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方法应该是,在思想上要重视读书,要在有选择的前堤下读好书,时间上对读书要给予保证,但我们也要勇敢地走出书本,勇于在实践中,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实际的问题,看书不要带功利心,享受看书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读书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我们的读书才会真正得到社会的认可。
学会选择好书
一本好书,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它在交给我们知识的同时,也在陶冶我们的情操,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所以我们读书时一定要选择一本内容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书籍。真正做到好读书,读好书,这样才能发挥出读书的益处且找到读书的乐趣!
拥有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熟读、背诵的习惯
实践早证明背诵不仅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背诵在增长我们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我们的记忆力。这不失为一种一举两得的学习方法。当我们背诵了足够多的文学典籍时,我们的大脑中便储存了大量的优秀语言、文段,这在以后的写作中可以为我们所用,为文章增色添彩!
(二)精思的习惯
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
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三)博览的习惯
博览即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如马克思曾钻研过种书,通过阅读来搜集大量的准备资料,才有了后来的《资本论》,他也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人!
(四)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书山的向导,学海的舟楫。学习中有了它,犹如治学有良师;工作中使用它,好比做事有帮手,充分利用好工具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工具书在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积极作用。加强对工具书的管理,充分利用工具书的特点和自身作用,这对于提高人们的工作效力和工作质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在读书时不仅要会读,同时也要会思考,思考如何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到实际生活中应用,做到学以致用,这样才是真正掌握读书
方法,会读书的人!
(五)作记号
这是我们最常用的读书笔记。在日常读书看报的时候如遇到精彩之处或对自己有用的句子,都可以用符号标出来,这样下一次再看的时候就比较有目的性了。常用的符号是在文字下方圈点或划线,小三角也是较常用的符号之一。在自己不太明白的地方,则可以用红笔打一问号,便于之后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六)写批注
这两种方法其实是我们小学生在日常的课文学习中也经常用到的。所谓眉批,就是在书上对文章的某一段或某一句甚至某一个词加以简明的评论,如“妙极了”、“用得好”“我赞同”之类。旁注则是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对某些字、词或内容的解释和体会等。它们主要是记录下自己灵光一现时的偶感随想,所以字数不宜太多,要精炼。
(七)读后感
可以每读一段停下来用自己的话总结这段写了什么,每个章节再总结一遍,读完一整本书再总结一遍。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想必,我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些体会和感想吧,,把这些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整理成文,这就是读书心得了,即读后感,需要注意的是,读后感不是对课文内容的简述、复述或概括,它的重点是在“感”,你看了之后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写。只要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写出来就好了。多思考。要学会批判的吸收接受作者的看法,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不能人云亦云,有感想也要及时记下来,也可以选择读完书
后画张思维导图。
(八)摘抄
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拿笔勾画,遇到心仪的段落一定要摘抄下来。定期写读书笔记。对于喜欢的书籍可以反复阅读。但如果是借的书则不能随意在树上勾划,摘抄下来最好。
(九)选本枕边书
一说到读书我首先想到的是“枕边书”,每天晚上,把一天的事都忙完后躺在床上,拿起一本书细细的读着,也不规定要读多少,困了就夹好书签放下睡觉,读得起劲了一直读下去又何妨?
