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养结合”这个网络热词随着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而着实在山东“火了一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中医院生殖科名誉主任孙伟把“医养结合”的建议提交大会,“看病的地方养不了老,养老的地方看不了病,这种情形必须要积极打破,医养结合,发力精准,真正为一家老小解困”,孙伟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老龄社会来临之际,“医养结合”已经成为当下必须要面对的话题。她认为,“医养结合”涉及每一个家庭,市场空间和潜力巨大,既是重大民生问题,也是新旧动能转换可以依靠的新兴产业。
山东医院领导到车站迎接孙伟教授返济
“医养结合”已成发展主流
在采访中,孙伟向记者讲出这样一个典型事例。年全国两会前夕,她来到白马山铁路社区卫生服务站调研长期居家护理工作开展情况,发现辖区内的白马山铁路新村小区住着一位因脑血栓致残长期卧床三年多,进食呛咳,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刘大爷,而儿女也长期不在身边,仅靠老伴一人护理。可是,老伴也年事已高,并伴有高血压、颈椎病等疾病,照顾刘大爷日益困难。刘大爷住院治疗无人护理,在家护理老伴也体力不支、护理无方。白马山铁路社区卫生服务站组成以全科医师张明、针灸医师神州和护士组成的家庭护理团队,为刘大爷办理了长期家庭护理保险,为他针刺、按摩,老人呛咳症状逐渐缓解,进食增多,体质恢复。护理人员及时指导家属按时翻身、拍背和常规的按摩手法,有效的避免了因长期卧床导致的下肢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和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一次病人因严重便秘几天未解大便,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张明亲自用手一点点将病人大便抠出,解除了病人痛苦,深受病人感激。孙伟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医养结合的例子,只有这样,外出的儿女才能放心工作,不给家庭增添负担的基础上,老人也能够得到很好的照料。”
孙伟到白马山铁路社区卫生服务站调研看望老人
记者来到山东中医院采访时得知,医院极其重视医养结合服务,不但将其“破题”,还走在了前列。到目前为止已办理家庭病床余人,长期家庭护理30余人。
医院副院长刘伟介绍,发展医养结合之路,是世界养老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他说,济南市开始实行家庭病床和长期家庭护理政策后,医院高度重视、积极响应。专门进行了家庭病床和长期家庭护理工作培训,制订了长期家庭护理工作管理制度、操作程序。对各社区医务人员进行了家庭病床、长期居家护理政策培训和相关医疗护理技能培训,组织各社区对辖区内居委会工作人员进行了政策宣传,架起社区医师与居民沟通的桥梁,了解居民长期家庭护理需求。
医院通过上街宣传、海报等多种形式宣传长期家庭护理医保政策,让更多的居民了解医保政策、享受长期家庭护理待遇。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立了由全科医师、全科护士和康复医师组成的长期家庭护理团队。为病人进行生活自理能力评估并办理长期家护手续。每周上门服务至少2次,并积极为病人提供医疗、护理、康复、健康保健指导等服务。病人在家中既能得到家人的精心照料、又能得到专业的医疗护理康复服务、还能享受到医疗保险报销政策,解除了患者家属长期照料住院病人的不便、减少了病人长期住院医疗费用负担、医院住院难的压力,深受居民欢迎。
关于医养结合工作开展的意义,刘伟这样解释,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从制度上解决了老年人的生活和医疗保障,让老年人、特别是失能老人有尊严地、高质量地生活,从而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不断提高参保人的幸福指数。长期医疗护理保险以基本医疗保险为平台,以“医养康护”相结合的养老、护理机构为载体,不仅为患慢性重病、卧床不起的老人提供适宜的医疗保障,同时老年人可以在家、或养老院养老,较好的解决了老年人“医养结合”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孙伟在全国两会会场
“医养结合”急需“破题”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面临的巨大社会问题之一,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呈现高龄化、未富先老等问题严重。据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65岁以上失能半失能人数占总人口数的19%,济南市65岁以上失能半失能总人数约为3.77万人。我们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着力解决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导致生活无法自理人员的护理问题。
正是因为在这样的发展大背景下,孙伟的建议才显得尤为重要,她说:“我国老年人在60岁以后的生活中,60%至80%的时间是带病生存。其实这部分老人的生活是急需要‘医养结合’的。他们只有生活在一个‘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中,才能保障生存质量。如果没有这样的居住、生活条件,老年人一旦患病,就需要在家庭、医院和养老院之间不断往返,既耽误治疗又增加负担”。不难看出,她的建议代表了许多老年人以及面对养老困惑的年轻人的心声。
孙伟介绍,医养结合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需要护理的失能老人或半失能老人,而是全体老年人。尤其是对慢性病的预防、治疗,意义重大。“医”包括疾病预防、健康保健、疾病诊治和护理、大病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等,“养”则主要指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生活照护服务、心理服务、文化服务等。可以说,医养结合是破解养老难、看病难的有效路径,真正事关每一个家庭。
今年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山东省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工作方案》的通知。工作方案要求,到年底,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标准规范、管理制度和专业化人才培养制度,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患病老年人得到有效治疗。到年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孙伟认为,这给山东医养结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针对山东未来医养结合发展的前景,孙伟表示乐观:“虽然,我们现在有一定的困难,医养结合正处于起步阶段,但这也代表我们拥有着十分巨大的发展潜力。”孙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根据最近的数据显示,山东省正在运营的养老服务机构有家,医院的家,内设诊所、卫生室的家,纳入医保定点家。年初《济南市“十三五”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公布数据,全市养老机构有家(其中敬老院78家,老年公寓89家),社会养老床位数3.63万余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30.25张。医养结合,对于需要中长期治疗的老年人来说,更多地意味着医疗服务和生活服务的结合,偏重于“医”。对于生活能够自理、治疗要求并不紧迫的老年人来说,医养结合则意味着更好的生活质量,偏重于“养”和“防”。医养结合的跨界整合需求和能力十分强大,所以,未来市场大有可为。
