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神经内外科患者病后常可有肢体瘫痪、言语、记忆、思维等一系列障碍,有时还会有精神、行为异常。如治疗、康复不当遗留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其致残率极高。在我国,由于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发展较晚、健康知识的普及不够、现有医疗条件不足、医务人员及广大群众对神经康复的重视程度不高,同时,医院及社区医疗机构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更多的仅专注于急性期生命的抢救,而对患者病情稳定后的康复治疗尚缺乏足够的重视,因而错过了早期神经康复的最佳时机,延缓了早期康复和随后的正规康复进程,使许多病人产生了废用综合征——肌肉萎缩、关节挛缩、骨质疏松、脱钙、直立性低血压、心血管功能衰退及精神衰退等。
所谓早期康复,是指病人在患病后,只要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小时后即可进行功能康复。神经内外科病人发病1周内大都可以采用康复措施。根据神经系统疾病遗留的后遗症,现在采用的康复手段较多,如针对运动功能障碍采用的Bobath疗法、Rood疗法、Brunnstrom疗法、和PNF疗法,还有近年来提出的新的方法,如减重步行训练、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及经颅磁刺激等;针对语言功能障碍采用的Schuell刺激法、PACE促交流效果法和非语言沟通训练法等;针对吞咽功能障碍采用的冷刺激和空吞咽法、模拟吞咽训练法及口唇和舌的训练等;针对心理障碍采用的心理治疗、工娱疗法等等。发生机体功能障碍后,病人的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偏瘫侧的关节、肌肉会在起病后一两天内发生挛缩;偏瘫肢体若不活动,30小时后便开始发生疏松;长时间卧床将导致人体衰弱。要避免这些危害发生,康复训练是唯一有效的途径。资料显示:发病3-7天内进行康复治疗,达到生活基本能自理需45-53天;而超过一个月进行康复治疗,达到同样效果需3-6个月。一般地说,康复治疗的最佳时间为脑梗死发病后3天,脑出血发病后5-7天,可与药物治疗同时进行。
临床医学针对的是疾病本身,目的在于祛除病因、逆转病理或病理生理异常;而康复医学直接面对的是功能障碍,强调积极主动的功能训练,而且在生理功能无法恢复的情况下,强调采用代偿或替代的途径,增强患者的适应能力,并逐渐恢复实际运动能力。对于临床上经过权威专家判定已无任何医疗价值的重症神经疾病病例,全面系统地采取康复锻炼仍是有意义的,至少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纠正一些特殊问题,如痉挛、吞咽困难、慢性疼痛及大小便障碍等。
早期康复的目的:一、早期介入康复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偏瘫患者一般早期为软瘫,肌张力地下,稍不注意就会引起肩胛骨的后撤,肩关节半脱位,骨盆后撤,髋关节外旋,膝关节过伸,还有诸如坠积性肺炎,压疮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一系列的问题出现。早期正确的康复可以减少以上的问题发生。
二、早期介入康复可以防止废用综合征产生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由于制动,一般3周后即可有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和变形、骨骼脱钙与疏松、血压降低,年迈患者就此卧床不起,心血管功能和精神意志衰退等情况出现。它不仅加重了病情,而且给以后康复带来困难,要纠正这些由瘫痪引起的继发性障碍,有时比康复瘫痪时间要长和困难。三、早期介入康复可以防止肢体痉挛产生
适当的肌肉张力是维持正常活动所必须,过低或过高(痉挛)的肌张力均会影响肢体的正常活动,共同运动及联合反应,其最后结果就是上肢以屈肌占优势,下肢以伸肌占优势的痉挛姿态(即Wernnicke—Mann姿态),严重影响上下肢功能。故在这种痉挛姿态未产生前就应采取康复治疗,预防或减轻其发生。四、早期介入康复可以增加患者的康复意识及生活信心
脑中风患者经过抢救醒来后发现自己不能动了,会出现焦虑,烦躁不安,灰心丧气等不良情绪,对生活失去信心。早期介入康复,教会患者如何搭桥运动,翻身,起坐,转移等不但可以增强患者的信心,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核心控制能力。
五、早期介入康复对以后康复训练起基础性作用
通过对头部、健侧肢体的施加抵抗运动,诱发联合反应,维持关节活动度训练,利用支具保持手的对掌状态,尽可能使用患侧手,使康复刺激能输入中枢,反馈地提高运动功能。
一般而言,疾病、损伤的急性期康复治疗在各专科进行,由各专科医师提出会诊申请,康复医师根据患者的疾病诊断、康复评定所明确的障碍程度,规划设计早期的康复治疗方案。由康复治疗师实施具体的康复治疗。疾病稳定、伤口拆线即可转入康复医学科进行完整的系统的康复治疗,如脑梗患者病情稳定后即可在床边进行早期康复治疗,5天-2周可转入康复病房,脊柱骨折、脊髓损伤伴截瘫患者在手术后不影响脊柱稳定的情况下即可进行床边早期康复,拆线后可转入康复科进行更全面的康复治疗。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