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肺炎
支原体肺炎
小儿肺炎
肺炎严重吗
坠积性肺炎

马克思劳动从属于资本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请问中科白癜风医院地址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zhiliaofangfa/m/19732.shtml

马克思劳动从属于资本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胡磊

提要:马克思劳动从属于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从属于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基本特征、形式从属是劳动从属于资本的早期形式和一般形式、技术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下劳动者失去劳动过程控制权导致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劳动从属于资本的形式随着劳动过程的变化而变化。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的本质特征,为透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和内在矛盾提供了理论支点;揭示了劳动从属于资本有不同形式,为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供了思想资源;揭示了资本应用技术和机器具有促进劳动解放和加深劳动从属性的双重效应,为健全现代技术和机器应用制度提供了理论指引;揭示了劳动从属性与劳动者对劳动过程的自我控制权反向变化,为完善平台经济中劳动关系认定和调整制度提供了方法启示。

关键词:劳动从属于资本劳动过程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劳动从属性劳动关系

作者胡磊,男,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上海)。

引言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生产的两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它们就必须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①。劳动者与资本等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存在于流通过程中,而且存在于生产过程中。在资本主义社会,受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服从资本家指挥、监督与控制。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时期,马克思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根本方法,结合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丰富鲜活的历史事实,系统阐述了资本家独占物质生产资料和生产技术、严苛控制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分配权来最大限度攫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过程的运行机制与内在本质,科学揭示了劳动关系与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地位的演化与发展机理,形成了作为马克思“劳动的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思想硬核和重要支点的劳动从属于资本理论。

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属不同所有者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雇佣劳动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最常见的形式,劳资双方既有共同利益,又在劳动过程管理和收入分配等方面存在利益分歧和矛盾。由于劳动过程和市场需求具有不确定性,资本利润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本对劳动过程的控制和引导。劳动从属于资本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基本特征,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过程的一般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广泛采取资本通过市场雇佣劳动的社会形式,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化仍然需要经由企业和市场,仍然存在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与分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中存在劳动从属于资本的劳动过程和劳资利益协调问题,公有制经济中也存在如何有效保障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问题。劳资关系关乎生产效率和分配公平,直接影响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马克思劳动从属于资本理论侧重揭示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劳动从属于资本的性质、形式和发展趋势,也内蕴着抽除特定社会制度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过程和劳资关系的共性特点和一般机理,既有丰富的理论意蕴和严谨的内在逻辑,又有跨越时空的理论穿透力和鲜明的时代价值。深刻把握马克思劳动从属于资本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既有助于我们准确透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和新变化,也可以引申出对科学洞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劳动过程的变化和特点的有益启示,对构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和指导价值。

一、马克思劳动从属于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①,劳动从属于资本是指活劳动从属于作为物化劳动的资本。马克思在《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雇佣劳动与资本》《—年经济学手稿》等著述中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从属于资本的事实进行了分析,在《—年经济学手稿》中明确提出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对资本的从属问题,在《资本论》等著作中参阅经济史、经济思想史、自然科学和工艺学等领域的大量资料对劳动从属于资本问题进行了展开论述。总的来看,马克思劳动从属于资本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劳动从属于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基本特征

劳动从属于资本与劳动从属于作为统治者的人的关系解体同时发生。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在人身上依附于作为统治者的奴隶主或封建地主,在经济上从属于奴隶主或封建地主掌握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形成奴隶制、农奴制、臣仆制、家长制等在政治上或社会上固定的统治和从属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不再受到过去一切宗法与政治的束缚,摆脱了封建等级关系与人身依附关系而在形式上成为“自由人”,实现了劳动力对自己的从属,但囿于失去物质生产资料,唯一的活路是把自身劳动力当做商品来出卖,依附并受制于资本家的雇佣和支配才能换取生活资料。由此,奴隶和农奴转化为雇佣工人,自耕农转化为农业工人,帮工学徒与行会师傅的关系转化为雇佣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从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的过渡有两条途径。生产者变成商人和资本家,而与农业的自然经济和中世纪城市工业的受行会束缚的手工业相对立。这是真正革命化的道路。或者是商人直接支配生产。”①“起初资本指挥劳动只是表现为这样一个事实的形式上的结果:工人不是为自己劳动,而是为资本家,因而是在资本家的支配下劳动。随着许多雇佣工人的协作,资本的指挥发展成为劳动过程本身的进行所必要的条件,成为实际的生产条件。”②与劳动者在人身上从属于统治者的前资本主义社会相比,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从属关系的社会形式和性质发生根本变化,表现为资本成为生产过程的主要组织者而劳动成为资本的“酵母”,表现为人对作为资本的物的从属而不再是人对人的从属。