社区卫生“变身”首道防线
年11月30日,寒风凛冽,二七铁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却一片温暖祥和的景象。由山东中医院开展的“关爱夕阳”助老志愿服务项目启动仪式暨该院学生助老志愿服务站揭牌典礼在这里举行。该项目的启动和服务站点的落成,是医院继推出“助残”志愿服务品牌后又联合社区开展的一项“助老”志愿服务项目。它不仅对引导大学生党员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激活道德实践热情,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为基层卫生机构探索老年人保健养老长效保障补给机制发挥积极作用,进而为实现“抓党建,促发展”要求拓展了新的渠道,搭建了新的平台。
刘伟介绍说,针对社区卫生机构老年人医疗、保健、康复、护理需求的实际,充分发挥“微公益”志愿服务队和志愿服务者的专业优势,依托该院雄厚的医疗康复资源,围绕科普巡讲、健康咨询、慢病随访等志愿服务内容,通过进社区、办讲座、结对子等形式,制定了社区老年人长期帮扶计划。同时创新服务模式,将志愿服务由“输血式”向“造血式”方式转变,助力老年人身体康复,感受社会温暖。
不仅仅有志愿者的服务,专业的社区医护人员也是医养结合项目必不可少的“硬件”。查体、量血压、心电图、导尿、鼻饲、褥疮护理、灌肠、针灸、家庭护理指导……这些有效的工作,为社区老人带来了健康的晚年。
据了解,医院将全面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形式多样、中西医结合为特色的医养结合示范单位。并分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社区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协作医养结合模式”和“住院养老模式”三种,为不同的老人带来“量身定做”的医养结合模式。
记者采访得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主要针对有人照料,不愿注养老院或不必住院的老年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平台,将长期居家医疗护理与日间照料相结合,为居家养老居民提供上门医疗、护理、康复服务,做好居家养老医疗保障;“社区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协作医养结合模式”则主要针对无子女照料需要机构养老的居民,社区医疗机构为机构养老居民提供医疗护理服务保障,补齐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短板;最后,“住院养老模式”,以老年病科为依托,设立安宁疗护病房(30张床)。主要针对病情复杂,养老机构或社区不能满足相应医疗服务需求的居民(如长期人工呼吸支持、静脉内营养等)。
“医养结合+志愿”成为养老新模式
山东成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这不但给未来全省老人的生活带来了美好、健康的晚年生活,也为全省经济提速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包括孙伟在内的许多相关人士认为,未来山东的医养结合之路注定会“火爆”。
记者在《山东省医养结合示范单位工作指南》中看到,建立融医疗、养老、保健、康复于一体的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发展模式成为了主流发展方向。
山东明确要求,开展养老服务的床位应不低于张,并配置一定比例的安宁疗护床位。医疗机构设置的医养结合、老年病、安宁疗护等床位不列入平均住院日统计指标。加强老年病专业学科建设,服务老年人的科室主任应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每床配备的医师、医院平均比例。同时,医院推进远程医疗协作,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社区高龄、重病、失能、部分失能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家庭病床、社区护理、健康管理等基本服务或居家养老支持。
省内首家国家名老中医院二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对于提供医疗服务的养老机构,要求养老床位数应不低于张,且入住率达到60%以上。医疗服务床位数应不低于50张,配置一定比例的安宁疗护床位。要定期组织入住老年人健康教育、保健护理及疾病防治等知识的学习,每月至少组织4次康复训练活动。此外,护理人员岗前培训率应达%,持证上岗率应达到90%以上,与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老人配比分别不低于1:10、1:6、1:4,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
作为医养结合的“先行者”,年12月,山东中医院成功入选山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首批山东省医养结合示范单位名单。医院工作人员表示,此次成功入选,医院进一步做好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养结合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我省的医养结合机构发展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同时,为了探索医养结合多样发展之路,医院还以“微公益.关爱夕阳”等助老公益服务为抓手,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志愿”的工作模式,对于引导大学生党员践行十九大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激活道德实践热情,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基层卫生机构的老年人保健养老探索长效保障补给模式,起到了积极作用。医院工作人员认为,去探索这样的医养结合之路很有前瞻性。
医养结合不会“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稳定的投入和有效、可持续的规划。一直以来,山东中医院致力打造一个可以为老人提供方便、快捷卫生服务的“医养结合”方案。以各种模式带动发展,为老人能够健康地安享晚年打造一个“保险柜”。
该报道刊登《济南日报》年3月22日A6版
记者李鹏编辑于丽娟
济南日报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