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患者安全护理制度
一、将病人安置于抢救室或监护室,保持病室空气清新、环境安静、整洁,温度、湿度适宜,定时给予通风换气。
二、立即给予氧气吸入,测量生命体征,必要时心电监护及留置导尿。
三、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严格掌握输液速度及配伍禁忌,合理安排输液顺序,正确执行医嘱,根据医嘱和病情记录出入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四、绝对卧床休息,根据患者病情摆放合适的体位,在血压不稳定的情况下不要随意搬动病人。
五、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气道分泌物,避免误吸,防止舍后坠。定时为病人翻身拍背,防止坠积性肺炎。
六、备好急救药品和物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和抢救。
七、加强护理和巡视,重点监测神志变化、生命体征及尿量,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详细记录。
八、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相关饮食指导,保证病人足够的摄入量,做好胃管营养管及鼻饲的护理。
九、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1、口腔护理:每天1~2次,以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发生口腔炎症、口腔溃疡等并发症。
2、眼部护理:对眼睑不能自行闭合或眼睑闭合不全者应做好眼部护理,可涂眼药膏或覆盖油纱布以保护角膜。
3、皮肤护理:每1~2小时翻身一次,必要时使用气垫床,保持皮肤清洁及床单位平整、干燥。
4、保持肢体良好的功能位,适当应用体位垫,尽早开始功能锻炼,预防肌腱、韧带退化,肌肉萎缩、关节僵直、静脉血栓及足下垂的发生。
5、预防泌尿系感染:有留置导尿者,应保持留置导尿管通畅,防止尿液逆流;尿道口护理每日2次,必要时给予膀胱冲洗,并注意观察尿量、颜色、性状等。
十、保持大便通畅,嘱患者不可用力排便,便秘者可给予缓泻剂,观察大便的颜色和性状。
十一、病情评估:
一、对危重患者进行病情评估的目的是早期发现危及患者生命的生理异常现象,确定纠正异常现象的适当措施是要早期做出诊断。
二、危重病人病情变化的风险评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估:神经系统的评估、呼吸系统的评估、心血管系统的评估、营养或代谢系统评估、排泄系统的评估、实验室检查、导管滑脱危险的评估等。
三、每班责任护士均需根据病人病情评估分管病人,密切监测与记录,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并需班班床头交接。
四、病人病情加重时再评估,并落实相应的护理措施。
五、每日病人的评估包括一般情况评估及根据病情选择评估系统。各系统评估内容如下:
(一)中枢神经系统评估:
1、患者入院时,颅脑损伤、脑血管疾病、心肺复苏前后、中毒、术后、病情变化、使用麻醉镇静类等特殊药物时应随时评估。
2、意识障碍患者使用Glasgow评分标准评估患者意识障碍或昏迷程度。意识状态的显著恶化往往提示代偿机制耗竭或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需立即进行支持治疗。
3、发现患者意识改变,应同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大小、对光反应、眼球运动等有无改变,以评估患者的中枢神经功能。
(二)呼吸系统评估:
1、自主呼吸情况及呼吸形态。无论患者是否出现呼吸衰竭,呼吸频次改变均提示病情危重。血氧饱和度不能作为单独呼吸判断的指标,呼吸异常进入晚期时才会明显降低。如果患者虽有呼吸困难却没有氧合障碍,应立即寻找非呼吸因素,如代谢性酸中毒或全身性感染。
2、观察人工气道的种类、深度、固定及气囊情况。有无气道梗阻,通过视诊、触诊、听诊发现气道梗阻的证据。应注意气道梗阻患者若出现高碳酸血症或意识状态恶化,往往提示代偿机制耗竭,或心动过缓提示即将发生心跳呼吸骤停。
3、呼吸机运行情况。
4、两肺呼吸音。听诊时注意有无喘鸣音。应注意上气道梗阻患者可能没有喘鸣音,特别是病情极重的患者。
5、血气分析情况。
6、胸腔闭式引流:置管深度及部位、引流位置清洁、水柱波动情况、密闭系统紧密性稳固及引流物情况。
(三)心血管系统评估:
1、心电监护连接情况。
2、心电血压监护结果评估并记录。低血压往往是心血管功能异常的晚期表现。应注意有无皮肤湿冷、少尿、代谢性酸中毒、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等表现。注意分辨休克的种类。
3、评估和记录压疮分期、部位、面积及处理。
(四)营养或代谢系统评估:
1、营养支持包括肠外营养(PN)和肠内营养(EN)。
2、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策略应包含:合理选择时机、合理选择途径、合理的营养与热量供给、调理代谢紊乱与免疫功能等。
3、评估病人的营养状况、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监测病人的代谢和脏器功能状态、及时处理相关并发症。
(五)排泄系统评估:
1、导尿管在位、固定、紧密连接于引流袋。
2、观察液体平衡、特殊指标等情况。
3、观察异常排尿情况,并及时记录处理。
4、观察异常排便情况,并及时记录处理。
(六)实验室检查: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