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羊支原体性肺炎俗称绵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绵羊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ovipneumoniae,Movi)引起的在绵羊和山羊中普遍流行的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报道,我国多个省市也有此病的发生。本病以高热、咳嗽、肺间质增生性炎症、肺和胸膜发生浆液性和纤维素性炎症为病变特征。本病传播能力强,感染羊群发病率高,患羊呈渐进性消瘦且羔羊死亡率较高,给养羊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病原学
绵羊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能够进行自我复制,菌体直径在nm左右,无细胞壁的原核微生物。Movi革兰氏染色呈阴性,不易着色;姬姆萨染色时呈现蓝紫色或淡紫色。我们知道大多数支原体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时形成的菌落形态呈“煎荷包蛋状”,而Movi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时形成的菌落形态呈独有的“桑葚状”不具备大多数支原体菌落典型的“煎荷包蛋状”特征。年Mackay等人首次从患病的绵羊体内成功分离到该支原体,直到年才证明了其致病性,由Carmicheal等人提议将该支原体命名为绵羊肺炎支原体。Movi不仅对绵羊有致病性,而且对山羊也有同样致病性。年Linvingston等首次从安哥拉山羊肺中分离出Movi,并报道了其对山羊的致病性。
2流行病学
支原体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人、动物、植物和昆虫等都可携带支原体,在土壤和污水中也可检测到支原体的存在。在我国绵羊支原体性肺炎夏末和秋季最为常见,舍饲羊一年四季都可发生。解慧梅等对江苏泰州地区36家羊场开展支原体性肺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各羊场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发病,其中湖羊的发病率在30%左右,病死率达到60%。年宁夏灵武市一养殖户养山羊只,绵羊32只,全部发病,山羊死亡率27%,绵羊死亡率22%,经确诊为支原体性肺炎。本病在我国内蒙古、新疆、四川、甘肃等地均有报道,其传播性强,感染率高,严重威胁着我国养羊业的发展。
3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绵羊肺炎支原体感染羊只后根据病程和临床症状,可将该病划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种类型。
最急性型:病羊初期体温急剧升高,可达41~42℃,目光呆滞,食欲废绝,呼吸急促,咳嗽,流浆液性鼻液,听诊肺泡呼吸音减弱、消失;病羊常不能站立,卧地不起;可视黏膜发绀,病程一般为4~5d,有时甚至不足1d就死亡。
急性型:大多数患羊临床症状属于此种类型,病羊初期体温升高,出现短而湿的咳嗽,呼吸困难,精神萎靡,食欲下降,有时伴有腹泻症状,患病母羊多数流产;患羊病程一般为7~14d。
慢性型:多发生于夏季,症状较轻,高热不退,背毛杂乱,机体免疫力较低,容易出现并发症从而导致死亡。
患羊病变部位主要在胸腔,心包和胸腔积液呈现淡黄色,有浆液性、纤维素性胸膜炎变化,胸膜、肋膜、心包粘连。肺脏纤维素化,初期炎性充血、水肿,后期发生肝变,但通常是一侧肺叶发生肝变,很少发现两侧肺同时肝变的症状。
4支原体性肺炎的诊断方法
4.1病原的分离培养
人们通常认为病原分离和体外培养的检测结果最确实可信,然而支原体不能合成自身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在分离培养时对营养的需求较为苛刻,而且代谢速率比细菌低,生长缓慢,所需实验技术和操作方法复杂,在培养过程中很容易被杂菌污染,分离成功率低,因此不适合应用此方法做支原体病的常规检查。
4.2电镜观察
应用电镜检测支原体是一种快捷简便的方法,可以根据各支原体独特的形态结构,对各类支原体加以区分。然而电镜设备价格昂贵,且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操作,所以不适合基层临床疾病的检测应用。
4.3血清学检测方法
应用血清学方法进行诊断,要比病原分离方便快捷很多,可节约大量的时间,其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和补体结合方法等。候相山等利用绵羊肺炎支原体国际标准株Y-98,制备抗原,建立了一种间接ELISA方法,对几个羊场进行了血清学调查,检测结果与间接血凝试验结果相比更加敏感、检出率更高。宋蓉利用自己建立的绵羊肺炎支原体固相竞争ELISA抗体检测方法对46份支原体阴性血清和83份阳性血清进行检测,检出阴性血清44份,阳性血清全部检出。赵萍等应用IHA方法检测65份阳性血清和60份阴性血清,结果阳性血清检出率达%,阴性血清阳性检测率为0。可见血清学检测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检出率,对绵羊支原体性肺炎的诊断和疫情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4.4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目前,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是实验室检测支原体常用的方法之一。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比常规病原分离培养法快得多,比血清学方法更可靠,且可对早期病原菌感染的病料进行检测。对于检测类似支原体这种特别难培养的微生物来说,应用此方法更为有效。随着人们对支原体的深入研究,开始根据支原体保守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检测支原体。储岳峰等根据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保守的CAP-21的bpDNA片段和绵羊肺炎支原体16srRNA基因的bpDNA片段设计引物,建立了可同时检测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和绵羊肺炎支原体的双重PCR方法,其最低检测限为0.1ng的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DNA和0.01ng的绵羊肺炎支原体DNA,能够实现对这两种支原体同时快速的鉴定和实验室诊断。绵羊肺炎支原体和多杀性巴氏杆菌可以导致绵羊出现相似的临床症状,很难从病理剖检方面进行区分。冯旭飞等[根据绵羊肺炎支原体hsp70基因和多杀性巴氏杆菌sp6基因分别设计引物,成功建立了绵羊肺炎支原体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双重PCR检测方法,为临床上绵羊肺炎支原体和多杀性巴氏杆菌混合感染的快速检测、鉴定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有利的工具。PCR检测方法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支原体的检测,相信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更灵敏、更有效,更有实用价值的PCR检测方法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
5绵羊支原体性肺炎的防治
绵羊支原体性肺炎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而且在局部范围内传播迅速。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圈舍清洁,定期进行消毒,可选择用1∶倍稀释的络合碘或有机氯消毒剂带畜进行圈舍消毒。从没有该病流行的地区购进羊只,且一定要隔离观察后再混群。由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会对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的抗生素产生抵抗力,所以在治疗绵羊支原体性肺炎时应该选择针对阻碍DNA或蛋白质合成的药物进行治疗,如大环内酯类药物、喹诺酮类抗生素。李建华等应用酒石酸泰乐菌素注射液和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对患羊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长期用药会使支原体产生耐药菌株,而且也会影响肉质,所以应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是首选方法。李新萍等将1%的绵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灭活苗加入到灭活的组织液中,用于绵羊的免疫,结果取得了较好的免疫效果。韩笑等应用自制的绵羊肺炎支原体灭活疫苗接种羊只,同样也取得了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但由于支原体较难培养,菌产量低,成本高,这些都大大限制了传统疫苗的发展,需要研发新型的支原体疫苗。
6展望
目前,绵羊支原体性肺炎在我国多个省、市羊群中都有发生,其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给我国养羊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提高养殖户对该病的认识,研究出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有效的治疗药物、安全可靠的疫苗是十分必要的。相信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上述诸多难题将很快攻克。
原文刊于《中国动物保健》杂志年第10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