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作云,淮北师范大学当代经济研究所教授
摘自:《当代经济研究》年第2期,原题为“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及其当代意义”
在阐明理解和把握《资本论》研究对象所要参照的一些方面之后,就来谈谈对《资本论》研究对象的理解。
首先,来看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首要组成部分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于生产方式不是抽象的和虚无缥缈的范畴,而是在物质生产中发生并运行的客观对象,因此我们对生产方式的研究,就从物质生产开始。
马克思认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能够生活。”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物质生产的发展,”是“整个社会生活以及整个现实历史的基础。”要使物质生产在实际上得以进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即人们“有目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其中,“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同时,还要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结合,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界的联系。
马克思指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人们在生产中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能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人们与自然发生关系,“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它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对人们与生产资料结合方式的研究,“是工艺学的任务,”“不在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之内。”而人们的社会联系,在物质生产中,是以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或社会生产方式出现的,体现的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就必然成为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可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社会联系、社会结合方式,作为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即社会生产方式,不是一个物质单体,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生产的有机系统。
从空间角度来说,由社会生产的微观组织形式和宏观组织形式构成。
社会生产的微观组织形式,是社会生产的基本经济单位,诸如,以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为前提、以社会成员的集体劳动为特征的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的生产方式;以金属工具的使用和生产力的初步发展为前提、以奴隶的简单协作劳动为特征的奴隶主庄园的生产方式;以铁器的广泛使用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前提、以师徒关系为纽带的手工协作劳动为特征的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和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为前提、以家庭内部自然分工为特点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以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和生产力的社会化发展为前提、以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内部有计划的分工协作为特征的企业化经营的生产方式;等等。
社会生产的宏观组织形式,表现为社会生产的基本经济单位之间以互相交换劳动为纽带的社会规模的经济组织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出现,又出现了横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以商品为纽带、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经济的生产方式。同时,以这种生产方式在社会经济中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又分为简单商品经济、发达的商品经济和高度社会化的大商品经济等等。并且在将来,这种社会化的大商品经济还要过渡到以生产条件的全社会所有和高度社会化生产为前提、以全社会的计划控制和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为特征的产品经济的生产方式。
历史已经证明,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的。变化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在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以及生产力与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运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是一种“暂时的和历史性的形式。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便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而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他们便改变所有不过是这一特定生产方式的必然的经济关系。”[38]并且,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与世界上的其他事物一样,其发展的轨迹,也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说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它不仅与人类社会的其他生产方式一样,是人们为了有效控制和利用自然、应物质生产过程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社会组织形式,而且更重要和更具特征的,它又是以社会化大商品经济为前提、以资本为纽带、以雇佣劳动为条件、以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从微观来说,它是资本在企业的组织形式。
从宏观来说,它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规模的的组织形式。资本的企业组织形式,有业主制和公司制等。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又派生出企业管理制度、管理体制、治理结构等。资本主义生产的宏观组织形式,是以一定的宏观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而出现的。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体制,是社会化的大商品经济体制。宏观运行机制,就是市场化的运行机制,也就是以区域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为舞台,以价值规律等市场运行规律的作用为基础,以市场机制的各种要素为杠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调节机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发展,经济运行内部矛盾的增多及其对抗程度的增强,周期性危机的频繁发生及其破坏性的日益严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日益显现。为了治理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危机,目前,资本主义生产的宏观组织形式,又过渡到市场与计划相结合、以市场调节为主的混合经济形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奴隶制和封建制等旧的生产方式解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他一产生,就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历史任务”,“摧毁一切阻碍发展生产力、扩大需要、使生产多样化、利用和交换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使物质生产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统治”,在它争得“统治地位还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所创造的生产力却比过去世世代代总共造成的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但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各种矛盾的对抗性及其自身的限制所造成的生产的无序性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则宣告了“那种把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看作生产的自然规律的谬论”的破产,并“开辟了新社会的远景,开辟了新的经济社会形态的远景,”而使自己“只构成了向这个形态的过渡”,从而以自己的发展轨迹,证明了自己的历史性、暂时性和过渡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形式和内容,都是一定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也是一样。它是作为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相互结合方式即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出现的。从本质上说,它包含的内容就是和它相适应的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经济关系或生产关系。
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一样,也是一个由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不同性质生产关系内部的不同层次及其基本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系统。
从动态角度看,与社会生产的各个阶段或各个环节相适应,可分解为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分配过程中的分配关系、交换过程中的交换关系和消费过程中的消费关系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产关系的横向结构。在生产关系的这种横向结构中,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而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对生产关系也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的这种反作用,有时是分别进行的,有时则是通过分配、交换和消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按照一定的次序对生产关系起着反作用。当这种合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甚至会引起生产关系乃至生产关系结构的整体状况及其性质的变化。
