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二十章“固定资本的补偿”一节中,恩格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原著,在原文基础上,作了第(52)个注释。关于这个注释,很多读者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但基本上都对其给予了肯定。但事实上恩格斯在此处的注释,不仅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而且对读者也产生了一定的误导。为了还原著之本来面目,对此注释的错误、影响以及马克思原意进行透彻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恩格斯的注释及其错误固定资本的补偿作为简单再生产的核心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二十章第XI节中进行了系统阐述。固定资本的补偿同流动资本的补偿一样包括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但不同的是,固定资本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不是同时进行的,它只有在其价值全部转移后,才实际地从实物形态上进行更新,这就给两大部类的再生产平衡带来了困难:第I部类毫无保留的以全部价值额与IIc交换,而第II部类却有所保留的只购买了第I部类价值的生产资料,留下货币作为固定资本的价值补偿,结果,第I部类剩下Im不能得到补偿,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遭到破坏。为了解决这个困难,马克思对I(v+m)和IIc的交换作了合理的假定:首先,第I部类以工人手中的工资镑完成了Iv和IIc的交换;其次,由第I部类和第II部类分别预付货币到流通中去,完成Im和IIc的交换;最后,两大部类各有价值的产品未实现交换,同时第II部类固定资本转移的价值也没有在货币形式上得到补偿。由此,马克思把两部类交换中遇到的困难归结为:由谁来预付货币以解决产品的交换和第II部类固定资本价值补偿的问题上。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马克思用严密的推理剔除了由土地所有者、借贷资本家以及中间商人来追加镑货币的可能性,又由于在正常进行的再生产过程中,由资本主义生产者预付到流通中去的货币,必须流回到它的起点,这样一个规律,永远排除了关于IIc(d)是靠第I部类预付的货币来实现货币化的这一假设。因此,解决的办法只剩下一个——第II部类资本家自己把货币投入流通,以使商品中补偿固定资本损耗的价值部分得以转化为货币。这个办法看似荒谬,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具有合理性,原因在于:第II部类是由固定资本处于再生产的不同期限中的许多资本家组成,其中一些资本家,固定资本已经折旧完毕,到了必须用全部的货币沉淀进行实物更新的期限,我们把这部分资本家称为II(1),而另一部分资本家还仅仅处于以货币形式进行折旧的货币积累阶段,我们称之为II(2)。那么就出现了这样的事情,一方面,II(1)为了购买第I部类的固定资本而向流通投入货币,另一方面,II(2)又由于卖给第I部类消费资料而取得货币,并积累起来,也就是说,第II部类的一部分资本家作为固定资本的价值补偿用的货币是在第II部类内部得到解决的。
交换的困难在理论上已经攻克,只差在实际操作中得到验证。为此,马克思以“有待双方互相交换的商品余额”——第I部类是m,第II部类是c为出发点,对交换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然而,就在这里我们的读者包括这部著作的整理者恩格斯也产生了疑义:为什么前述交换困难中的余额转而变成了“有待双方互相交换的”余额呢?这显然与前面的假设存在不一致,然而对如此明显的数字改动,一向严谨细致的马克思在写作过程中却未作任何解释,无形中给恩格斯出了一道比固定资本补偿困难更让人困惑的难题。经过反复思索,恩格斯在没有找到更满意的答案后,便在此处很谨慎的加了这样一个注释——“这里的数字有和前面假定的不一致。但这不要紧,因为这里只涉及比例关系——弗·恩·”①,以帮助读者在不影响对文章实质性内容理解的前提下,绕开这个疑点,更好的掌握关于固定资本补偿的不同情况。事实上,恩格斯这个注释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破坏了文章本身的统一性和内在逻辑性,违背了马克思的叙述本意,使得本来顺理成章的内容反而杂乱无章了,而且给文章造成歧义,在读者中影响很大。
