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后,我们收集了高一高二各班的研究性学习作业,同学们完成得非常好,认真高效,也不乏亮点。
在收集作业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来自高一和高二每一位班主任老师的支持,我当过班主任,知道每天面对四五十个孩子,事情有多么琐碎,但是他们都温暖回复和帮助,谢谢大家。
学生研究课题(语文)
我们来看小品中的这个情节:
下面请李金老师做作业评价:
作业评价
1
综述
(上图为部分优秀作业)
本次探究作业有30个研究小组,共多位同学参与,完成了30份开题报告和探究性学习报告。大部分学习小组的研究分为开题和探究两个环节,有一定的规范意识。各组对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进度安排、结论预测和成果形式有着较为清晰的界定与安排。
从研究结果来看,虽研究思路略有差异,但各小组都解决了这个问题。
2
高二(4)班
如高二四班刘思娜小组从逻辑学、法理学的层面对此问题作出了清晰的解读,思路严谨,脉络清晰。
可以看出他们小组是站在法律中设立合同的角度进行论述,是一个不错的角度。
3
高二(8)班
高二八班李倩小组对于“偷换概念”的解读更加通俗易懂。
吕泽蒙小组从《资本论》中寻找论证依据,论证过程更加细致精微。
4
高一(16)班和高二(4)班的拓展研究
部分研究小组不满足于限定的逻辑问题,将研究视野拓展开来,高一十六班课题小组对演员的成长历程、台词风格进行了初步的了解,试图从中找到演员表演风格的源流所在。高二四班刘思娜组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对于逻辑学中的经典悖论产生了兴趣,借助网络资源学习了解了“鳄鱼困境”和“祖父悖论”。
学生研究性作业总结——语文。
回顾本次研究历程,同学们感慨良多。大家对于语文学习的方式、常见的逻辑学悖论。思维的基本方式,或有了初步的了解,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受益匪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学习任务群3”是“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旨在帮助学生在跨文化、跨媒介的实践中开阔视野,在更宽广的选择空间发展各自的语文特长和个性。跨媒介阅读,跨越的是阅读资源组合,不是单纯的组合拼接,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聚合,更是一种深度阅读。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注重思维训练是促进阅读走向深入的重要方法,强化情景意识是基本的组织策略。
非常感谢李金老师设定了选题,并且对大家作业进行了辛苦审阅和总结。
幽默点缀了生活
小品中的夸张和幽默带给我们很多的快乐,演员的地域和语言特色也为小品本身增色不少。当然表达幽默不一定需要一个完整的故事,就像当前综艺节目中很受欢迎的傅首尔曾经说过,幽默是一种生活态度。
语言中使用谐音,双关或者思维跳跃都可以让一件事情成为有趣的表达,于是有了冷笑话,而且比的是冷。
举个栗子:
从前,有个人,非常爱打电话,最后,他挂了。
同样,在任何文化中大家都不会拒绝幽默和智慧。西方文化中大家会非常喜欢脱口秀节目(talkshow),一个好的脱口秀演员一定是敏锐、犀利并拥有超强语言天赋的,于是攻击也变得有趣了,下面是黄西在美国做脱口秀演员时,在白宫新闻晚宴的演出:
黄西是一名留美的生物化学方向的博士,获得了绿卡。
很多年前,当我知道这些信息,心里曾怀疑过这是对教育资源和他自己的一种浪费,但是,见过更多优秀的人,就理解了,剪去任何一个片段,都不会让你成为今天的你。
End
(撰稿:李金王少鹏编辑:贾姝媛审校:贾姝媛)
包一中在等你
扫描图中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