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讲一个案例
??
黄女士的母亲今年已经是80岁高龄了,几周前下楼梯时候突然昏迷摔倒,医院抢救,CT显示是大面积脑梗死。经过抢救,人虽然清醒过来了,但现在一则的手脚无法活动,吃东西、喝水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吞咽自如。黄女士非常担心地询问医生:“我母亲还能像以前一样活动、吞咽自如吗?听说很多人中风后余生都只能卧床了。”医生回答:“如果康复治疗及时介入,还是很有希望的。”
类似黄女士这样的遭遇的案例还有很多,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和心梗患者逾万人,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病的患者近万人,占我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41%。40岁以上人群中,有15%处于脑卒中高风险。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曾经的“老年病”在中国正呈现十分明显的年轻化趋势。我国脑卒中平均发病年龄为63岁,比美国早了10年。
大多数脑卒中发作前有预警信号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包含以下高危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不运动、酗酒、抽烟等。
“大多数脑卒中在发作之前都有一些预警信号,这些信号在几分钟或者几秒钟内可以缓解,往往被人们忽略或者有人抱有侥幸心理感觉会挺过去。”中国卒中学会常务副会长、医院副院长王拥军教授透露,预警信号包括:口眼歪斜,流口水,胳膊无力、麻木,晕倒,突然头痛,走路跑偏,站立或走路后头晕,整天觉得睡不醒,记忆力差等。
其实,通过眼睛的症状也可以辨别脑卒中前兆:看东西模糊不清,而且偶尔看东西会出现重影,很有可能是椎基底动脉血管有问题;上眼皮最近突然抬不起来,有可能是颅内有血管瘤突然增大;眼睛不明原因红肿,眼球突出,有可能是颅内有动静脉畸形或者动静脉瘘;一过性单眼发黑要高度警惕同侧颈内动脉是不是有高度狭窄或者闭塞。
康复治疗宜早不宜晚
除了高发病率外,脑卒中还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等特点,不少患者会遗留有肢体偏瘫、言语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不同程度的脑卒中后遗症。康复治疗的及时介入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情况,更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后期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打下基础。
康复治疗在脑卒中后患者生命体征已经稳定,病情不再进展的48个小时后即可开展,及时的康复治疗可有效预防各种并发症。
脑卒中康复分为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早期康复、恢复中期康复和恢复后期康复,根据循证医学证据及相关临床经验,越早干预其预后越好,也越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早期治疗:一定要有治疗师参与
因为在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治疗的目标主要为抑制不正常的肢体运动模式,缓解患侧肢体的肌肉张力的过度升高及预防关节挛缩等并发症。此时,康复治疗师会量体裁衣地为每位患者提供适宜的康复治疗方案,尽可能地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言语功能及手部功能。
同时,康复治疗师通过科学且适宜的姿势摆放及定时翻身可以预防压疮,同时通过抗痉挛体位的摆放可以有效地缓解脑卒中后出现的以上肢屈曲肌肉痉挛、下肢伸展肌肉痉挛为主的偏瘫模式。
另外,康复治疗师还会协助患者进行适宜的床上被动活动训练。这些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刺激偏瘫的肢体,一方面可以保持偏瘫侧肢体的关节活动度;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偏瘫侧肢体肌肉张力的增加,进一步引发主动活动的早日出现,还可以有效预防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出现。通过气压治疗等物理因子的治疗可以改善关节肿胀的情况,并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案例中黄女士的母亲在卒中早期出现吞咽障碍,这是许多中风患者都会出现的症状,此时通过口颜舌面操训练、进食体位及进食食物的性状选择、冰刺激等吞咽功能训练都可以改善患者的吞咽能力,进一步避免误吸的发生,同时为早日拔出胃管打下基础。
中后期治疗:加强患者主动训练
在恢复的中期,患者往往表现出一个非常高的肌肉张力状态,此期康复治疗以抑制不正常的肌肉张力,加强患者自主支配的运动训练为主。通过选择适宜的康复治疗方案,可以有效纠正患者的异常运动模式,加强患者对自身运动的控制能力。而选择合适的作业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精细活动能力,为日后改善独立生活能力打下基础。
在恢复后期,继续加强患侧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同时需加强日常生活中需经常使用的一些活动(如穿衣、如厕、转移能力等)的训练,为患者回归家庭、社会做准备,而此期也可以适当选择适宜的辅助支具和矫形器来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
另外,可通过选择适宜的康复治疗方案,有效地纠正患者的异常运动模式,加强患者对自身运动的控制能力,为日后改善独立生活能力打下基础;而到了恢复后期,则应继续增加患侧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以及加强日常生活的一些活动的训练,为患者回归家庭、社会做准备。
脑卒中后患者的功能恢复在前6个月内较为显著,6个月后往往进入一个恢复平台期。必须强调的是,康复治疗应贯穿整个脑卒中后的恢复期,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误用综合征以及各种并发症等,同时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语言能力、认知能力等,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Ending
中风后的前6个月是康复的“黄金时间”,患者一定要把握好,切勿错过良机。
来源:国际康复会议与展览
以上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非商业用途,仅供科普传播
健康风尚研讨会精彩回顾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