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
你们会不会好奇NSDA的毕业生现在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这让我们萌生了做一个新栏目的心思。想要和大家分享一些NSDA的辩手们,在高中、在大学、在初中、甚至在小学,他们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本期,我们邀请了NSDA的老朋友,一位妥妥大牛级的大神级前辈辩手王亦功。
王亦功Ryan
高中毕业于南京外国语中学
本科毕业于加州伯克利分校(UCBerkeley)
目前在芝加哥大学读书
很多人都说大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学习、课余活动和睡眠三样只能选择两样完成。在伯克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种时间上的紧迫。
我是王亦功Ryan,本科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现在在芝加哥大学继续读研究生。作为加州旗舰的公立学校,伯克利每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最优秀的学子。
我的大学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今天这篇文章我就来分享一些我在本科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如何平衡学习与课外活动。
1在不断摸索中找到学业与爱好的平衡点从入学的第一天,我就发现伯克利学习的压力可以说是不容小觑。学长学姐们都十分优秀,每个人似乎都学着两个专业、做着几个社团,平时的生活也过得多姿多彩。
学校图书馆24小时开放而且经常人满为患。每天上学路上,不断地有学生把社团活动的宣传页递到你的眼前,学校的SatherGate门前也总是热热闹闹,总有学长学姐们在做各种各样的活动。
优质机会的竞争总是格外激烈:十多个阿卡贝拉清唱团争相招人,却依然很多人没能被录取;各式的商业社团每学期初都大张旗鼓,但最低的录取率只有1%。
同样,学术方面大家都很拼:大一开始就要找教授要researchopportunities,哪怕是个小考试都要做好几套practiceexam。
作为一名大一新生,我一开始也并不清楚自己的学术兴趣在哪里,就随波逐流地跟着身边的同学上起了计算机课程。
在伯克利这样的CS强校里,似乎整个学校里都弥漫着代码和编程的气息。
大一新生欢迎的时候,似乎每一个跟我聊天的同学都有学习计算机去硅谷工作的规划。当时的我也是这种精英生活的众多追捧者之一,我像大多数人那样,认为这样的日子不就是国内一直吹捧的人生赢家的日子吗!
然而,坐在将近个人的课堂里,看着那些我并不感兴趣的代码,我越来越觉得迷茫。
从中学开始,我就发现自己是一个不愿意多花时间在不喜欢的学科上的人,到了大学依旧如此。
就这样,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尝试,我发现计算机可能并不是我真正喜欢的学科。如果把四年的时间都用来学自己不那么喜欢的科目,这真是“强我所难”。
转机出现在我大三的时候。
我在大三上学期上了一节社会学理论课(这也是美国大学里一般都会有的通识教育要求)。
老师从亚当史密斯的国富论讲到马克思的资本论再到戈夫曼的社会心理学,我有一种找到“知己”的感觉。
社会学对我所在的世界有着如此深刻的分析和如此犀利的见解,而这种世界观又与我的想法是如此的契合!
最终,我很大胆地选择了加上社会学这个专业,到今天我也不后悔。
此外,大学期间我还修了金融、统计、哲学等许多与我专业无关的课程,这些课程不仅让我扩充了知识面,学到了许多实用技能(比如说编程),也让我对各种专业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帮助我在自己的学科专业上走得更远。
其实大学里的每一个专业和学科都是在阐述它们对世界的一种理解,比如说经济学就是要把世界作为理性的个体来理解,数学就是用逻辑的方式来解释世界上的事件,心理学通过解释人类的内心活动来解释世界……
选择一个专业就是选择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所以我觉得大家要选择一个能与自己产生共鸣的学科,才能够让自己真正地投身到研究学习中去。
2大学生涯中最充实、最快乐的时光——阿卡贝拉乐团除了学习,我大学里最开心的莫过于加入了阿卡贝拉乐团了。
大一第一学期刚开始的时候,我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报以美好而单纯的幻想,即加入自己喜欢的社团,好好发挥自己的特长。
于是,我兴冲冲地去各种社团面试,也给自己选上了那些热门的技术性课程(technicals)。天真的我认为自己“学业爱好兼顾”的野心可以轻易达成。但现实却是我第一学期在学业和活动的双重压力下,毫无意外地病倒了。
