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视域下看待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
文
品巴山
(阅读《资本异论》第六章)
《资本异论》第六章的标题是“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可能是负值”,话语是一种专业的政治经济学术语,翻译成生活语言大概我们就容易理解了,意思是工人劳动可能占便宜,白吃白喝,有人吃亏了。因为“可能”一词,我们显然知道作者具备理工科稍许的严谨,但是作为一个章节的总标题,这显然是重点强调的意思。实际上围绕这一章讨论的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无疑是《资本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回顾其叙述线索我们会发现,逻辑起点是商品,对商品的“分析”产生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者的“综合”演绎使得我们知道了商品向货币,货币向资本形态的逻辑与历史的转化过程。明显处于我们日常生活经验中的是价值的完成形态价格。价格虽然每一笔交易会有一个确定的价格数量,但是对于一种商品来说,它似乎又是变动不居的,甚至我们根本发现不了它究竟有什么规律。目前流行的西方经济学观点是价格随供需变化。这实际上是一个异常模糊的大概,人们根本无法根据这种去确定市场上某一个商品的价格。因此我们对于“价格”的深入思考就进入到了“价值”层面。显然我们通过对商品本身的逻辑思考也能从内部的必然性中得出价值的真正含义。而衡量价值的真正尺度只有劳动时间。
认真阅读《资本论》第一卷我们就会发现剩余价值是怎么提出来的呢?就是资本总公式,在我们这个系列中已经讨论过这个问题。那就是在资本总公式G-W-G’中,经过两次等价交换,货币是有一个增殖的。这个形式上的特点几乎是市场经济形式的概括总结,当然也可以翻译成一句话:办企业就是为了利润。之所以这里存在一个矛盾正是因为交换本身我们认为等价交换买卖自愿公平,但是实际上产生了剩余价值。那这个剩余价值是怎么来的?如果我们把剩余价值问题翻译成价格,在目前的情况下等于什么都没有发现。但是我们知道,价值的尺度除了我们认为的价格之外,前面我们说了是“劳动时间”。这才有本章讨论的多重视域下看待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问题。
《资本异论》说计算剩余劳动时间需要先计算必要劳动时间,工作日、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都是《资本论》当中的概念范畴,如果按照“工作日=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公式来看,这种说法当然没有问题。但是作者忘记了马克思提出剩余价值是在资本总公式中,也就是在交换领域发现了剩余价值,但是并不知道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因此才由交换领域转向生产领域。某种意义这个公式应该这样理解:工作日(已知,自然为24小时,每个社会不同,如今法定是8小时)=必要劳动时间(未知)+剩余劳动时间(已知,商品交换中产生的增额)接着我们再来看《资本异论》作者的困惑:政治经济学没有告诉我们如何计算一个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时间。显然,这是因为不存在计量劳动价值的客观标准,无法计算劳动时间的价值,也就无法确定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我们对此不应该感到意外,这是劳动价值论的必然结果。(《资本异论》)我们不无法计算,在市场经济关系中,每一个企业的财务报表中都已经计算了,不过是以“价格”的形式。我们所不理解的不是剩余价值是多少?我们所不理解的是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不知道作者是否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围绕着“剩余劳动时间”作者立即想到了“资本”的妙用,他说到:“工人和资本结合以后,必要劳动时间大大缩短。”而且迫不及待地要得出一个结论:
必要劳动时间不是一个常数,它和劳动条件有关。劳动者和资本结合(不论是私人资本还是集体资本或者全民所有的资本),可以大大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资本异论》)为了进一步厘清“剩余劳动时间”这个概念,我们有必要认真地进一进工厂,身临其境的看一看工厂里究竟发了怎样的变化。为了在文字表达中形象说明加入工厂的情况,我们将资本总公式变成下面的形式:G-W…P…W’-G’G-W,第一次等价交换我们用钱购置(劳动对象、劳动资料),聘用员工(人的劳动),P是生产过程,显然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是统一的,这里面就牵涉到价值是如何发生变化的?(是物的形态变化,还是劳动)这显然是一个最关键的环节。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资本论》引入可变资本和不可变资本这一对概念。作为劳动一方面创造新价值,另一方面把旧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劳动的这种二重性结果是由劳动二重性产生的。作为具体劳动把旧价值转移到产品中,作为抽象劳动,在产品中加进了新价值。劳动这种作用的区别可以从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资料价值的变动中表现出来。比如:如果劳动生产率变化,生产某一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6小时降为3小时,则该产品加入的新价值只有原来的一半了,但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依然不变。