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作者简介:卫兴华,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马克思是人类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理论家与革命家,他既有深厚的才能禀赋,又有坚毅的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他一贯同情劳苦大众,为解放全人类的宗旨而奋斗终生。按他具有的高深学识水平,本可以去当教授、律师或从事其他有丰厚收入的职业,但他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宁愿过穷困日子而不悔。正是以这种精神,他为创建“劳动的政治经济学”以取代“资本的政治经济学”而辛勤一生。从马克思转向研究政治经济学直到写作《资本论》的全部过程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去伪存真、不断深化研究、追求真理的治学精神。学界对《资本论》中某些争议的不同理解,往往是因孤立地就某个理论是非而纠缠不清。其实,准确把握马克思的有关论点,需要着眼于整体性和系统性,包括横向和纵向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从马克思从事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研究的四十年中,可以看到他与时俱进的理论发展中对同一问题的多角度说明。因此,对《资本论》的教学与研究不应限于《资本论》本身,而应从马克思四十年的研究历程中进行整体性和系统性把握。
一、马克思的成长及其转向研究经济问题的动因
马克思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莱茵省一个最古老的城市特利尔城,其幼年和青年初期都是在此居住。他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一位律师,于年率领家人由犹太教改奉基督教。父亲的渊博知识和优良的品德对少年时代的马克思的思想倾向有一定影响。从年到年,马克思在特利尔读中学,他对后任副校长廖尔斯的反民主行为非常不满,因为一位数学老师信仰无神论和唯物论,另一位老师唱革命歌曲,而受到该副校长的指控。马克思在一篇题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作文中写道:“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典范,就曾为人类而牺牲自己”,“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段写作带有宗教色彩,但也蕴含着马克思对广大劳苦群众的深厚同情并愿为其献身的精神。
由于父亲希望他学习法律,所以马克思在年中学毕业后于10月被父亲送进波恩大学法律系,年10月至年3月则在柏林大学法律系。但马克思更重视对哲学和历史的研究。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讲:“我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作辅助学科来研究。”马克思在大学时期已经摆脱了基督教的影响,他的博士论文——《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就属于哲学方面的。年,马克思大学毕业后移居科伦,并参加了一个讨论社会问题的团体,每月聚会一次。他对莱茵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研究。年1月《莱茵报》在科伦创刊。马克思在波恩定居后,开始给《莱茵报》写文章。年10月15日马克思接任该报主编职位。
当时,莱茵省议会掌握在贵族手中。当议会讨论林木盗窃法时,由于该法损害贫苦劳动者的利益,马克思在《莱茵报》写文章对其进行了尖锐批评,要求保存贫民的习惯权利。在传统上,拾捡枯枝烂叶和野果是不受限制的,但这竟遭到法律的干涉,并被称为盗窃。马克思从法律和政治的立场研究了这类问题,认为不能称之为盗窃。他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三篇论文)》中对议会立法者进行了多方面批判。他首先反驳立法者的荒唐逻辑:“一种是捡拾枯树,一种是情况极其复杂的林木盗窃!这两种情况有一个共同的规定:占有他人的林木。因此,两者都是盗窃。这就是刚才制定法律的那种有远见的逻辑所得出的结论”,“如果法律把那种未必能叫作违反林木管理条例的行为称为盗窃林木,那么法律就是撒谎,而穷人就会成为合法谎言的牺牲品了。”国家应该反对富人对穷人的掠夺。马克思对这类实际物质利益问题的研究,成为他走向研究经济社会问题的转折点。后来马克思不止一次对恩格斯说,正是他对林木盗窃法和摩泽尔河地区农民处境的研究,推动他的研究由纯政治转向经济关系,进而走向社会主义。莱茵省当局敌视马克思办的《莱茵报》,决定于年3月31日查封该报。马克思事先于3月8日辞去主编职务并发表了声明。对马克思来说,这也是一种解脱。他决定离开德国,移居国外。
马克思在年1月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概括地回顾和论述了他的这段经历:“-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马克思既关心贫苦人民的切身利益,也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北京市白癜风治疗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