(十)名著要慢读
一本厚厚的书或许思想就一句话,但作者写了肯定有深意,就像用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远比一句话更让你信服。所以个人不提倡对名著快读,在关键思想处再深思,而是要像听故事那样仔细看。
(十一)适当读些“无用”之书
中国有关人生修养的几部书是人人必读的。首先是《论语》。切不可以为我从前读过了,现在毋须再读。正如天天吃饭一样,不能说今天吃了,明天便不吃。好书业该时时读。再次是《孟子》。《论》《孟》这两部书,最简单,但也最宝贵。如能把此两书经常放在身边,一天读一二条,不过花上三五分钟,但可得益无穷。此时的读书,是个人自愿的,不必硬求记得,也不为应考试,亦不是为着要做学问专家或是写博士论文,这是极轻松自由的,只如孔子所言“默而识之“便得。只这样一天天读下,不要以为没有什么用。如像诸位每天吃下许多食品,不必也不能时时去计算出里面含有多少维他命、多少卡路里,只吃了便有益。读书也是一样。这只是我们一种私生活,同时却是一种高尚享受。不要以为哪本书用处不大就不读~有人提议要最大化利用时间,读书要读对自己有用的书,要知行合一,这些话都是对的。但你有没想过泛读些没用的书呢?比如读哲学,比如看素描教程却不买铅笔和纸,比如……,或许这些书没用,但是,开卷有益,但当涉猎,总是好的。要分清“开卷有益”而不是“开卷有用”。
(十二)读书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要有适合自己的方法
要有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读书没有方法就像是在大海行走却没指南针,虽然开卷有益,但效率低。读书没有目的就像是想乘小舟横渡太平洋,书海浩荡,没有目的的漫游很容易迷失
读书三忌
1.读而不思
2.不分主次,没有选择
3.没有阅读目读读停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读书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下面介绍常见的十种方法
(1)泛读:泛读即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马克思写《资本论》曾钻研过种书,通过阅读来搜集大量的准备资料。
(2)精读: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就以我读红楼梦来说,前前后后不过三遍,所见所思确是各不相同。第一次看红楼,不过把自己完全置于书本之外,纯粹就看热闹一样的,人物姓名、故事情节以及复杂背景等等掌握与否均无所谓,只知道讲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后来学了选自书中的片段,才恍然知道,一部红楼里竟句句斟酌,甚至连人物名字背后都有莫大的深意,这才激起我不可抑制的好奇心,下定决心撸清复杂人物关系,有了阅读目的,就扫描式的又过了一遍。老觉得这就算读过了,可随着知识的积累提升,逐渐接触大量红学作品,又觉得,曾经忽略掉的人文,背景才是真正需要学习吸收的财富。此后再看,便不由自主的想要潜心揣摩每句话的深意,人物一举一动背后映
射的更深层次的内容,即为上面所述的精读了
(3)通读: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
(4)跳读: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5)速读: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劝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
(6)略读: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7)再读:有价值的书刊杂志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斯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重复是学习之母。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
(8)写读: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说。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9)序例读:读书之前可以先读书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内容概要,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有指导地进行阅读。读书之后,也可以再次读书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10)选读:就是读书时要有所选择。古往今来,人类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加选择,眉毛胡子一把抓似地读书,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进行阅读,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准备一本口袋书,即随时随地都能拿出来阅读,从分利用零碎时间充实自己。
名人的读书方法
1.毛泽东的读书法
毛泽东毕生珍惜时间,博览群书。其中“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他主要的读书方法。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也是反复研读,并有读过一遍书在封面划上一个圈作记号的习惯,所以,在他读过的许多书籍中,均留下了他读过二遍、三遍的圈记。毛泽东在青年时代读书时即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他的写作多表现在作内容摘录,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符号,作批注以及写读书日记、在原书上改错纠正。
2.鲁迅的读书法
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二是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三是专精。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四是活读。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五是参读。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3.苏步青的读书法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他读书时,第一遍一般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他就是这样来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的。他最喜欢《聊斋》,不知反复读了多少遍。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无处查,他就读下去再说,以后再读就逐步加深理解。苏步青读数学书也是这样的,他总是边读边想,边做习题,到读最后一遍,题目全部做完。他认为,读书不必太多,要读的精,要读到你知道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了,这才算读好、读精了。
4.华罗庚的读书法
华罗庚是靠刻苦自学成长的数学家,他的读书方法有独到之处。
用慢功夫打基础。华罗庚初中毕业后自学高中内容,先用慢功夫打好基础,再逐步加快进度,他用五六年的时间才自学完高中内容。由于学得扎实,到清华大学没多久,他就听起了研究主课程。