劳动从属于资本是资本家在非等价交换下支配雇佣工人生产商品和剩余价值的内在基础。马克思指出:“我们称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是这样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过程从属于资本,或者说,这种生产方式以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为基础,而且这种关系是起决定作用的、占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③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受雇佣工人的劳动能力由资本家消费,劳动过程受到资本家及其代理人监督和管理,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正如“他的酒窖内处于发酵过程的产品归他所有一样”④。随着劳动从属于资本关系的普遍化,前资本主义社会获得的生产力被置于资本关系之下,由各种劳动的结合所产生的生产力也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成为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

(二)形式从属是劳动从属于资本的早期形式和一般形式

“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并不因为工人是为资本家劳动而不是为自己劳动就发生变化”⑤,“资本找到现实生产过程,即特定的生产方式,最初只是在形式上使它从属于自己,丝毫也不改变它在工艺上的规定性”⑥。在简单协作条件下,资本家“给各种独立的和分散在各处的手工织工、纺工等等活干”⑦并监督和管理其劳动,同一资本同时雇佣的工人增多但工人的劳动方式和效率大体上没有改变。“正如协作发挥的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一样,协作本身表现为同单个的独立劳动者或小业主的生产过程相对立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有形式。这是实际的劳动过程由于隶属于资本而经受的第一个变化。”⑧随着生产和用工规模扩张,为提高生产力和获得更多剩余价值,资本推动了以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工场手工业分工不仅只是为资本家而不是为工人发展社会的劳动生产力,而且靠使各个工人畸形化来发展社会的劳动生产力。它生产了资本统治劳动的新条件。”⑨然而,工场手工业中“分工的形成,是由于待完成的特殊作业只能由特殊专业化的劳动力来完成”⑩,掌握劳动工具的技巧的高低仍是生产的决定性要素,资本家控制生产资料但没有完全控制劳动过程、不得不经常同工人的不服从行为作斗争。相比前资本主义社会来说,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变了但物质内容没变,劳动者凭借个人生产技术和经验技能享有较高的劳动独立性和自主性,劳动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劳动产品还带有劳动者个性化技艺的痕迹。这一时期,“资本已经在一定的从属的职能中存在,但还没有在它的占统治地位的、决定一般社会形式的职能中存在,还不是劳动的直接购买者和生产过程的直接占有者”①,“通过资本而实现的联合只是形式上的,而且涉及的只是劳动的产品,不是劳动本身”②。

“资本起初是在历史上既有的技术条件下使劳动服从自己的”③,攫取剩余价值主要通过延长劳动时间且不能逾越人的生理限制和社会道德界限。马克思指出:“我把以绝对剩余价值为基础的形式叫做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它同如下这些其他生产方式,即实际的生产者提供剩余产品,提供剩余价值,也就是超过必要劳动时间进行劳动,不过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其他人进行劳动的这些生产方式,只有形式上的区别。”④劳动从属于资本发生在现有劳动过程的基础之上,“这种现有劳动过程在劳动过程从属于资本之前就已经存在,在以前的各种生产过程和其他生产条件的基础上就已经形成——,资本是使已有的、现存的劳动过程,就是说,例如,使手工业劳动与独立的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农业方式,从属于自己。”⑤

