征(FES)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感染

脂肪栓塞综合征(FES):

●脂肪栓塞综合征是外伤、骨折及骨科手术后等严重伤的并发症。

●病因:创伤骨折后骨髓内脂肪滴进入血液、机体的应激反应及交感神经-体液的应激反应。

●临床表现:差异很大,主要为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皮下及内脏瘀血和进行性低氧血症等一组征候群。

筋膜间隙综合征(CS)

●肢体创伤后发生在四肢特定的筋膜间隙内的进行性病变,即由于间隙内容物的增加,压力增高,致间隙内容物主要是肌肉与神经干发生进行性缺血坏死。

好发部位

前臂:掌侧浅室/掌侧深室/背侧

小腿:前侧/外侧/后侧浅室/后侧深室

手部、足部

时间-病理变化

小腿筋膜间隙

挤压综合征:

肢体、臀部等肌肉丰富部位,受到压砸或长时间重力压迫,致肌肉坏死并引起高血钾症、肌红蛋白尿、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综合征。

挤压综合征和筋膜间隙综合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筋膜间隙综合征进一步恶化可引起挤压综合征。

晚期并发症:

●坠积性肺炎

●褥疮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感染

●损伤性骨化

●创伤性关节炎

●关节僵硬

●急性骨萎缩

●缺血性骨坏死

●缺血性肌挛缩

骨折愈合过程:

1.原发性骨痂反应

2.内、外骨痂的形成和链接

●肉芽组织修复期

●原始骨痂形成期

●成熟骨板期

●塑形期

常用骨骼编码:

1肱骨

2尺挠骨

3股骨

4胫腓骨

5脊柱

6-1骨盆环6-2髋臼

7手

8足

9-1头面骨9-2下颌骨

14肩胛骨15锁骨

34髌骨

二、骨折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治疗骨折有三大原则,即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

复位:复位是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的支架作用。是治疗骨折的首要步骤,也是骨折固定和功能锻炼的基础。早期正确的复位,是骨折愈合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固定:即将骨折维持在复位后的位置,使其在良好对位情况下达到牢固愈合,是骨折愈合的关键。

功能锻炼

复位的标准:

●解剖复位

●功能复位

复位的方法:

●手法复位

●切开复位

切开复位的指征:

●骨折端之间有肌或肌腱等软组织嵌入,手法复位失败者;

●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后对位不良,将影响关节功能者:

●手法复位未能达到功能复位的标准,将严重影响患肢功能者;

●骨折并发主要血管、神经损伤,修复血管、神经的同时,宜行骨折切开复位;

●多处骨折,为便于护理和治疗,防止并发症,可选择适当的部位行切开复位。

切开复位的优缺点:

优点

切开复位的最大优点是可使手法复位不能复位的骨折达到解剖复位。有效的内固定,可使病人提前下床活动,减少肌萎缩和关节僵硬。还能方便护理,减少并发症。

缺点

切开复位时分离软组织和骨膜,减少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如加用髓内钉内固定,可损伤髓腔内血液供应,可能引起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例如:胫骨干中、下1/3骨折采用切开复位法治疗时,切开和剥离骨膜后(虚线所示处),损伤了骨膜下的小血管网,以致进一步破坏了骨折部位原已受损的血液供应;胫骨干上、中1/3交界处骨折采用切开复位法治疗时,若操作粗暴,损伤了进入骨干内的滋养动脉,将更广泛地破坏胫骨骨干的血液供应。

增加局部软组织损伤的程度,降低局部抵抗力,若无菌操作不严,易于发生感染,导致化脓性骨髓炎。

切开复位后所用的内固定器材如选择不当,术中可能发生困难或影响固定效果。质量不佳时,可因氧化和电解作用,发生无菌性炎症,使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内固定器材的拔除,大多需再一次手术。

固定:

外固定

石膏绷带

小夹板

外展架

持续牵引

外固定器

内固定

接骨板,螺钉

髓内钉,克氏针

有些骨折,如股骨颈骨折,可于手法复位后,在X线监视下,从股骨大转子下方,向股骨颈穿入三刃钉或钢针作内固定。

功能锻炼:

早期1-2周患肢肌主动舒缩活动

中期2周后骨折上下关节活动

晚期临床愈合后增大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

我国骨折治疗进展:

闭合复位,石膏固定

闭合复位,小夹板固定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髓内固定

生物学接骨术(BO):①微创、保留骨折处血运,不剥离或少剥离骨外膜;②不扩髓;③髓腔内轴心内固定;④不固定骨折邻近关节,早期活动。

固定技术发展概况:

内固定

加压接骨板

髓内钉

加压螺钉

髌骨、尺骨鹰嘴骨折克氏针钢丝环扎固定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的应用

胫骨远端内侧锁定钢板

跟骨锁定钢板

弹性髓内钉系统

髓内钉治疗成人股骨干骨折

可调整桡骨远端固定器

外固定架治疗严重开放粉碎性骨折伴皮肤缺损

术后环形外固定架固定

开放型骨折:

Gustilo分型

开放性损伤的治疗:

●清洁伤口的处理

●污染伤口的处理

●清创术,争取6~8小时内清创

●感染伤口的处理

清创术的步骤与要点:

●彻底清除

●循序渐进

●扩大范围

●由浅入深

●大量冲洗

●皮肤、深筋膜、肌肉、肌腱、血管、神经、骨折端、异物及组织碎片等

伤口缝合:

一般创口可分为污染和干净二大类,但二者之间并无明确界限。

目前一般认为,GustiloⅠ型和较清洁的Ⅱ型一期缝合;污染及损伤严重的Ⅱ型和Ⅲ型二期处理。

创伤性截肢:

伤肢可否保留和保留后有无功能,是严重四肢创伤急诊处理首先考虑的问题。

一般主张如果主要血管损伤无法修复,或皮肤、肌肉、骨骼、神经等四种组织中,两种以上无法修复者,应果断截肢。

三、常见下肢骨折举例

下肢骨的构成(特点:干长,肌肉丰厚)

股骨颈骨折

部位:松质骨与密质骨交界

占全身骨折6%~10%

多见60岁以上老人

近年发病率有所上升

诊断要点:髋部疼痛,髋关节功能丧失,畸形,X线片。

治疗方法——传统疗法

●手法整复

●穿丁字鞋

●皮肤牵引

●骨牵引

●配合中药

治疗方法——手术疗法

●三翼钉

●加压螺丝钉

●多根克氏针

●带血管植骨

●人工髋关节

治疗上的两大难题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占20~40%)骨折不愈合率高

●并发症(年老体弱,伤前高BP、心脏病、糖尿病……骨折卧床后,引起肺炎、心衰、中风、肾炎、泌感、褥疮……等)

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

致密纵行骨板

颈干承重结构

血运丰富

骨折X线片

手术治疗:

优点:

●早期下床负重

●功能恢复快

●减少并发症

缺点:

●手术创伤、麻醉风险

●感染

股骨干骨折

解剖特点:

●骨皮质坚固、厚(承受较大的应力)

●肌肉附着点多(收缩移位,易生长)

●血管丰富(易损伤A、V、N)

诊断要点:

●大腿肿胀、疼痛

●异常活动

●下肢功能丧失

●畸形(缩短、旋转、成角)

●X线片

手术方式:

股骨髁间骨折

位置:在腓肠肌始点上2~4cm的范围

多发于青壮年

多由直接暴力引起

骨折易损伤动脉

治疗方法:

●抽吸关节瘀血

●骨牵引(维持关节间隙)

●切开复位内固定:使关节面平滑,防止创伤关节炎

髌骨骨折

治疗要求:属于关节内骨折,关节面平滑,恢复膝关节屈伸功能。

●无移位:抽吸瘀血,伸直位外固定

●有移位:手术内固定

●尽早练习股四头肌

药物配合:中药熏洗,通利关节

胫骨平台(胫骨髁)骨折

胫骨上端扩大部分

垂直传达暴力

多见青壮年

关节破坏严重

病理分型:

骨折特点:关节面不平整,破坏严重,骨折不稳定,伴有关节结构(韧带、半月板)损伤

手术治疗为主

要求

解剖对位

尽早练习膝关节

中后期配合中药熏洗练功

胫腓骨干骨折

胫骨解剖特点

横截面----上1/3为“三角形”,下1/3为“四方形”