“厚薄”法。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推想法。一本书拿到手后,华罗庚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开始闭目推想:这个题目如果自己来做,该怎么做。待一切全部想好后,再开始阅读。凡是已经知晓的内容,很快浏览而过,专门去读书中那些新的独到的观点,这样,华罗庚博采众长,得益很多。
5.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
所谓总,就是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在浏览前言、后记、编后等总述性东西的基础上,认真地阅读目录,概括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线索内容和要点等。
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逐页却不是逐字地掠读全文。在掠读中,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
所谓合,就是在掠读全书后,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经过认真思考、综合,弄清全书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
6.巴金读书法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读书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内乱中的亲身经历.他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来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正常读书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读书”. (2)温故而知新.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7.王梓坤的读书法数学家王梓坤的读书方法也很有风格.一是抄读法.王梓坤上中学时,做完功课一有时间,便光顾图书馆.好书借了实在舍不得还,但买不到也买不起,他便下决心动手抄书.抄,他认为总还是抄得起的.他先后抄过林语堂写的《高级英文法》,抄过英文的《英文大全》,还抄过《孙子兵法》,这本书爱不释手,则一口气抄两份.王梓坤认为,人们只知抄书之苦,未知抄书之益,抄完毫未俱见,一览无余,胜读十遍.二是慢中求快法.他认为,一本书的前一两章通常是全书的关键,因为每门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有专门的术语和符号,如平面几何研究三角形、圆及其他图形的性质,初等代数则主要研究代数运算.因此,耐心地学好前一两章,初步掌握这门学科的思想方法,这样读下去才会有兴趣.他拿到一本书后,开始总是读得很慢,边读边做笔记,做习题,想一想,算一算,细细阅读,认真理会,先慢后快,慢中求快.8.田中角荣的“撕书”读书法曾任过日本总理大臣的田中角荣,早年由于家境贫寒,上完高小以后就失去了系统学习的机会.在半工半读的学习中,他十分注意读书方法.为了锻炼自己的记忆力,他一页页地背诵《简明英和词典》、日文辞典《广辞林》,采用的办法就是一次撕下一页,记熟了就扔了.这锻炼出他非凡的记忆力.9.列宁读书法列宁怎样提高阅读速度 列宁读书的速度和理解的深度异常惊人.有一次,一位老布尔什维克见列宁捧着—本很厚的外文书在快速翻阅,便问他要把一首诗背下来需要读多少遍,列宁回答说:只要读两遍就可以了. 列宁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的记忆力,是与他读书过程中的专心致志分不开的.他读起书来,对周围的一切就理会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6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宁一动,塔就会倾倒.然而,正专心读书的列宁毫未察觉,纹丝不动.直到半小时后,他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才抬起头来,木塔轰然倒塌…… 这个故事说明,要想把书读透、记牢,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古人早就说过:“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有不到者乎?” 10.秦牧读书法秦牧主张“牛嚼”和“鲸吞” 当代著名作家秦牧,每天都要阅读大量的书报杂志,广搏地积累知识.结果,他写出的作品宛如由知识的珠宝串成,闪耀着独特的光彩.秦牧在谈到读书时,主张采取牛和鲸的吃法,即“牛嚼”与“鲸吞”. 什么叫“牛嚼”呢?他说:“老牛白日吃草之后,到深夜十一二点,还动着嘴巴,把白天吞咽下去的东西再次‘反刍’,嚼烂嚼细.我们对需要精读的东西,也应该这样反复多次,嚼得极细再吞下.有的书,刚开始先大体吞下去,然后分段细细研读体味.这样,再难消化的东西也容易消化了.”这就是“牛嚼”式的精读. 那什么叫“鲸吞”呢?他说,鲸类中的庞然大物——须鲸,游动时俨然能一座飘浮的小岛.但它却是以海里的小鱼小虾为主食的.这些小玩艺儿怎么填满它的巨胃呢?原来,须鲸游起来一直张着大口,小鱼小虾随着海水流入它的口中,它把嘴巴一合,海水就从齿缝中哗哗漏掉,而大量的小鱼小虾被筛留下来.如此一大口一大口地吃,整吨整吨的小鱼小虾就进入鲸的胃袋了.人们泛读也应该学习鲸的吃法,一个想要学点知识的人,如果只有精读,没有泛读;如果每天不能“吞食”它几万字的话,知识是很难丰富起来的.单靠精致的点心和维生素丸来养生,是肯定健壮不起来的. “牛嚼”与“鲸吞”,二者不可偏废.既要“鲸吞”,要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又要对其中少量经典著作反复钻研,细细品味.如此这般,精读和泛读就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11.恩格斯读书法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年8月6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格奥尔格·享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信,说有一位女士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才好.恩格斯复信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大学里每一门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被糟蹋得很厉害,关键是要自学,并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恩格斯在信中说:“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最主要的是,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学派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著作,以及马克思著作,同时要不断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从其阅读过的书目来看,他虽然也读过大量的通俗小册子,报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经典原著.他认为,系统读原著是从事研究的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发展过程,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