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来看,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的一般特征是始终存在的。“劳动过程从属于资本(它是资本本身的过程),资本家作为管理者、指挥者进入这个过程;这个过程对资本家来说,同时又是直接剥削他人劳动的过程。我把这称为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它是所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一般形式。”⑥

(三)技术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下劳动者失去劳动过程控制权导致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

作为人的技术创造物和物化的科学技术,机器“是人的手创造出来的人脑的器官;是对象化的知识力量”⑦,其应用对于真正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构和劳动从属性的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从物质存在形式来看,技术和机器是缩短商品生产所需的必要劳动时间的最有力的手段,促进了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生产力大幅跃升。技术和机器的应用减弱了生产对工人技艺、体力和劳动环境的依赖度,深化和细化了社会分工,提高了生产的连续性、标准性和系统性,推动了生产自动化、社会化和全球化。从社会存在形式来看,技术和机器取代工人在生产中的主导性地位,成为固定资本的最适当的形式、资本驾驭劳动的权力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增强并遮蔽了资本对劳动的控制和剥削。

在从简单协作到工场手工业再到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过程中,资本家把自然力和科学并入生产过程,推进劳动分工精细化和技术通约化,使“变得空虚了的单个机器工人的局部技巧,在科学面前,在巨大的自然力面前,在社会的群众性劳动面前,作为微不足道的附属品而消失了;科学、巨大的自然力、社会的群众性劳动都体现在机器体系中,并同机器体系一道构成‘主人’的权力”⑧。“在工场手工业中,社会劳动过程的组织纯粹是主观的,是局部工人的结合;在机器体系中,大工业具有完全客观的生产有机体,这个有机体作为现成的物质生产条件出现在工人面前。”⑨随着劳动过程中所需的智力因素和技能转移到可以离开人而独立发生作用的机器上,资本增殖对工人技能的依赖减弱,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趋向标准化并且脱离工人自我意志的控制。随着劳动资料变为不受制于工人的技术和能力的机器体系,资本借助机器和技术手段支配劳动的客观权力增强乃至在劳动过程的设计、时间和地点安排、进度和标准等各方面获得绝对控制权,而工人劳动的独立性和主体性逐渐消弭。

