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系统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因而骨折的危险性也大为增加,即使是轻微的创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骨折。因此,骨质疏松性骨折又被称为“跌倒相关性骨折”。
骨质疏松症骨折在骨折发生之前,通常无特殊临床表现。其多发生在扭转身体、持物、开窗等室内日常活动中,即使没有明显较大的外力作用,也可发生骨折。骨折发生部位为胸、腰椎椎体、桡骨远端及股骨上端。髋部骨折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后果最为严重的一种,发生髋部骨折1年内死亡率15%~20%,存活者50%终身致残。因此,对于骨质疏松人群而言,避免跌倒就会减少骨折发生的风险和几率。
1跌倒的危害跌倒的危害简单的说有软组织损伤、骨折、生活质量下降、颅内出血及害怕再次出血。具体说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躯体伤害:骨质疏松症是第4位常见的慢性疾病,也是中老年最常见的骨骼疾病,更是老年人跌倒后易发生骨折的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原因,骨折是老年人跌倒最大最危险的伤害。跌倒已成老人伤害死亡第一杀手,严重威胁着老人的健康。
2.心理创伤:跌倒会伤害人的尊严和自信,特别是当跌倒发生在其他人面前并且需要他人搀扶时。如果出现骨折,生活将不能自理,完全要依靠别人,精神上会很压抑,情绪也会非常低落。这样就会造成身体功能直线下降,同时导致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对于老年人跌倒后的恐惧心理会降低他们的活动能力和活动范围减小,严重者最终甚至危及生命。
3.经济负担:跌倒是造成医疗保健费用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与跌倒相关的损伤费用占65岁以上老年人的所有医疗开销的6%,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据报道,1例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患者每年的直接经济负担是元人民币。中国每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直接经济负担是亿元人民币。
4.继发损伤:老人在跌倒骨折后,通常需要长期卧床,易产生一系列的并发症,如卧床致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关节挛缩等功能减退,长期卧床导致压疮、坠积性肺炎、泌尿道感染等,有高血压病、脑血管病、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一旦跌倒再站起来的机会大大缩小,致肢体残疾,重者甚至导致死亡。2跌倒的原因 跌倒的原因多种多样,环境因素,生理、病理因素、药物以及心情抑郁都可能导致跌倒。1.自身内在因素①心脏疾病可引起头晕、平衡问题、肌肉无力和疲劳,即使只有轻微的劳累。心脏疾病也经常与呼吸困难共同存在,从而发生跌倒。
②中风常常导致肌肉无力,或身体一侧感官不平衡,从而影响个人安全移动的能力。
③震颤,僵硬的肌肉酸痛,帕金森氏征相关人群通常存在走路平衡和姿势的问题,可能会导致频繁的跌倒。
④高血压或低血压,特别是从卧位到坐位时,头晕和/或昏厥是跌倒的常见原因。
⑤呼吸急促即引起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可以使人感到虚弱或头晕。
⑥糖尿病可引起脚上的神经病变,影响人们的平衡和感觉障碍能力以及感觉的不均衡。
⑦关节炎影响了关节的灵活,使人行走时难以保持安全平衡的步态。
⑧视力下降,青光眼和白内障,或眼睛老化,使得人们更难以判断距离和避免可能绊倒的障碍。在晚上或在在黑暗中特别当心。
⑨精神混乱可以增加跌倒的发生,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做出反应来避免跌倒的发生。
2.外在风险因素
①自然环境因素:如地面、不平表面,光线不足,以及缺乏栏杆或扶手,浴室表面湿滑等。
②社会人文环境因素: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社会秩序及法规等。
3.心理因素:跌倒的心理因素受跌倒的情绪和平衡信心等影响,跌倒往往使人产生恐惧心理,形成“跌倒-丧失信心-更容易跌倒”的恶性循环。
4.药物因素:很多药物不良反应可以影响人的神志、精神、视觉、步态和平衡等方面。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催眠药、安非他明类药物、利尿剂、止痛剂、安眠药、长效降糖药物等药物可使反应变慢或削弱认知能力、心律不齐、意识错乱等,增加了跌倒的危险性。随年龄的增加常患多种慢性病,常需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尤其是使用剂量不当,容易发生跌倒。
3如何预防跌倒科学研究表明,跌倒通常不仅仅是意外,它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让我们一起看看如何预防跌倒吧!
1.定期做健康评估,尤其是跌倒风险的评估。对老年人进行自身身体状况和与之相关的健康及社会支持系统等多方面的评估,对于跌倒的预防是十分重要和有效的。同时及时治疗可能引起跌倒的各种急慢性疾病,如影响视力的白内障、骨质疏松、反复发作的眩晕和帕金森综合征等。2.避免使用不适当的药物。凡能引起跌倒的药物最好不用或慎用,必须应用者应尽可能减少使用剂量。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应请医师做出利弊权衡后再用。3.生活方式与行为的防护。上下楼梯要注意安全,转身与头部转动动作宜慢不宜快,使用坐式便器而不用蹲式便器。老年人睡前最好少饮水,夜间利用床旁便器,清醒后不宜马上起床,站起前先坐位半分钟,行走不稳的老年人应当使用行走辅助器,如手杖、助行器、轮椅等。还可使用其他生活辅助器如加长的鞋拔、淋浴室的扶手、淋浴用椅、防滑垫、防滑鞋、无绳电话、取物器和滑行车等。4.改善整体健康状况,营养保持均衡饮食。摄取足够的钙及维生素D。5.适度运动对预防骨丢失有良好作用。经常进行一定强度的负重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利于促进新骨质的形成,增强肌肉力量、改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使步态稳定、行动灵活、提高反应能力,从而降低跌倒的概率。当然体育锻炼的实施必须基于对个体状况的充分评估,量力而行,因人而异。
6.积极 王西英(-)主管护师,本科,同济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护士长。上海市护理学会糖尿病护理学组成员,主要从事内分泌系统疾病护理与管理。
科普好文欢迎赐稿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