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萬毓澤新功能介紹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09/13
語言: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人人都需要的《資本論》完全使用手冊! 理解為什麼馬克思今天仍然是重要的靈感來源! 《資本論》之所以具有經典的地位,正因為不論從哪個時代、哪個學科的角度切入,都能在書中找到對話空間,讀出前人未讀出的新意。 任何一部經典,都要扎根進當代的現實土壤,經過此時此地的重新閱讀、批評、繼承、開展後,才算獲得了生命。在這個意義上,所有經典都是未完成的,一切經典都等待著讀者參與它的重生。 萬毓澤的《《資本論》完全使用手冊:版本、系譜、爭議與當代價值》前半部介紹了《資本論》的創作史與版本問題、恩格斯的編輯工作、結構與邏輯、二戰後歐美的繼受狀況以及常見的誤讀。後半部則試圖從文學、政治、經濟、歷史、生態等多重視角閱讀《資本論》。透過作者細膩的梳理與論證,可幫助讀者建立一幅以《資本論》為核心的知識地圖,以及一套理解《資本論》的方法論。 《《資本論》完全使用手冊:版本、系譜、爭議與當代價值》不是三卷《資本論》的「入門」、「導論」或「要點整理」,而是試圖追溯《資本論》的寫作歷程、版本、結構與知識系譜,並從多重視角展開解讀。萬毓澤極嚴肅地將《資本論》當成「經典」對待,設法讀出新意。如果您已經對《資本論》有初步認識,相信您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體會這部經典的廣博、深刻與歷久彌新。
作者介紹作者簡介萬毓澤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博士,現為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系副教授。主要學術興趣為社會理論、社會科學哲學、政治社會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當代歐陸政治與社會思想、社會科學翻譯研究。著有專書ReframingtheSocial:EmergentistSystemismandSocialTheory(Ashgate,)、《你不知道的馬克思》(木馬文化,)及多篇中外文論文,另有多部譯作。曾獲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 個人網站:nsysu.academia.edu/PoeWan
目錄自序第一章導論:「嗨!我又回來了!」第二章到《資本論》之路:寫作歷程、版本與恩格斯的編輯第三章《資本論》的結構與邏輯:無三不成「理」第四章《資本論》在戰後歐美的知識系譜第五章《資本論》:誤讀與務讀第六章馬克思先生走進了地獄:文學視角下的《資本論》第七章政治的,太政治的:政治視角下的《資本論》第八章逃避《資本論》?:經濟、歷史與生態第九章尾聲:待完成的《資本論》參考文獻
序自序 什麼是經典?先說兩則故事。 美國社會學巨擘帕森斯(TalcottParsons)的學生流傳一則故事:不論再怎麼忙,帕森斯每年一定會挪出時間重讀涂爾幹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思索「社會學是什麼」的根本問題。 法國人類學大師李維史陀(ClaudeLévi-Strauss)在他那本文筆優美如詩的《憂鬱的熱帶》中則說,每當他要思考新的社會學問題,總會先重讀幾頁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和《政治經濟學批判》。 我當然無意以上述兩位宗師級人物自況,但對我來說,《資本論》確實具有類似的地位。我在大學部及研究所的課程曾多次重讀《資本論》(但很可惜,只有第一卷,至今還沒有機會帶學生讀完二、三卷),幾乎每次重讀都有新的感受與收穫。這是閱讀其他經典少有的經驗。 我認為《資本論》之所以是經典,主因有二。首先,《資本論》的影響力幾乎遍及所有人文社會學科,不論是否同意馬克思的方法或論點,它始終是許多研究者「影響的焦慮」(借用HaroldBloom的用語)的來源之一。其次,由於《資本論》的內容異常豐富,不論從哪個時代、哪個學科的角度切入,幾乎都能找到對話空間,或讀出前人(還)未讀出的新意。這也是我選擇以《資本論》為寫作主題的主因。 華勒斯坦(ImmanuelWallerstein)近來接受訪談時,給了年輕人中肯的建議:要盡量閱讀馬克思本人的著作,而不是閱讀「關於」馬克思的著作(Wallerstein,)。雖然這本書也是「關於」馬克思的作品,但我的寫作風格是盡量引用馬克思的原始文句(當然是譯本),而不是由我代言或「超譯」。我希望透過這種行文方式,能讓讀者或多或少接觸到馬克思作品的精華。也因此,所有我完整引用的文句段落皆有深意存焉,盼讀者能細細品味。 過去一年來,台北哲學星期五、聯經出版公司、東海大學社會學系、香港馬克思節(MarxismFestivalHK)、成功大學圖書館都曾邀請我以《資本論》為題演講。感謝這些單位的邀請,以及多位聽眾在現場及會後的提問與交流。希望這本書沒有辜負你們的期待。 謹以此書紀念馬克思誕生兩百週年。
以上內容擷取自博客來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