如果从本质的角度来分析,则无论是何种性质的生产关系,还是生产关系结构中直接生产过程的生产关系、分配过程中的分配关系、交换过程中的交换关系和消费过程中的消费关系,都包含有以下基本要素,即所有制关系、劳动关系、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及其相互关系、运行过程中的管理关系、物质利益的分配关系等等。在这一结构系统中,所有制关系是其根本的、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劳动关系、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及其相互关系、运行过程中的管理关系、分配过程中的分配关系等,是其基本的因素,它是所有制关系在社会生产中的实现因素。当然,这些因素在与所有制的关系中,也不是被动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也会形成一定合力,对所有制关系发生一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决定着所有制关系的实现程度及其存在的现实性。生产关系结构中的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生产关系的纵向结构。
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生产方式本质内容的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或经济关系,不是直接地而是以一定的经济制度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在阶级社会中,经济制度作为生产关系的法律化形式,其功能作用是通过一定的运行方式即制度体制及其政策机制而得到实现的。从生产关系到经济制度、制度体制及其政策机制,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从内容到形式的演化过程。并且,在商品经济尤其是社会化大商品经济条件下,无论是生产关系还是作为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经济制度、制度体制及其政策机制,无不披着商品经济的外衣,打上商品经济的烙印。因此,作为生产关系结构的这些派生形式或顺延形式,也应列入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之内。
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不是永恒的,而是变化发展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有阶段的,是其发展的连续性、绝对性与阶段性、相对性的统一,是其所具有的历史性、暂时性和过渡性的规律性表现。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与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相适应,生产关系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不同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和过渡的过程之中,将来还要发展和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社会去。然而,从《资本论》及其相关著作的基本结构和内容来看,马克思所研究的并不是人类社会所经历的各种生产关系,而是经济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剥削劳动者的方式上与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具特征性的区别时,还是要把前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列入自己的研究范围之内的。
具体到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除了上述生产关系所具有的一般结构和一般特点之外,还有着与上述生产关系所不同的典型性特征:
第一,所有制关系资本化,按照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具体表现为资本家私有制、资本家集团私有制、垄断资本家财团私有制和代表整个资产阶级利益的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等;
第二,劳动关系雇佣化,具体表现为劳动力商品化、市场化,最终表现为资本家、资本家集团和垄断资产阶级的劳动力占有制;
第三,社会成员关系的等级化和阶级化,具体表现为社会成员经济社会地位和权力的差异化;
第四,管理关系(含宏观经济管理关系和微观经济管理关系)专制化,具体表现为管理权力的独裁化;
第五,分配关系要素化,具体表现为按资分配、按要素分配的公式化;
第六,生产目的利润化,具体表现为资本收益最大化;
第七,实现生产目的手段的劳动强度极限化,具体表现为只受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限制、劳动者劳动内涵量和外延量的最大化;
第八,调节经济运行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以资本利益为转移的剩余价值规律,具体表现为资本利润最大化规律。
其中,第一个特征是根本特征,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其它特征乃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结构的整体性质起着基础的、主导的和决定的作用。
第二至五个特征是基本特征,它们是资本化所有制关系的实现形式,同时,它们各自的运行及其结果,从个体乃至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等不同角度,对资本化的所有制关系,甚至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结构及其整体性质,起着一定的以反作用为前提的决定作用。
第六至八个特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派生性特征,是根本特征和基本特征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标志。
必须清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上述特征,也不是直接呈现在世人面前,而是隐藏在资本主义的虚假现象背后的。运用科学的抽象法,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结构的分析,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正是《资本论》所要完成的任务。
依据上述分析,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可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由于生产力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作用及其客观要求的实现,体现了社会生产的工艺和技术性质,因此,它不是《资本论》研究对象。但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客观要求是生产方式产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且生产力与生产方式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研究生产方式就不能孤立的进行,而必须联系生产力,通过对生产力与生产方式之间矛盾运动的分析来进行,因此,在这一前提下,也可把生产力列入《资本论》的研究范围之内。
第二,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社会结合方式或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与社会生产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作为内容的生产关系,是通过作为形式的生产方式体现出来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的现象形式和物质载体。生产方式及其变化发展,对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起到一定的规范和推动作用。因此,马克思把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前提和首要部分。
第三,至于在《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中,马克思把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并列起来,而不是一般地谈生产关系。
我们认为,马克思是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中阐述其研究对象的,而作为《资本论》总体结构中的第一卷,是研究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并且,对资本直接生产过程的分析,又是从商品开始的,通过对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程的分析,揭示商品及其价值的内在本质,即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或生产关系。
其次,马克思在第二篇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即货币转化为资本,而对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分析,则是通过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的买卖及其买卖关系的分析而完成的。马克思在以后各篇对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分析,都是以资本的交换为前提,并通过对资本交换过程的分析来完成的。从《资本论》第一卷的结构来看,马克思对商品生产、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分析,都与商品交换和资本交换交织在一起。
最后,《资本论》第二卷讲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的剩余价值的分配,都未脱离对交换过程的分析。因此,为了突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现过程最具典型性的特征,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中,则把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并列起来。实际上,马克思的其他著作,恩格斯在谈到这一问题时,都是指的生产关系。
总之,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第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二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而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研究,则是《资本论》所要研究的基本的和核心的问题。把二者结合起来就是:《资本论》所要研究的,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前提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或者从整体上来理解的生产关系。
声明: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本平台无关。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