在这一学期的辛苦奋斗后,我意识到想要在学习和自己的爱好中找到平衡,并没有那么容易。这也就意味着我仍然要面对“在学业和自己的爱好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一头疼的课题。
在接下来的学期里,我尝试了许多不同专业的课程,也加入了一些各种商业、学术、社交类的社团,最终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课业和课余活动——我大一一开始就面试加入的阿卡贝拉社团(无伴奏合唱清唱社团)。
这个清唱团是美国西海岸学校中最厉害的中文清唱团。我们团员来自五湖四海,团里不仅仅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还有一些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同学们。
我们平时每周都在一起排练合唱,自己编曲和排演,并且经常会在学校旧金山湾区的各种活动上表演。
当然,作为一个对技巧和联系都有要求的艺术类社团,我们的清唱团自然也会占用不少时间。
从每次表演前的加排,到录制专辑(有次正好卡在期末考试期间),再到参加比赛时大家熬夜的排练,我们经常会遇到清唱团活动和自己学业相冲突的状况。
在我们去参加ICCA比赛(如果你看过电影PitchPerfect的话一定对这个比赛不陌生。是的,这是一个现实存在的比赛!)之前两周每晚7点开始排练到第二天凌晨让每个人都精疲力竭。
那两周我根本无心顾及自己的学业,能完成assignment就已经不错了,更不提似乎每周都不间断的midterms。为了能够专心投入排练而且不耽误学业,我在大量的排练之前就提前复习了功课,才不至于让自己在忙的时候应接不暇。
此外,我个人很喜欢做的一件小事情就是在周末的时候计划好下一周的日历。每次看见日历上一周被不同颜色的小方块填得满满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
还记得在ICCA比赛的前两周,我非常push自己完全按照日历上的计划来进行学习,然后就很意外地发现自己比平时能多完成很多事情。
大二时,我开始担当社团的负责人,这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忙碌。
作为社团的管理人,很多时候都要顾全大局,常常有身不由己的情况,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变得更加强大,更有责任心。当我们社团在西海岸最优秀的清唱团中拿到了奖杯,当我们的专辑成功发布,当大家因为这些难得的回忆关系越来越紧密时,我就觉得一切的努力都太值得了。
阿卡贝拉社团,不仅圆了我高中的梦想,还陪我度过大学四年时光。每次和同学们一起唱歌,我都能感觉到平日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得到很大的宣泄和释放。
在伯克利这种综合性大学里真的需要这样一个对自己有非凡意义的小团体,让自己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归属感。
3向外走,寻找我的第三兴趣——飞行飞行是每个人都无法抗拒的一种魅力存在。对我,也是如此。
在初中的时候我就开始玩飞行模拟器,还蛮向往自己有一天能真正开飞机。
在加州上学,良好的自然风貌让本身就喜欢出门的我在家根本呆不住,平时周末有空闲时间的话,我也会出门走走看看。
此外,通过朋友的引荐,我还加入了学校里的“飞行圈子”,选修了一门航空的选修课(这门课程完全由学生自己授课)。
主讲的同学给我们讲述了民航业从航班排班、公司运营、空域管理到飞行术语、航空天气等非常详尽的内容。
课程的最后,他还带我们体验了一下通用航空飞行。他开着小飞机带我们盘旋在旧金山市的上空,这真的是一次与坐民航客机太不一样的经历!
这次飞行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之后我就经常和我的朋友一起学习飞行,并且成功取得了私人飞行执照。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飞行体验应该是春假和朋友一路从旧金山开着小飞机飞到了亚利桑那州的大峡谷(GrandCanyon)。那次旅程让我觉得美国特别的通用航空系统是很值得体验的。
记得那次旅程,我们从旧金山起飞,一路向南,飞过了洛杉矶、拉斯维加斯然后进入了亚利桑那州。
亚利桑不仅有举世闻名的大峡谷,还有各种奇特的地形地貌,还有停满了大型客机的飞机坟场,真的是让我这个航空迷过足了瘾。
飞行行程虽然大都在荒郊野岭,但是每一个小城市都有自己的机场,让我们加油、备降等都倍感安心。
一路上除了有令人叹为观止的风景,更让我感动的是通用航空的其他飞行员们。
通用航空这个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