其实,作为马克思研究出发点的商品余额并没有任何异议,也不存在与前面假设的不一致,它恰恰符合文章的内容,顺应两部类交换过程中对数字的推断,原因在于:首先,我们可以确认页第二段首句中的“镑”是指在前文马克思所作的假设中交换Im和IIc所需的由第II部类投入流通的货币;其次我们还可以知道,在此段之前去除了由第I部类预付的1货币而完成的I(v+m)与1IIc的交换后,剩下的则是必须由第II部类把货币投入到流通中去才能完成的交换——Im和IIc的交换;再次,这段之后的两段文字说明的是必须由II(1)预付货币(=的一半)到流通中去才能完成的Im和IIc的交换;最后,我们可以清晰的得出结论,此时在两部类那里的商品余额分别是Im和IIc,恰好与页第三段中马克思所阐述的“要作为我们研究的出发点的,就是有待双方互相交换的商品余额”相符,所以困惑便烟消云散了,恩格斯既不用为此而费解,也不必煞费苦心用一个多余的注释为大家“排忧解难”了。
二、马克思的本意及其理解如何断定上文的论述正好就符合马克思的本意呢?答案当然蕴于文章之中,所以仔细的阅读原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把握内容的逻辑关系,就一定可以解决疑点,排除障碍,从困惑中摆脱出来。其实只要抓住以下两点即可:第一点,确定页第二段首句中的“镑”是承接上文的三次交换而来,所指正是第II部类为完成Im和IIc交换而预付的镑货币;第二点,明确这段之后的两段内容是有关Im和IIc的交换,并且完成交换所预付的货币必须由II(1)投入。下面我们将分别对以上两点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关于第一点页第二段首句中的“镑”与上文三次交换的关系问题,是我们解决困难的关键,之所以很多读者会对页第三段中的数字产生困惑,往往是因为没有理清这段内容的思路,没有掌握马克思在写作中的一大特点——逻辑紧密,尤其体现在结构安排和联接词的使用上。
(1)在结构安排上,马克思曾在“损耗的价值部分在货币形式上的补偿”一节中,详细阐述了假设的三次交换,其顺序是:
第一次:Iv和IIc的交换(由第I部类预付镑货币)
第二次:Im和IIc的交换(由第II部类预付镑货币)
第三次:Im和IIc的交换(由第I部类预付镑货币)
而在“固定资本的实物补偿”一节中马克思简单重述了这三次交换,但顺序却有了明显的变化,即颠倒了第二次交换和第三次交换的位置,把由第II部类预付镑货币而完成的交换放在了后面,一方面是为了方便下文对这次交换进行具体说明,另一方面对交换进行了简单分类,把具有共同特点(①交换所需货币都由第II部类预付,②都是Im和IIc的交换,③都满足固定资本补偿纯粹形式的条件)的产品的交换和剩下的产品的交换结合在一起,作为由第I部类预付货币完成交换后的商品余额——Im和IIc。
(2)在联接词的使用上,从页第三段首句“因此,假定第II部类的资本家为了和第I部类进行交换而投入流通中的镑”,我们也可以明确指出这里所指的“镑”和“交换”是承接上文内容,与页第二段“在另一个场合第II部类又预付镑,向第I部类购买物品,这些货币流回到第II部类那里”中所指相同,尤其是联接词“因此”更是起到了承接上下文的作用,使得在分析了由“第II部类自己把货币投入流通,以便商品中补偿固定资本损耗的价值组成部分得以转化为货币”②的荒谬性和合理性后,又巧妙的把两部分内容联接起来。因此,我们可以确定到目前为止去除由第I部类预付货币而完成的交换后,有待进行交换的商品余额在第I部类那里是Im,在第II部类那里是IIc。