胫骨薄弱点-----交界处中下1/3

下1/3处-----皮包骨(表浅)易开放性骨折

认识“膝——踝关节轴”的意义

生物力学上:胫骨是维持膝与踝关节面平行的生理轴。

当胫骨骨折时,出现成角,旋转移位,则破坏关节轴的平行,而发生创伤性关节炎。

认识小腿肌肉筋膜分区的意义

互不相通

深筋膜包裹

当肌肉挫伤,肿胀,压力增高时无缓冲,压迫A、V、N----肌间隙综合征

诊断要点:

●腿肿胀,疼痛,功能丧失

●畸形:旋转、成角、缩短

●检查:骨擦音、异常活动

●X线片

●并发症

手术治疗:

适应症

●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胫骨多段骨折

●手法复位不成功(软组织嵌入)

●合并有膝关节与踝关节损伤

●开放性骨折

手术方式

●钢板螺丝钉内固定

●外固定支架

●安得氏钉内固定

●交锁髓内针内固定

●优点:可达满意功能和外形

●缺点:并发感染、骨不愈合、骨髓炎、皮肤坏死

四、骨科创伤相关的抗凝治疗

骨科大手术患者涵盖了血栓形成三大因素

骨科手术是VTE的主要危险因素

骨科创伤是VTE的高危因素之一

国外骨科创伤患者VTE发病率高

●髋部骨折患者术后静脉造影诊断DVT率达46-60%

●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血栓风险最高,不接受药物预防的患者风险达40-60%

●下肢、骨盆创伤后接受骨科大手术的患者发生VTE风险最高

ACCP9推荐低分子肝素用于骨科创伤患者VTE预防

对于接受髋部骨折手术的患者,推荐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至少10-14天,不推荐无预防措施(1B级)

对于接受TKA和THA的患者,推荐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至少10-14天,不推荐无预防措施(1B级)

ACCP9指南明确指出低分子肝素为骨科创伤后VTE首选预防药物

对行HFS术的患者(不考虑是否联用IPCD及疗程长短)

对行THA或TKA术的患者(不考虑是否联用IPCD及疗程长短)

ACCP9指南也明确指出优选低分子肝素的原因

其他VTE预防措施的局限之处

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磺达肝癸钠,利伐沙班,VKA)

可能疗效降低(小剂量普通肝素,VKA,阿司匹林,单用IPCD)

缺乏长期安全性数据(阿哌沙班,达比加群,利伐沙班)

中国专家共识:骨科创伤患者推荐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VTE

年《中国骨科创伤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专家共识》发布,共识指出:

●接受髋部骨折、骨盆骨折、股骨骨折、膝关节周围骨折和膝关节以远多发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建议术前、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住院后应用常规剂量至手术前12h,术后12h后继续应用。

●接受膝关节以远单发骨折手术治疗患者,若不存在高龄、VTE病史等情况,术后预防方案与髋部骨折相同;若存在危险因素,术前术后均需药物预防,方案与髋部骨折相同。

EAST指南:推荐低分子肝素用于骨科创伤VTE预防

●推荐低分子肝素用于以下创伤类型患者的VTE预防(II级推荐):

●骨盆骨折需手术固定或长期卧床休息(>5天);

●复杂性下肢骨折(定义为开放式骨折或单肢多处骨折)需手术固定或长期卧床休息(>5天);

●脊髓损伤并完全或不完全运动麻痹。

●创伤患者ISS>9且可接受抗凝剂治疗的,应接受低分子肝素作为VTE预防的首选预防方式。

推荐阅读

??玖玖骨科新媒体合作

??常见足跟痛的诊断与治疗要点

??一文读懂丨踝关节骨折的分型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诊断治疗

??与脊柱关节病相关的骶髂关节炎的影像学表现

声明:本文为转载内容,玖玖骨科不对文章内容准确性及其观点负责。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以保障双方利益。

为什么要投稿?是为了记录自己的医学之路!是为了与更多的骨科同道交流分享!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而受益!让传播知识成为一种习惯,是“玖玖骨科”让你投稿的理由!

投稿邮箱:reporter

jiujiumed.org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学习更多学术知识。

                







































拉萨白癜风专科医院
白癜风复发扩散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jiej.com/zytfy/3321.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