马克思深刻指出:“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才把物质生产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被运用于实践的科学——,但是,这只是通过使劳动从属于资本,只是通过压制工人本身的智力和专业的发展来实现的。”①技术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促使生产过程细化分解和标准化,降低了工人技能对劳动过程的重要性,促使知识对工人表现为外在的异己的东西,使工人的直接劳动同劳动过程整体相分离而变为同质化、机械化、简单化和片面化的机器劳动。这就扩大了可供资本使用的劳动力资源,强化了资本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力,使原本拥有生产技能和劳动过程控制权的工人退化为去技能化、去自主化的局部机器的有自我意识的器官,也加剧了工人内部竞争和被技术替代、被无差别替换而沦为过剩劳动力的失业风险,致使工人离开机器就不能生产。由于推广机器和分工,“整个生产过程不是从属于工人的直接技巧,而是表现为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②,工人的直接劳动失去独立性而被贬低为只是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同时,“劳动资料一作为机器出现,就立刻成了工人本身的竞争者。资本借助机器进行的自行增殖,同生存条件被机器破坏的工人的人数成正比。”③为对付工人反抗、弱化生产对工人技能和劳动积极性的依赖度,资本家竞相采用代替劳动力的改良机器和新的生产方法,“自年起,一切新发明几乎都是工人同千方百计地力求贬低工人特长的企业主发生冲突的结果。”④而这一时期的小生产者无法与机器大生产相对抗,因为分工而变得畸形的工人无法离开资本家的工厂而转化为小生产者,其劳动力离开原来的劳动范围就贬值而不卖出去就等于零,不得不唯资本是瞻地屈从于“技术控制的合理性”和“物化劳动支配活劳动”,像活的附件一样从属于机器重构的生产系统,从事资本控制和技术规定下的劳动。随着自身生产技艺和劳动的技能特性被机器抽离而可替代性增强,工人既丧失生产资料所有权,又丧失对生产技术和劳动过程的控制权,丧失劳动的主体性地位,从借助机器劳动异化为作为机器劳动。随着机器作为固定资本同活劳动相对立、不依赖于工人却支配着工人劳动,机器和技术成为资本的承担者并取代工人技能主导劳动过程,劳动对资本的依赖和从属程度加深,不但在形式上接受资本监管而且实际从属于以机器为基础、以资本增殖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从物质表现来看,“正如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被看作是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的物质表现一样,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也可以被看作是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的物质表现”⑤。技术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推动社会生产的技术基础和组织方式发生变化,“在使各种生产当事人的关系发生变革的同时,也使这种劳动的方法和整个劳动过程的实际方式发生了变革”⑥,促使劳动过程控制权向资方转移。在局部工人依附于机器、机器受资本支配的情形下,资本家可以通过科学管理和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同工作日的长度有关;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彻底的革命。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前提;这种生产方式连同它的方法、手段和条件本身,最初是在劳动形式上从属于资本的基础上自发地产生和发展的。劳动对资本的这种形式上的从属,又让位于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①“随着劳动在实际上从属于资本,在生产方式本身中,在劳动生产率中,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在生产内部——的关系中,以及在双方彼此的社会关系中,都发生完全的革命。”②自延长工作日受到法律限制后,资本就加快发展机器体系来生产相对剩余价值,使机器应用和资本增殖的内在关联表现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使资本控制和剥削劳动的形式与过程发生变化且隐蔽性增强,遮蔽了劳动对资本增殖的支撑性作用。同时,“工人在技术上服从劳动资料的划一运动以及由各种年龄的男女个体组成的劳动体的特殊构成,创造了一种兵营式的纪律。这种纪律发展成为完整的工厂制度”③。从再生产过程来看,“工人阶级,即使在直接劳动过程以外,也同死的劳动工具一样是资本的附属物。甚至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在一定限度内,也不过是资本再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④

(四)劳动从属于资本的形式随着劳动过程的变化而变化

劳动从属于资本的两种形式的关系是辩证的,是动态而具体地相互变化着的,并非是绝对分离的。从两种形式的联系来看,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是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的前提与基础,“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是在创造与绝对剩余价值不同的相对剩余价值的一切形式中发展起来的,我们已经看到,这决不排斥这些形式在增加相对剩余价值的同时增加绝对剩余价值”⑤,“特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含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而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则决不必然包含特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⑥。劳动对资本从形式从属走向实际从属,真实反映了技术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内蕴着技术和机器在发展中创造出消灭技术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条件的辩证法,内蕴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我扬弃的因素。从两种形式的区别来看,二者的物质表现不同,其实质差异在于劳动过程控制权是否发生实质性变化。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源于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变了但其技术基础和物质内容没变,是以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则源于已失去生产资料这个客观劳动条件的劳动者又失去了生产技术和劳动过程控制权,是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式为基础的。

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演变,劳动对资本从属的两种形式是相互变化的。“在所有的场合,和两种剩余价值形式——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如果就其本身单独来考察,绝对剩余价值总是先于相对剩余价值——相适应的,是劳动从属于资本的两种单独的形式,或者说资本主义生产的两种单独的形式,其中第一种形式总是第二种形式的先驱,尽管第二种更发达的形式又可能成为在新的生产部门中采取第一种形式的基础。”⑦“就劳动过程只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单纯过程来说,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这个过程的一切社会发展形式所共有的。但劳动过程的每个一定的历史形式,都会进一步发展这个过程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形式。这个一定的历史形式达到一定的成熟阶段就会被抛弃,并让位给较高级的形式。”⑧

(原文刊载于《观察与思考》年第4期。为方便阅读,以上内容为作者主要观点摘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jiej.com/zytfy/3811.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