其次,就第二点——页第一、二段的内容而言,许多读者会认为此处内容仅仅是在解释固定资本补偿的困难是如何通过第I部类在第II部类内部得以解决的,实际上这是只见点而不见线的静止观点,忽视了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1)从上文我们可以知道,由第II部类投入流通的镑货币通过第I部类再次流回到第II部类时,分配有了不同,“不是流回到原来那些资本家手中,而是在该部类内部进行不同的分配,即由该部类的一部分人手中转入该部类的另一部分人手中”③。那么究竟哪一部分货币的分配发生了变化以及如何发生变化的?通读全文,我们不难得出,只有那部分必须由II(1)预付的而且用于II(1)固定资本实物更新的货币——镑发生了分配上的变化,于是马克思在这里用了两小段文字通过Im和IIc的交换阐述了上文得出的结论,为下文描述交换的具体过程和得出固定资本补偿的纯粹形式作了理论上的铺垫。当然揭露问题的实质是这部分内容的关键,但Im和IIc这一交换形式也不可忽略,它毕竟是完成了产品的交换,所以我们必须予以考虑。
(2)从下文看,页第三段开头的一个过渡性语句“在前面的各种交换完成以后”,同样说明了这两段文字不仅阐述了一个理论,而且还完成了一次交换,即第II部类的一部分资本家,“把镑货币转化为实物形式的新的固定资本要素”④,而第II部类的另一部分资本家“并没有用镑从第I部类取走任何商品,第I部类却把第II部类的第一部分资本家为购买固定资本要素所用的货币支付给他们”,从而“在货币形式上积累固定资本价值,以便将来用实物来补偿他们的固定资本”。⑤另外,页第三段还讲到“的一半(=),无论如何必须由曾经把货币作为损耗价值积累起来。而现在要把它再转化为它的固定资本的实物形式的那一部分IIc支出”,一个“曾经”恰如其分的把两部分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再一次说明马克思的确是把这两段所涉及的产品的交换作为“各种交换”中的一次看待的。
现在,我们可以明确得出这样的结论:页第三段首句中的“前面的各种交换”分别是指:第一,第I部类用工人手中的镑而完成的Iv和IIc的交换;第二,第I部类资本家预付镑实现的Im和IIc的交换;第三,必须由II(1)投入货币到流通中而达成的Im和IIc的交换。自然,这三种交换完成以后,“有待双方互相交换的商品余额”即是Im和IIc了。因此,恩格斯在这里的注释显然是错误的,给马克思本来完美的图画平添了两只多余的脚。
三、恩格斯的注释及其影响如果说一位气象专家对天气的预测会影响人们第二天的活动计划的话,那么恩格斯作为一位世界瞩目的经济学家,它的这个注释对后人的影响绝不亚于气象专家的天气预报,《资本论》第二卷的读者无一例外对恩格斯这个注释给予了肯定,并在此基础上对此处的数字予与了不同的说明。
(1)一种观点认为这里的数字不应是Im和IIc,而应是Im和IIc,因为按照“损耗的价值部分在货币形式上的补偿”一节中的假设,已经完成的交换应是:
第一次:Iv和IIc的交换(由第I部类预付镑货币)
第二次:Im和IIc的交换(由第II部类预付镑货币)
第三次:Im和IIc的交换(由第I部类预付镑货币)
于是有待交换的商品余额应是Im和IIc,并且持此观点的读者认为马克思之所以在这里用了新的数字来说明固定资本补偿的具体情况,是因为这样做更符合两大部类交换的具体实际,而与固定资本补偿本身没有必然联系。⑥从文章后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只要满足这样一个条件,即第II部类中固定资本的实物更新部分(II(1))与其价值折旧部分(II(2))保持平衡,只要II(1)愿意拿出积累的货币进行实物更新,那么固定资本补偿困难就可以得到解决,而绝不只是剩余商品交换的问题。
(2)另一种观点同样认为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新的数字,恩格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专门作了这个注释,不同的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认为余额Im和IIc是错误的,只是和前面的假定不一致而已。他认为按照前面的假定,由于第I部类和第II部类分别预付的镑和镑货币,已经完成了I(v+m)和1IIc的交换,于是第I、II部类各自剩下商品Im和IIc,而这部分交换则是由第II部类资本家拿出货币投入流通来实现的,即Im和IIc的交换是通过第II部类只预付了货币完成的;对于页第三段中的Im和IIc是在前面的各种交换——“Iv和IIc的交换,以及Im和IIc的交换已经完成以后”剩下的余额⑦。这种观点也有不妥之处:首先,它不动声色的舍去了由第I部类预付货币而完成的Im和IIc的交换,违背了马克思在页所作的假定,而这样的假定又是必要的,“否则,假定第I部类的资本家或第II部类的资本家都只是单方面的把商品交换所需的货币预付到流通中去,那就未免专断了”;其次,该作者还提出了这样一种假设,仅用货币就可以完成Im和IIc的交换,这显然是不能成立的,如果交换能够这样进行,我们就不用费尽脑汁去想在“损耗的价值部分在货币形式上的补偿”小节中提出的产品余额,由于无人预付货币而无法实现交换的问题了;最后,根据该作者的意思,I(v+m)和IIc交换所需货币的预付情况是,第I部类预付货币完成Iv和IIc的交换,第II部类预付货币完成Im和IIc的交换,显然这与马克思在“损耗的价值部分在货币形式上的补偿”小节中所作的假设是不相符的,是背离马克思本意的。