因此我们可以简单发现劳动力就是可变资本,而除劳动力之外的其他是不变资本。恐怕《资本异论》的作者根本不知道在工厂里,工人本身也是可变资本。他还说工人与资本结合,应该是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结合。理解了“剩余劳动时间”,我们再来看看“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可能是负值”,工人们的白吃白喝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如果一个工人独自劳动时,每天的“必要劳动时间”是12小时,当他受雇于资本家或者在国有企业“参加工作”以后,在工厂每天同样劳动12小时,那么,在他自己看来就没有剩余劳动时间。如果他独自劳动时,必要劳动时间超过12小时,进入工厂后只要劳动12小时就可以得到维持一天生活所需的生活资料(因为在工厂里他只用6小时就可以创造出这一份价值),因此,在他看来“剩余劳动时间”就是负数。“剩余劳动时间”是负数,意味工人和资本结合,即在工厂参加集体劳动、使用先进的生产条件,比自己独自劳动更加合算。(《资本异论》)
这里同样的四个“12小时”绕来绕去,脑壳都要给弄昏,我们需要追问的是工人的劳动水平究竟是不是稳定的?如果他稳定,生产资料一样的情况下,工作同样的时间,明显生产的产品应该理论上是一样的。当然,也有可能生产资料的条件不一样,“独自劳动”,你有先进设备吗?或者更极端你有生产资料吗?没有生产资料就请出卖技术。当然,除了劳动没有其他资本的人就是工人。这里也出现了一个“剩余劳动时间”,就是因为生产工具进步产生的“历史差额”。没有这个历史差额农民会变成工人,封建社会会变成资本主义社会吗?或者换句话说,我们要追问的恰恰是在工厂,不是个人手工业者,就是在工厂中,就使用先进的生产条件,就这个此时发生的生产,有没有剩余劳动时间?恕我直言,恐怕作者根本就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为了给作者的结论找一个比较符合逻辑的脑回路证明,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多重视域”。
从资本的角度看,工人的确存在剩余劳动时间,资本的利润正是来自这一“剩余劳动时间”。可是在工人(广义地讲,包括所有受雇劳动者)看来,如果自己不和资本结合,而是独自劳动,必要劳动时间将远远超过在工厂里的实际劳动时间。因此,在工厂劳动12小时不存在剩余劳动时间,或者说剩余劳动时间是负的。因为是资本缩短了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使用资本对工人自己是有利的,所以,这一资本家眼里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实际上是“资本的必要劳动时间”。在分析商品的买卖时,我们应该已经注意到,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观察经济活动,往往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海狸一头当然换鹿二头”(亚当.斯密语)。然而一旦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就会发现不是这样,劳动时间只能帮助确定交换比例的范围,而无法确定具体的交换比例(请见本书第二章)。对于剩余劳动时间,也是这样。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会看到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比总劳动时间短,所以得出结论工人吃亏了,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被别人剥削走了。(《资本异论》)
一个事实,在不同的眼光立场下得出不同的结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起来有没有一点道理,评论或者发表意见当然可以坚持自己的主张,但是科学问题关键的不就是事实本身吗?《资本论》为什么在强调辩证法的同时要强调唯物主义,其中之一就是怕这种“多重视域”的都有道理。不过这算不算够上唯心主义呢?我觉得恐怕不是,因为严肃的唯心主义,也是要追求客观性的。
与《资本异论》商榷
质疑《资本论》
交换是“你有我无”还是“节约劳动”质疑《资本论》
区别商品交换者之间的两个区别质疑《资本论》
劳动时间是否决定商品交换比例质疑《资本论》
浅析确定交换比例中的主客因素质疑《资本论》
供求平衡点的价值计算问题质疑《资本论》
总公式矛盾的秘密在于货币能否还原为商品质疑《资本论》
贵卖的利润是否来自消费者酬谢
读书会
索维尔《价格的作用》
“乌托邦”重新扬帆,《资本论》中的未来社会论
《资本论》原著句读系列
《资本论》句读(1-4)
第一版序言
《资本论》句读(5-9)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句读(10-16)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资本论》句读(17-22)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资本论》句读(23-31)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资本论》句读(32-40)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资本论》句读(41-49)
第一版序言
《资本论》句读(50-56)
第二版跋
《资本论》句读(57-64)
第二版跋
《资本论》句读(65-67)
法文版序言和跋
《资本论》句读(68)
第三版序言
三观堂癞格宝吃酸豇豆
让更多上班族的劳动时间可以从事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