四、取消恩格斯的注释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绝不是一回事,就像地球变暖、气温普遍上升这一全球问题的解,是不能简单的通过空调风扇在温度上做文章,而是通过二氧化碳排出量的减少和臭氧层对光线吸收能力的增强,来改变温室效应的。同样,c(d)的解决也不能仅仅从剩余产品的交换入手,而应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找出规律,分析实质。对于c(d)的困难我们不能单纯的认为它只存在于剩余产品的交换中,其实只要资本简单再生产在进行,固定资本补偿的困难就存在于资本运动的各个阶段,蕴藏于资本的每一个分子。所以解决困难必须从根源上开始,即只要第II部类内部存在II(1)和II(2)这样两部分资本家,而且在价值上II(1)和II(2)又是平衡的,那么问题的解决便依赖于II(1)是否愿意拿出积累的货币进行固定资本的实物更新了。我们知道,固定资本是一个企业生命的脊柱,淘汰了旧的固定资本要素必然要以新的实物要素来代替,所以第II部类内部无时无刻都有这样或那样的资本家兜里揣满钞票,等待着与第I部类进行交换,而第I部类也同样渴望着这笔钱去消费II(2)的产品。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由第第II部类先预付货币,因此,解决固定资本补偿的困难理应从由第II部类预付货币完成的交换着手,于是Im和IIc变成了我们研究的重点,马克思先是抛砖引玉,用Im和IIc的交换说明了第II部类是如何在其内部解决困难的,然后又用剩下的Im和IIc的交换进行了具体分析。这里体现了马克思的又一写作方法——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从浅入深,问题得到了解决。
另外,认为由c(d)所引起的固定资本补偿困难的解决只能从剩余产品的交换入手,而与产品的交换无关,不符合马克思的动态分析法。马克思说“资本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是一个经过各个阶段的循环过程,……它只能理解为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因此,固定资本的补偿作为一种资本运动,它不断的在第II部类两部分之间循环往复:在第一阶段,II(1)用其沉淀下来的镑货币进行了实物补偿,II(2)则因得到镑货币实现了价值补偿;而在下一阶段,II(1)又要在更新的固定资本基础上进行价值补偿(实质上已转化为II(2)),II(2)则需把上一阶段得到的折旧基金预付出去以在实物形式上更新固定资本(此时已转化为II(1))。所以,只要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不停止,那么资本就会以这种纯粹的形式不断解决固定资本补偿所遇到的困难。
显而易见,这里的数字既没有更新,与前面的假定也不存在不一致,正好是上下文严密推导的结果。而恩格斯在这里的注释,既可能导致原文逻辑上的不清,又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解。笔者认为,为避免以上情况的出现,这个注释可以“取消”——读者可越过这个注释而直接阅读原文。
注释:①②③④⑤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⑥詹连富.资本论选释[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⑦刘诗白.资本论难句解[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更多精彩文章